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历史逆时思维

    关键词:逆时思维,历史时序,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31-08

    历史事物都发生、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之中。认识历史事物绝不能离开其发生、存在的时间。历史时间是历史认识(思维)的重要对象。不仅如此,历史时间还为人们认识历史事物,以及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开启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及维度。从历史时间切入并以其为基本脉络的历史思维,可称之为历史时间思维。

    依据历史时间的次第和序列,我们可将历史时间思维划分为三大类型:(1)历史顺时思维;(2)历史逆时思维(亦称历史逆向思维、倒溯思维);(3)历史共时思维。历史顺时思维为人们所熟知,相关研究成果甚多。历史共时思维因其与历史空间(首先是历史地理空间)思维紧密相关,研究成果亦不少。唯独历史逆时思维一直未引起我国历史教育界同仁的重视。有鉴于此,本文集中就此谈一看看法。因笔者近年发表的《在史学发展的长河中审视时序问題》等文已简要论及历史逆时思维,故本文属于“再论”。

    一、从思维实例看历史逆时思维的涵义

    什么是历史逆时思维?我们先呈现一些思维实例。

    马克思善于进行历史逆时思维。在他青年时代撰写的“博士论文”中,就从伊壁鸠鲁哲学追溯古希腊哲学。尤其重要的是,在其不朽巨著《资本论》中,为揭示商品拜物教的属性和秘密,他从资本主义时代的商品和商品生产,逆时思索,一直追溯到古亚细亚和古罗马的商品和商品生产。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杨耕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和《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两书中,都提醒我们要注意这两个重要思维实例的价值。①

    毛泽东起草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是一个典型的历史逆时思维范例。碑文全文如下: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2013年,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面对当今,追溯历史,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以上所举均是历史逆时思维的经典实例。历史逆时思维并不神秘,人们经常进行这种思维。再看几个例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经典论断。杨耕先生指出,这个论断,实际上是克罗齐历史逆时思维的成果。因为在克罗齐看来,“人们都是从当代出发,并根据当代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认识历史的,所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①

    一位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在其介绍北洋海军广乙舰管带、在甲午海战中打出中国军舰击中日舰第一炮的林国祥轶事的文章中,写下了一段具有历史逆时思维特征的文字:

    林国祥这个名字,跟他的同学邓世昌相比,知道的人并不多。

    124年前,林国祥作为广乙舰管带曾勇战甲午第一战——丰岛海战,并打出了北洋舰队击中日舰的第一炮。

    134年前,他作为济安舰管带参加了马尾海战。

    144年前,23岁的林国祥成为船政培养的第四位近代舰长,随即作为琛航号的管驾,参与了对抗日本侵台事件,往来台湾和大陆运送兵员和军火,当时25岁的邓世昌是他的大副。

    林国祥,这位归国华侨的传奇人生,长期湮没在历史之中。②

    一位成都街道史爱好者在研究顺城街的前世今生时,也进行了这种思维。如他仔细研究了现在的成都街道图后,先将其与民国时期的成都地图作比较,接着再与清代成都地图比较,于是这条街的变化便基本弄清楚了。通过采访,他记下了不同的人对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的顺城街记忆,从而深化了对顺城街的认识。③这是用历史逆时思维进行微观史研究的一个实例。

    在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或结束、重要历史人物诞生或逝世整十、整百周年举行纪念活动,是世界普遍流行的做法。如2018年,我国隆重纪念了马克思诞生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很多国家纪念了第一次大战结束100周年。2019年,我国将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我们都要进行历史逆时思维,从现实追溯历史,思考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当今我们应从中借鉴的经验,吸取的教训。

    在日常生活中,逆时思维也很普遍。比如,教研组新来一位年轻同事,学校领导介绍说他是某某学校毕业的硕士。交谈时,我们会问他,本科在哪里上的?中学在何处读的?又如上医院看病,医生往往会问,近期有什么反应、用过什么药?接着问再早呢?更早呢?这种例子,举不胜举。说逆时思维无时不有,绝非夸张。

    通过以上思维实例,笔者对历史逆时思维有了以下认识:

