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兵马俑艺术源流辨

    关键词:秦陵兵马俑,历史特征,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9-0068-05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初中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均有涉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借助这一经典素材,引导学生联想横扫六合的恢宏气象;管窥威震四海的大秦气场;领略定于一尊的皇权气势,进而激励学生从考古发现中捕捉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习俗等历史特征和风貌。除了以“视觉冲击”感受先人高超的艺术天资与卓绝的工艺技术之外,还可从课本素材与实物史料的发掘、鉴赏、感知、联想中,诱导学生从“视觉——思维”层面渡越到“情感——精神”层面,潜移默化地滋养对民族传统和古代文化的“温情与敬畏”。鉴于老师们对秦兵马俑所内藏的历史意蕴和艺术意境知之不多,加之前些年学界出现了一种说法——秦兵马俑艺术滥觞于“亚历山大的智慧和光彩耀人的希腊艺术”。①因此,有必要正本清源。本文无意于从教学层面赘述,只是想从秦陵兵马俑的艺术源流和文化内涵角度,与教师们分享我的研究成果,并为历史教学提供一点参考。一、秦陵兵马俑的艺术特征

    秦俑的雕塑艺术是写实的。在春秋时期以前,王公贵族多用活人殉葬,后来随着社会进步,人的地位提高了,陶俑逐渐代替活人殉葬。正如孔子所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②秦始皇一生,南征北战,统一了天下。既然不能用活人活马殉葬,他便要求殉葬的陶俑、陶马同真人真马一样大,所以才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见的兵马俑。秦陵兵马俑反映了当时的军事状况,展现了秦时的各个兵种。俑坑中有步兵、车兵和骑兵的单兵种阵形,也有混合编阵。人和马是陶质的,但陶俑手中的兵器均为实战兵器,全部用青铜制作,有长枪、短剑和仪仗兵器等。目前已發现的各种兵器达数万件,大多经过氧化铬防锈处理,因而历经两千多年,至今寒光闪闪、刃性锋利。

    秦兵马俑的写实特征还表现在每个陶俑、陶马的细部雕塑上。兵马俑中有将军俑(高级军吏)、武官俑(中级军吏)、士兵俑、立射俑、跪射俑、驭手俑、骑兵俑等。由于官阶、兵种的不同,陶俑身上的服饰雕塑也差别。将军俑是目前发现的级别最高的官吏,头戴鹖冠,身穿细密的鱼鳞铠甲。中级军吏头戴板冠,有单板和双板之分,显示出不同的身份。士兵不戴冠,或戴巾帻。将军俑个个身材魁梧、气宇轩昂,表情凝重而深沉。中级军吏虽不如将军俑那样魁伟,但神态坚毅。普通士兵俑则千差万别,有的面带笑容,有的年轻稚嫩,有的则老练果敢。陶俑的面部将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跪射俑和立射俑的造型非常别致。跪射俑作蹲射状,右膝着地,左腿曲蹲,上体挺直,头略向左转,双手作持弓弩状。立射俑双足一前一后,呈丁字形站立,前腿拱起,后腿立直,上体保持笔直,头和身略向左转,左臂半举,右臂横曲于胸前,作拉弓射箭状。跪射俑和立射俑充分表现出静中欲动、蓄势待发的战前准备。陶俑全身的每个部位都精雕细刻,胡须、头发刻画得惟妙惟肖、各不一样,连鞋底的针脚、马口中的牙齿都雕琢出来,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

    秦俑坑中出土陶马数百匹,有拉车的战马和骑兵的战马。马的造型非常传神,四蹄着地,劲健有力,马头仰起、两耳前竖、张口嘶鸣,剪鬃缚尾,栩栩如生。陶马的线条和比例准确,细小部分也是精雕细刻。骑兵的战马马背上有鞍鞯,肚下有肚带,马头上戴着用铜丝串联起来的铜泡、石饰件组成的络头与缰索,口内含有铜衔,尾巴辫成三股长辫形,造型富有活力,形具而神生。

