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人情往来”污染了政治生态
王石川
10年受贿200余次,牵涉粮油、畜禽、餐饮等78家农企;千万“家产”中,受贿金额250余万元,另有810余万元无法说明来源。日前,开庭审理的安徽省农委农业产业化指导处原处长金树芳贪腐案,揭开了官商“人情往来”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人情往来”频频出自腐败分子之口。一些人受贿时,以“人情往来”为借口,便收得心安理得;案发后,以“人情往来”为开脱,似乎可以减轻几分罪责。实际上,他们是明修人情之栈道,暗度受贿之陈仓。
一些腐败分子和行贿者拿“人情往来”说事,藏匿几多玄机?说穿了,就是便于私相授受、权钱交易。一旦披上“人情往来”的魅惑外衣,送礼者便理直气壮,收礼者便冠冕堂皇。送礼者不是慈善家,大把送礼必有所图,官员如果不是紧握权柄,会有宾客云集?
所谓的“人情往来”,往往只见官员收企业的礼,却难见企业收官员的礼。如果说企业送的是看得见的礼金、礼品,官员回馈的则是看不见的礼,为送礼者谋以好处,大开方便之门。变味的“人情往来”,大开权钱交易之门,污染了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必须进行有力整治。
官商“人情往来”的要害是权力,所以治本之策还是织密制度的笼子,切实把权力关住,封堵寻租空间,为破除交往潜规则、树立清正风气打下坚实基础。对干部而言,莫让人情往来成为腐败温床,首先就需要擦亮眼睛、站稳脚跟,不为“人情往来”迷失方向。
“人情往来”是陷阱,为官者不可不慎。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官”“商”交往要有道,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
身为公仆,不可没有人情味,更不可没有原则性。深情须用在群众身上,让群众感受到权力的温度。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更需要厘清并守住礼与贿、情与法的边界。只有敬畏法治、敬畏百姓,才不会沉迷于不正常的“人情往来”,也不为畸形欲望之魔所驱使,这是为政者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也是政治生态得以净化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