课文注释商兑
刘泽芳
“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常作为代词、连词用,也可作语气副词或语气助词用。
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18页《游褒禅山记》的注释(2)中,“既其出”被解释为“已经出来。‘其,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本人对这个解释有不同的看法,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教。
“其”作为语气词,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其中大部分是有实在意义的语气词,比如当作语气副词用,可翻译为“可”“一定”“还是”“希望”等,《唐雎不辱使命》中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可译为:“我打算用五百里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可得答应我。”这里的“其”可以译为“一定”或“可”,带有比较强烈的命令语气。还有,在《烛之武退秦师》里有“ 吾其还也。”可以译为:“我们还是回去吧。”“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意思是:“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这里的“其”均是副词,都表示较为强烈的命令、祈使语气。
“其”另外一种常见理解就是加强揣测语气,可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师说》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恐怕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庄暴见孟子》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治理好了吧?)
第三种常见的情况是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如《游褒禅山记》“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可以无怨无悔了,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如若在文言文中不用翻译的语气助词,一般起调节、补充音节的作用,目的是使读起来不拗口,顺畅。如《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这里的“其”字感觉不可或缺,确有补充音节使句子更有韵味的作用。
而《游褒禅山记》中的这个“既其出”中的“其”字应该怎么理解呢?如果仅仅是起补充音节的作用的话,那么也就是说离开了这个“其”字,这句话读起来就应该感觉别扭,拗口,可是若读为 “既出”,翻译为“已经出来了”读来感觉也没什么不顺畅,不妥当的。所以,本人不完全认同这样的注释。
本人认为,如果将“既其出”之“其”理解成代词,翻译成“我”或“我们”,也许更符合逻辑。那么这句话的翻译就是:“我们出了洞以后,就有人责备那个(那些)想出来的人。”
在《游褒禅山记》中文言虚词“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其中“其”作人称代词用的时候,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相当于“它”(他),如:
(1)其下平旷
(2)其文漫灭
(3)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二、 作“它的”讲,如:
(1)然视其左右
(2)问其深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三、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如:
(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综上分析来看,本人认为,“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之“其”,如若解释为“我,我们”则更合乎情理。
真诚希望同行不吝赐教。
(作者单位:沂源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