    偌大的陶俑、陶马是怎样雕塑出来的呢?技术方法简单可以概括为塑、堆、捏、贴、刮、削等。以塑为主,模塑结合,分件制作,精雕细刻。把圆雕、浮雕、线雕有机结合起来。陶俑先制成初胎,然后再根据需要精雕细刻。陶俑的下半身是实心的,上半身是空心的,这就解决了站立的高大陶俑的平衡问题。陶俑下均有踏板,先用泥堆出脚和腿,再堆起腰腹部,胳膊分件制作,头和手用模子制作;大样做成后,采用刮、削、刻、剔划等办法精雕细刻,这样便形成千人千面的形象。陶马的头也是合模制作,马耳、马鬃分半做成后安装上去。俑身分胸、腹、臀三部分,用泥片做成空心。①要制作和烧造与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陶马绝非易事,不要说两千多年前,即使在今天也是不容易的。至今文物工作者只能烧造原大的陶俑,原大的陶马还不能完整复制。

    从解剖学上讲,陶俑、陶马的比例近乎完美。对陶俑身体比例的测量,与民间画工提出的“行七坐五盘三半”的比例一样。细部的刻画与人体解剖相吻合,如手指关节的长短,肌肉的厚薄,脚面内高外低,细节十分清楚。陶俑脸部五官的位置接近于“三庭五部”,即从下巴到鼻尖,鼻尖到眼睛,眼睛到头发沿的三段距离相等,符合解剖学标准。

    更为奇特的是陶俑、陶马在烧造后、入坑前的全身彩绘,使冰冷的陶制品显得生机勃勃,增添了俑坑的壮观景象。陶俑、陶马原来身上都施有绚丽的彩绘,施色的办法是先在其身上涂一层生漆,再敷白色做底,然后彩绘。彩绘均为平涂,涂得很厚,手、脸、脚等部位都涂两至三层彩色。这些颜色由矿物颜料组成,经过两千多年的压力、腐蚀,加之发掘出来后与外界空气的接触,现大都脱落。但从有些陶俑身上还可以发现不少存留的痕迹。陶俑不是单一颜色的,身体各个部位的颜色都不一样:面部及手是粉红色的;战袍有大红、朱红、紫红、深绿、粉绿、天蓝等色;鞋为赭色;靴有朱红、深绿、赭等色;鞋带及行滕带有朱红、粉紫等色。陶马绝大部分都是通体枣红色,红舌白牙,黑鬃,黑尾,白蹄。可以想见,俑坑刚建成时,五光十色的陶俑、陶马是多么的雄伟艳丽。

    秦兵马俑之所以轰动海内外,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因其具有“大、多、精、美”等特点。所谓大,是指兵马俑的规模大、个头大;多,是指兵马俑的数量多达八千多个个体;精、美指每个兵马俑都是精雕细刻,千人千面,各有风采。因此兵马俑堪称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杰作,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传承与升华。二、秦陵兵马俑的艺术源流

    按照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制,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园600多个陪葬坑、陪葬墓中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指挥军队统一天下的盛况。目前在秦始皇陵园中发现的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等,就是秦始皇生前出巡、狩猎生活的真实写照。

    秦兵马俑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中国制陶的历史悠久,距今达一万余年。目前考古发现秦之前的陶俑主要有:5000年前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中发现的陶制雕塑,体型高大。这个时期的考古发掘中有很多陶俑、铜俑、木俑、石俑。战国晚期在铜川、咸阳周边的墓葬中发现了一些秦的陶俑,有骑马俑、人俑,以及陶马,高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陶俑既有经过烧制的,也有泥塑未经烧制的。铜川枣庙秦墓的人、牛、羊、狗等陶俑为泥塑成型再施彩绘。①西安南郊等地的陶俑火候较低,有的还是未加焙烧的泥俑,泥、陶俑以红胶泥捏塑而成,辅以贴、刻划、挖等技法,以单色平涂的彩绘装饰为主。②咸阳塔尔坡战国晚期墓葬出土两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的泥质灰陶骑马俑,陶俑的衣领、襟裙、下摆、帽檐及鼻尖均涂红,制作方法为捏制。③西安市高陵泾渭镇战国中晚期秦墓中出土的 189件小型秦俑,集中展示了战国时期秦国陶俑的发展历程。④

    就目前所见考古实物来看,早期秦俑有石俑、泥塑、陶俑等,在雕塑技术上多采用圆雕手法。尽管雕塑艺术还较为原始,个头较小且规模不大,但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显属一脉相承。早期秦俑与秦始皇陵兵马俑都是作为陪葬品,用意是完全相同的。秦始皇完成了华夏一统,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为自己营建规模空前的大型陵墓,从而使营建大型兵马俑坑成为可能。三、兵马俑的秦文化艺术特征