    第一、历史逆时思维是历史时间思维的重要方式,在历史学习、研究和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这种思维。

    第二、历史逆时思维的普遍性和广泛性,表明它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三、历史逆时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历史思维的主体都将逆时排列的历史事物作为思维的客体(对象)。这一点是我们把握历史逆时思维的关键。

    第四、“逆时排列”历史事物,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今天——昨天——前天的“严格逆向次第”,①排列历史事物;一种是大体上从现实(现在)追溯历史(过去),但时间不具体或较为模糊。与此对应,历史逆时思维这一概念就有狭义和广义之别。

    第五、历史逆时思维与历史顺时思维明显不同,但二者相反相成,丰富了历史时间思维方式。

    第六、研究历史逆时思维是历史时间思维研究不可或缺的课题。这种思维方式长期被我国历史教学界忽视和冷落的状况应尽快改变。

    二、对历史逆时思维的理论探讨

    在谈及历史逆时思维理论研究时,笔者首先想到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人们认识了地租,就能理解代役制、什一税等等,但是不应当把它们等同起来。”②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又说:“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③在《资本论》第一卷翻译为法文时,经马克思修订,这段话有了新的表述:“对社會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遵循着一条同实际运动完全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从已经完全确定的材料、发展的结果开始的。”④马克思的精辟论述奠定了历史逆时思维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为这方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法国年鉴学派第一代代表人物之一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一书中,既专设一节讲“由古知今”,又专设一节讲“由今知古”。他一方面强调:“历史的时间却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现实,它一往直前,不可逆转。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见。”另一方面,他又说:“如果认为,史学家考察历史的顺序必须与事件发生的先后完全吻合,那真是个极大的错误。虽然,他们事后会按历史发展的实际方向叙述历史,但在一开始,却往往如麦特兰所言是‘倒溯历史的,这样更便利。任何研究工作,其自然步骤往往是由已知推向未知的”。布洛赫还意味深长地说,只有一门科学,“它既要研究已死的历史,又要研究现实”,这门科学就是历史学。⑤《为历史学辩护》中文版译者张和声等注意到这个问题,认为布洛赫提出的“倒溯”的历史研究方法与马克思的名言“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一脉相承。⑥

    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的杰出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的论文集《论历史》第三部分“历史学与现时代”,收录了两篇文章,一篇题为《在巴西巴伊亚:用现在解释过去》,一篇题为《文明史:用过去解释现在》。在他看来,历史逆时思维实质是“用现在解释过去”,历史顺时思维是“用过去解释现在”。二者相反相成,都是历史思维的重要方式。⑦

    在我国,研究历史逆时思维的学者不多,他们当中成果最突出的当推杨耕先生。他是从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的。他指出,从后思索法是“马克思一贯主张的思维方法”。其基本要求,一是要选择思维的出发点,进行典型分析;二是认识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进行总体分析;三是从发展的结果开始,“逆向溯因”,通过由“结果到原因的反归来把握历史运动的内在逻辑”。杨耕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从后思索法为我们正确认识扑朔迷离的历史运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这种方法把过去、现实和未来联结在一起,是一种“超前的、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科学方法”。①

    与绝大多数同行一样,笔者以往也忽略了历史逆时思维。近几年研究的收获除本文第一部分末尾所述的认识外,结合教学工作还有几点也在此与大家交流。

    第一、历史逆时思维之所以必要和重要,首先在于,历史事物及其存在时间虽然是历史思维的对象(客体),但是,历史事物不会主动地进入的头脑,供人“思维”。除学生上历史课,按历史教科书内容从远到近、从古至今认识一个个历史事物外,人们总是因现实生活中的某种需要或刺激,才联系到相应的历史事物,启动历史思维。如国内外很多人因注意到美国总统特朗普实行单边主义,大幅度提高很多种进口货物关税,想到1930年美国总统胡佛签署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全面提高关税税率,引起国际市场报复,加剧经济危机的历史情景;因读了2018年10月美国副总统彭斯全面攻击中国的演说,便想起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因读了2018年初冬美国加州森林火灾的报导,想到1910年导致美国森林防火救火体制变化的那场大火灾。这样的思维实例举不胜举。由此可知,从现实回溯历史、从今天回溯昨天和前天是人们经常进行的思维活动。

