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本理念谈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邵良东
物理被普遍认为是初中教育中的难点,这一点是由物理学科的特性决定的.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对于学生感受的关注明显不够,这种情况不仅使得师生存在较大隔阂,还限制了教学成效.所以,当前阶段的物理教学需要尽快转变旧思想,肯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中始终以其为本.
1引入生活实例,提升物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物理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内容以各种现象的原理为主,理论性太强,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就等于是直接越过现象去理解本质,很容易出现对原理理解不深刻、不全面或者“虽理解但不会运用”等情况.对此本文建议,教师在展开物理教学时,以恰当的生活实例来充当“现象”,使学生能够从感性认识顺利过渡到理性认识.这样做实际上遵循了人类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相关原理.以初中物理教学中“惯性”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照下述做法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惯性.
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公交车上一男一女发生了争执,原因是这位女士认为站在她旁边的小伙子故意撞她,心怀不轨,但小伙子却坚称是这位女士想多了,他是因为公交车启动时没站稳才不小心撞了她一下.最终,旁边一位目睹上述过程的教师为小伙子作了证,他才得以脱身.按照教师的说法,小伙子撞到这位女士确实是无心之举,因为公交车启动的比较急,所以,他的身体在惯性的作用下发生了倾斜才出现了误会.”这样的话题在社会上比较常见,学生从各种新闻中也看到过,教师以这样的例子开头,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思考:那位“证人”说的是真的吗?为什么惯性可以使小伙子不由自主地倾斜身体?所以,这种做法不仅可以避免纯理论教学的乏味感,还能够激发学生讨论,使其在无形中掌握惯性的原理,课堂也因此更加生动.
2利用“特殊现象”,使学生主动探索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特殊现象都可以用物理学知识来解释,但是,在不了解其原理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认为某种现象非常的不可思议,甚至是反常的.所以,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利用一些特殊现象,来引起学生对教学的关注,促使其主动发现内在原理.以初中物理中大气压强这部分的内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大气压强原理,为学生展现一些看似比较反常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具体进行时可参考以下做法.
教师提前准备一粗一细两个试管,并利用这两个试管进行一次实验,实验过程:首先,向粗试管中加水,直至加满为止;其次,将细试管置入其中;最后,倒置粗试管.在最后一个步骤做完之后,学生发现原本应该在重力作用下下降的细试管居然反常地上升了.对于这种情况,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奇怪,进而产生疑问:细试管为什么会升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围绕此种特殊现象展开讨论,并试图给出合理解释.这个时候教师再引出大气压强原理,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远比循规蹈矩的讲解效果好.另外,此种做法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其学习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3注重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很难学的主要原因是其方法不正确,在没有掌握科学方法的前提下,学习效率低下,学生自然会觉得物理很难.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改善自身的教育方法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对此,建议教师以小组讨论等方式展开教学,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多与别人进行交流.交流可以促进互补的实现,对于学生取长补短很有益处.以初中物理教学中电磁的相关知识为例,教学时教师可参考如下做法.
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电磁的知识,教师可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安排:“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六人一组的标准与周围同学结成小组,共同讨论一个问题:在通电的情况下,螺线管中电流流向与N极是什么关系?几分钟之后,由各组代表发言.”在教师布置好任务之后,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紧迫感,进而在讨论的过程中主动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互相交流也可以丰富学生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快速地掌握尽可能全面的知识,提高其学习效率.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实际上就相当于在学生自主探究后进行的补充和重点强调.此种做法可以真正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贯彻生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总体而言,要想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就必须重新审视学生在物理教学中所处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中,还是在教学过程组织中,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并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做好教学安排.此举不仅是改善初中物理教学成效的有效渠道,也是深化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值得广大物理教师关注.
物理被普遍认为是初中教育中的难点,这一点是由物理学科的特性决定的.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对于学生感受的关注明显不够,这种情况不仅使得师生存在较大隔阂,还限制了教学成效.所以,当前阶段的物理教学需要尽快转变旧思想,肯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中始终以其为本.
1引入生活实例,提升物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物理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内容以各种现象的原理为主,理论性太强,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就等于是直接越过现象去理解本质,很容易出现对原理理解不深刻、不全面或者“虽理解但不会运用”等情况.对此本文建议,教师在展开物理教学时,以恰当的生活实例来充当“现象”,使学生能够从感性认识顺利过渡到理性认识.这样做实际上遵循了人类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相关原理.以初中物理教学中“惯性”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照下述做法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惯性.
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公交车上一男一女发生了争执,原因是这位女士认为站在她旁边的小伙子故意撞她,心怀不轨,但小伙子却坚称是这位女士想多了,他是因为公交车启动时没站稳才不小心撞了她一下.最终,旁边一位目睹上述过程的教师为小伙子作了证,他才得以脱身.按照教师的说法,小伙子撞到这位女士确实是无心之举,因为公交车启动的比较急,所以,他的身体在惯性的作用下发生了倾斜才出现了误会.”这样的话题在社会上比较常见,学生从各种新闻中也看到过,教师以这样的例子开头,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思考:那位“证人”说的是真的吗?为什么惯性可以使小伙子不由自主地倾斜身体?所以,这种做法不仅可以避免纯理论教学的乏味感,还能够激发学生讨论,使其在无形中掌握惯性的原理,课堂也因此更加生动.
2利用“特殊现象”,使学生主动探索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特殊现象都可以用物理学知识来解释,但是,在不了解其原理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认为某种现象非常的不可思议,甚至是反常的.所以,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利用一些特殊现象,来引起学生对教学的关注,促使其主动发现内在原理.以初中物理中大气压强这部分的内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大气压强原理,为学生展现一些看似比较反常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具体进行时可参考以下做法.
教师提前准备一粗一细两个试管,并利用这两个试管进行一次实验,实验过程:首先,向粗试管中加水,直至加满为止;其次,将细试管置入其中;最后,倒置粗试管.在最后一个步骤做完之后,学生发现原本应该在重力作用下下降的细试管居然反常地上升了.对于这种情况,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奇怪,进而产生疑问:细试管为什么会升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围绕此种特殊现象展开讨论,并试图给出合理解释.这个时候教师再引出大气压强原理,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远比循规蹈矩的讲解效果好.另外,此种做法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其学习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3注重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很难学的主要原因是其方法不正确,在没有掌握科学方法的前提下,学习效率低下,学生自然会觉得物理很难.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改善自身的教育方法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对此,建议教师以小组讨论等方式展开教学,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多与别人进行交流.交流可以促进互补的实现,对于学生取长补短很有益处.以初中物理教学中电磁的相关知识为例,教学时教师可参考如下做法.
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电磁的知识,教师可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安排:“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六人一组的标准与周围同学结成小组,共同讨论一个问题:在通电的情况下,螺线管中电流流向与N极是什么关系?几分钟之后,由各组代表发言.”在教师布置好任务之后,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紧迫感,进而在讨论的过程中主动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互相交流也可以丰富学生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快速地掌握尽可能全面的知识,提高其学习效率.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实际上就相当于在学生自主探究后进行的补充和重点强调.此种做法可以真正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贯彻生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总体而言,要想实现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就必须重新审视学生在物理教学中所处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中,还是在教学过程组织中,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并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做好教学安排.此举不仅是改善初中物理教学成效的有效渠道,也是深化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值得广大物理教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