    有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以前,亚洲大陆没有出现过真人大小的雕像,因此秦兵馬俑的构想很可能来自亚历山大大帝的东侵运动的影响。这是一种臆想,论者对秦陵兵马俑的研究十分有限,并不了解秦文化的特征和秦始皇的个性。

    徐卫民等人认为,秦人有好大喜功的传统,这是秦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对此笔者亦以为然。这从有关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中可窥得一二。还处于春秋时期的秦公一号大墓,长达300米,深达24米,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尽管此墓曾经遭到200多次盗掘,而今仍然出土了3500件包括金、印、玉等陪葬品。当时秦立国不久,生产力水平不是太高,然而却将墓葬修得如此宏大豪华,应是其好大喜功的表现。秦都雍城还处于修建过程中,西戎使者见之便发出感叹:“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劳民矣。”⑤

    秦人的好大喜功,被秦始皇发展到极致。刚完成统一大业,他就下令铸造规模宏大的“十二金人”。《史记·秦始皇本纪》云:“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⑥《汉书·五行志》记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⑦这说明秦始皇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铸造能力。关于十二铜人的下落,史书也有交代,绝非虚构。其他考古资料也证明秦人有铸造大型人与动物的能力。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大型青铜雕塑龙,龙体中空,形体巨大,极具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笔者认为,这件大型青铜龙应该是史书上记载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铸以为钟■”的大型乐器架的底座。还有著名的始皇陵铜车马,每个重达一吨以上,被誉为“青铜之冠”,其雕塑、铸造工艺水平应该高于十二铜人,还有近些年出土的四十六件与原水禽同大的青铜水禽,等等。目前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品,除了铜车马是缩小了一半,其他都是原大仿真,兵马俑当然不能例外。

    秦国具有雕塑大型石刻的技术,比如蜀郡太守李冰雕造的镇水石牛,“(李冰)外作石犀五以厌(压)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市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是也,一在渊中”。⑧还有立于渭水桥头的大力士孟贲石雕像,因“重不能胜,乃刻石作为孟贲等像祭之”。孟贲是战国时代的大力士,造孟贲石像是为了加强人们对桥梁承重的信心。这类雕塑从内容到形式均富有纪念性和政治性。秦始皇陵园有大型石兽,《西京杂记》记载五柞宫宫西有青梧观,“观前有三梧桐树,树下有石麒麟两枚,刊其胁为文字,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也。头高一丈三尺,东边者前左脚折”。①还有置于秦都咸阳附近长池中的大型石鲸鱼,等等。

    历年来在秦都咸阳等遗址出土了许多陶制品,如大型空心砖,其长达100~136厘米、宽33~39厘米、高16~19厘米、壁厚4~5厘米。遗址中出土的“窖底盆”口径100厘米、高60厘米、底径50厘米;陶井圈直径70厘米、高35厘米、胎厚1.8~2.5厘米,泥条盘筑痕迹明显;陶水管道长53~68厘米、径19~56厘米。②秦的茧形壶,器形硕大,咸阳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秦代鸭蛋壶,体形很大,最大腹径56厘米、通高48.5厘米。壶腹、口径和圈足分件制作,腹用泥条盘筑法成形,并经拍打涂抹,后用陶轮修整,外表用宽扁形的泥带和弦纹装饰,然后与口颈和圈足粘接成一完整器。秦咸阳宫遗址、秦始皇陵区等遗址还发现有其他大型的陶制品,如埋葬珍禽异兽的瓦棺、五角形水管、大型建筑材料瓦当,等等。在秦的离宫别馆成山宫、黄山宫中都发现了超过70厘米的大型瓦当。这些陶器无论是夹沙灰陶还是泥质灰陶,从内外表面及断面观察均可看出其陶胎细密,气孔少而小,硬度大,敲之有金石声,火候应该很高。这些高质量陶器的大量出土表明,秦代工匠已极为熟练地掌握了烧制厚胎器物的技术,一旦需要,可随时将这种技术用于大型陶俑的制作。秦咸阳曾发现一个秦青铜头像,头像高11厘米,细致的面部表情和精致的头饰,可以看出雕塑家的高超技艺。

    秦始皇陵附近数以千计的大型陶塑兵马俑和大型铜车马的相继发现,正是秦始皇追求战功和写实艺术的表现,揭开了被掩埋两千多年的秦代雕塑艺术的真实面貌。秦陵兵马俑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现已发现的任何一个墓葬中的雕塑群,其人物形象的刻画达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一个高峰。