    第二、以往我们总以为一维的时间只能单向流逝,绝不可能回复。这说的是自然的客观时间。而客观历史时间一旦进入人的头脑之中,成为思维的对象后,就成了人的主观时间,而主观时间是可以被人任意排列的。如唐朝建立、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三个重要历史时间节点,我们可按数学的排列组合方式将其作如下几种排列:

    A.618年(唐朝建立)、755年(安史之乱)、907年(唐亡)

    B.618年(唐朝建立)、907年(唐亡)、755年(安史之乱)

    C.755年(安史之乱)、907年(唐亡)、618年(唐朝建立)

    D.755年(安史之乱)、618年(唐朝建立)、907年(唐亡)

    E.907年(唐朝灭亡)、618年(唐朝建立)、755年(安史之乱)

    F.907年(唐朝灭亡)、755年(安史之乱)、618年(唐朝建立)

    以上6个组合中,A、F都是有意义的历史时序排列。这好比众人列队,从高到低,从低到高,都是有意义的正常序列。而A是历史顺时思维的成果,F是历史逆时思维的产物。在历史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这两种思维都不可忽视。B、C、D、E是无意义的错乱排列,可以排除。

    第三、以往我们总是将“时序”局限于顺时序列。实际上并非如此。“序”是多义词,汉语工具书一般以“次第”为其第一义,以“排次第”为其第二义。时序或历史时序所说之“序”,既可以是第一义,也可以是第二义。换句话说,时序和历史时序,既可以顺向排列,也可以逆向排列,正如安托万·普罗斯特所说,人在回忆自己的历史时,既可从现在追溯到童年,也可以从童年渐次进到开始工作之年,等等,二者都是有序的时间排列。②故历史顺时思维和逆时思维,都属广义的历史时序思维范畴。

    第四、与历史顺时思维相比,历史逆时思维有其长处和优势。笔者认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最常用的历史顺时思维相反相成的历史思维方式,从而大大扩充了历史思维的视野,提高了历史思维的深度、长度、广度和信度,使人们能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历史思维成果。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思维与此同理。兼思则明,偏思则暗。具体地说,历史逆时思维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一些。

    1.促使历史思维启动。

    上文已经说过,布洛赫早就指出,虽然历史学家一般是按历史发展的实际方向记叙历史,但思维开始时往往是“倒溯历史”的。普通人与此相似,虽然习惯于按历史发展的实际方向述说、记录历史,但其历史思维活动却往往开始于“倒溯历史”。

    2.有助于我们探寻和发现历史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终结的原因,尤其是远因。

    发现和解释历史事物发生、变化和消亡的原因,是历史思维的重要目的,历史顺时思维和历史逆时思维无不如此。但历史顺时思维长于发现和探索历史事物发生发展的近因、直接原因和导火线等。历史逆时思维则可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从而发现历史事物发生变化的远因、间接原因等。因此,论者认为,“逆向溯因”是历史逆时思维和从后思索法的一大优势。从上文所引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精辟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优势。

    3.有助于我们发现和认识历史事物的影响,尤其是长远影响。

    评价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指出其意义和影响等,也是历史思维的重要目的。历史顺时思维一般偏重于“盖棺定论”,更多的是分析和评价当时的或短时段影响,即便涉及中、长时段影响,也往往较为空洞,且难以实证。而历史逆时思维则多为历史思维主体从其所处时代,去看历史事物长期的、深远的影响,且可用丰富的史料去证实。如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张謇,按顺时思维模式,都是从他出生起,一年一年地或按阶段介绍其生平时事迹,至其病逝,接着做一个评价,得出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胡适语)的结论。但在他离世很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张謇留下的丰厚历史遗产,追溯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作为,我们会更清楚地认识到其人其事的历史价值。

    4.有助于我们在历史长时段中,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顺时思维和历史逆时思维都可以是短时段思维和中时段思维,也可以是长时段思维,但从人的思维习惯看,顺时思维短、中时段偏多,逆时思维中、长时段偏多。长时段的逆时思维则有助于发现和揭示历史的规律。如当我们从当代占主流的中国民族关系观“交融”论,回溯现代占主流的民族关系观“融合论”、中古近古的“同化”论,直到上古的“华夷”论时,我们就可以发现民族关系观乃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一些重要规律。

