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练习在运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朱小军
[摘 要] 体能练习是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运动技能的提高相对而言也增强了人体的体能素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融合性体能、上下肢搭配体能、课课练体能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运动技术的本身结构特点,因课而异地选择不同的体能练习方式加以补充、添加,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掌握与提高。
[关 键 词] 体育教学;运动技能;体能练习;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130-02
大家都知道,教师在教学内容时,都是把这个内容的各个动作技术环节进行细化,作为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但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学情不一,或多或少会因体能、灵敏、协调等方面不足,特别是因学生的体能而影响动作技术的学习,从而使教学过程缓慢,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每一节课教学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加强与这个动作技术相关的或进行补偿性的体能练习,增强学生的体质,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会并掌握这个动作技术,并运用到实战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体育教學实践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便与同仁们商榷。
一、选取的体能练习与本节课运动技术教学相辅助
每一课时的技术学习,如果都能针对技术结构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关的体能练习,一个单元学完后,学生就会知道,如果这个完整动作技术在哪个环节不完善或不能准确地达到实战的效果,就会查找其原因,根据教师在课堂中所教的每一个环节展开有针对性的复习,使运动技能一直处在良好的运动(竞技)状态,体能与运动技能同步。这样会给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理念的形成打下扎实的基础。特别是在学生工作后,若还继续喜欢这个项目,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只要体能有保障,运动技能就不会下降,若体能下降,运动技能就达不到理想的运动效果,这时候,学生还一定会根据老师当时在课上所教的过程,逐一回顾,哪个方面的运动技能存在问题,就会想这一动作环节需要哪些体能练习来进行补偿添加,使之达到理想的运动状态。因此,每一个课程内容的学习细化到每一个课时,都应该根据每一个技术环节进行构思,选择针对性的体能练习进行添加补偿。
比如,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原地背弓过杆动作技术时,由于学生的核心力量偏差,根本就无法形成一定的背弓姿势或背弓姿势动作不到位,那么,在学习好原地背弓动作技术后,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能练习,像挺身跳、两头起、仰撑前行这些素质练习,都与原地背弓动作技术所参与的肌肉、韧带有很大的联系。只有使学生的肌肉、韧带、关节有充分的体能准备,才会为学好原地背弓动作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才能学得更快,掌握得更为精细化。因此,必须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以便更好、更快地掌握原地背弓动作技术,以此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附背越式跳高教学单元各个课时的体能融合情况。
二、选取的体能练习与本节课运动技能教学上下肢搭配
目前,好多教师对一节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是基于教学内容的学习(复习)外加上下肢搭配的体能练习。这样安排的效果就是在一节课就能同时把上肢和下肢全部处在动态的运动中进行锻炼,不断地去体验身体各个部位,以充分体现课堂的完整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内容也使学生的身体各个部位得到了全面锻炼,符合全面发展性原则。比如,教师在教学正面双手前掷实心球这一内容时,安排的体能练习就是下肢的单足跳、快速跑以及腰腹肌力量练习等,这样,就能在一节课中体现完整的身体各部位的训练,加强上下肢的力量训练,快速地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比如,双手正面前掷实心球单元教学计划中的各个环节教学内容,都对应安排了上、下肢搭配的素质练习,以让学生整个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体能得以全面提升。
三、选取的体能练习与本节课运动技能教学之外再加课课练
教师在安排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发现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都比较差,体质弱,很难适应本学期所有教学内容的学习,就必须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这个简称为“课课练”。因此,教师在每一个单元或每一节课时的教学中,在完成主教材教学内容后,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能练习,进行全面的课课练素质练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体能水平,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适应本学期教学内容学习所需要的体能水平,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目标。比如,挺身式跳远单元教学计划中的各个环节教学内容中安排的课课练,以此来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总之,教师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根据上述三种不同的体能练习方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学生的学情和身体素质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教学,促使学生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寻找学生喜欢的身体练习来加以锻炼,掌握提升体能的方法,以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黄滨,贾思敏.体能训练理论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4):64-68.
[2]苟波,李之俊,高炳宏,等.“体能”概念辨析[J].体育科研,2008(2):47-52.
[3]赵淼虹.丽水中学女生体能促进实践方案对体质健康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7.
[4]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9):48-52,66.
[5]王卫星,彭延春.运动员体能与技战术发挥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2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