    秦雕塑艺术受先秦时期“尚大”思想的影响。在百家争鸣中,各个思想家都表现出对“大”的关注。如荀子的“阴阳大化”;老子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孟子的“大而化之之谓圣”等。秦人将此落实在兵马俑雕塑上,表现为一种对浩大、永恒时空观的追求,表现为成千上万的兵马俑及其兵俑的高大体态。正是这种“尚大”,使得煌煌兵马俑跨越了2200多年的历史时空,得以同今人相见,并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震撼与感染。③

    秦兵马俑传承了中国先秦时期雕塑大型人像的传统。辽宁牛河梁发现的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现存高22.5厘米,并非单独的头部塑像,也非半身像,从伴出的其他残塑件判断,这是一全身像的头部,属于同一人像的塑件,基本接近真人的尺寸。近旁还发现相当于正常人体两倍到三倍的人体塑件。头像及相关的其他部分塑件,对人体各个部位都有真实、准确、细腻的表现,各部位间比例适宜,表现一定的姿态。另外,由残存的耳、鼻的尺寸推测,一般的塑像大致与真人等高,最大的则达真人体高的3倍,可惜因过于破碎,难以窥测其全貌。④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高达172厘米,同出的还有大型面具、人头像等。⑤

    秦统一后,帝国疆域广大,中央政府可以调集全国各地最好的工匠,这是制作兵马俑的条件。秦始皇千古一帝的自诩和欲望是构思兵马俑的唯一解释,而传统雕塑艺术则是基础。兵马俑生根于中国,不可能受希腊艺术的影响,而且那时的中西交流十分有限。今人通过比较也不难发现兵马俑与希腊雕塑各有千秋,不是一码事。四、兵马俑与希腊雕塑的比较

    秦陵兵马俑与希腊雕塑风格完全不一样,展现了东西方两种雕塑艺术风格,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思维发展到同一阶段的产物,可谓各有千秋。

    秦兵马俑和同时期的希腊雕塑有何异同呢?笔者认为,在同一时期,希腊雕塑是西方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秦兵马俑则是东方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秦陵兵马俑未发现之前,人们皆赞叹希腊雕塑艺术至高无上;兵马俑的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观点,古代东方也有高水平的雕塑群。政治体制、地理环境及人们思想的差异,造成东西方雕塑艺术有所不同。首先地处亚洲中心的中华文明,当时还处于封闭状态,雕塑品呈现出一种深沉、厚重、古朴的风格。而希腊文明与外界交往多,雕塑品风格则是开放的。两种雕塑的用料不同。秦兵马俑以泥土为原料;而希腊则以石料为主。由于原料不同,雕塑方法也不同。秦兵马俑以雕为主,以线条表现神态,从人物的面部表情表现其性格和思想;希腊则采用雕、刻、凿的办法,突出人的造型美,从人物的骨骼、肌肉、筋腱等表现人体的美与力、性格与思想。再一个区别是,秦兵马俑用以表现秦军的气势雄伟以及整体上的协调统一,讲究团体性,而希腊雕塑则以弘扬个性为主。更大的差别是,希腊雕塑充分以裸体表现人的思想和魅力,无论男女;而中华文化的雕塑崇尚穿衣美,很少裸露,男性雕塑至多暴露上身。

    用兵马俑陪葬的传统被秦之后的汉王朝继承下来。汉高祖长陵、张安世墓、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等地,均发现了大型兵马俑陪葬坑。陶俑制作方式基本沿袭秦的风格,虽然在体量上比秦兵马俑小很多,但在丧葬文化礼俗和陪葬形式上一脉相承。

    秦陵兵马俑从设计思想、制作、烧成到彩绘等各个环节,均能在前代找到渊源,是先秦时期艺术成就的结晶,完全是秦人自己的发明创造,与亚历山大和希腊雕塑艺术没有丝毫关联。搞清楚秦陵兵马俑的藝术源流与文化内涵,才能从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王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

    【责任编辑:王向阳】

相关文章!
  • 新教节日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节日改革,宗教改革,资本主义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9-0063-05一、节日改革的背景和原因在中世

  • 新中国70年中学历史教育价值的

    曹华清 郑家福關键词:历史教育,价值,演进,时代特征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9-0025-08教育价值是对教

  • 全面解读明朝灭亡

    任世江关键词:农民战争,危机与威胁,明朝灭亡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9-0020-05部编教材第17课“明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