    5.有助于今古关联,让后人从前事和前人中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逆时思维开辟了联系古今的便捷思维通道。人们常说的“殷鉴不远”“前车之鉴”等,都与历史逆时思维相关。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一再追溯隋炀帝所作所为,记取其亡国的教训。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捷报传来,毛泽东同志欣喜之余追溯历史,写下寓意深刻、引人深思的诗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在我国学术界和历史教学界,历史逆时思维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讨,其优势等待我们去发现。以上所述,不一定抓住了关键,望同行匡正、补充。

    三、历史逆时思维对历史教学的影响

    作为历史时间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历史逆时思维必然要影响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限于篇幅,下面集中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逆时思维的影响。

    (一)历史课程标准中渗透的历史逆时思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课标标准(2017年版)》中主要表现为:

    1.课程目标的逆时追溯。高中新课标在阐释核心素养目标时,追溯了旧课标确定的老目标,即“三维”目标,指出新目标是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整合”与提升。

    2.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新课标一再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相提并论,强调“古今关联”,要求学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如从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表可以看到,凡是“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地更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者,则表明核心素养达到了较高乃至最高的层级了。

    3.增加了许多与现实生活(包括长效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的新的历史教学内容要点。这一点在选择性必修课模块“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最为明显。现将该模块里中国古代史新增内容要点与现实社会的关联列表说明之。

    4.今与古、现实与历史关联密切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中的历史逆时思维。如从关照我国加大开放力度的现实,设计了“世界视野下的中国航海活动与海上贸易”“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外來农作物”两个教学案例;关照城市化加速推进的现实,设计了“从唐长安和北宋东京认识唐宋社会及变化”的教学与评价综合案例。

    (二)历史教科书编写中的历史逆时思维

    历史教材是在历史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教材中也体现了历史逆时思维。

    以往中学历史教科书讲孔子思想,一般讲两点,一是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一是以“有教无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基本不涉及政治思想。面对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加强法制建设、法治与德治并重的现实政治,新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追溯历史,联系古今,必然要重视孔子政治思想的价值,部编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孔子和儒家思想”一目及“材料研读”中表述到:

    面对当时的社会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休养生息。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能稳定。

    材料研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三)对历史教学各环节的影响

    历史逆时思维对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都有相当的影响,这里择要说明几点。

    1.对教学准备的影响

    学习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掌握其内容是备课的第一步。而现今初中历史老师学习课标一般都要从2011年版课标回溯至2001年版课标,高中老师都要从2017年版回溯至2003年版,比较其变化与异同。有的老师还要回溯到年代更早的历史教学大纲。回溯的目的就是研究变化之处,并思考作出修改的原因。

    2.对教学主题确定的影响

    进行教学设计是现今备课的核心环节。设计时历史老师都要为各个单元、各课(节)设计主题,找到课魂。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好的“课魂”大多具有古今关联、现实与历史融为一体的特点。如唐朋、安玲二位老师为《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一课设立的教学立意(课魂)是“市民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为什么会以此为课魂呢?设计者说,原因之一是“当代中学生对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有着直观的了解,以市民文化统领本课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还将《元朝的统治》一课的教学立意设立为“元朝的政治贡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究其理由,一是考虑到我国当代的行省制度与元朝的重要政治制度——行省制度有渊源关系;二是在治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可以借鉴元朝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周长森老师在设计高中《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教学立意时,把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的“小农”与当代农业经济中的“小农”联系起来考虑,将本课课魂确定为“小农经济”,结构主线为“小农”与“大国”的关系。

    3.对新课导入的影响

    新课导入是一种艺术。历史逆时思维对新课导入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很多老师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导入历史课程新内容的。如部编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是从“从猿到人”导入新课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样导入本课教师的很少,因为老师们普遍认为,这是小学生熟知的常识,缺乏新意。相当多的老师是从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导入本课讲述的。詹天佑一课,青年教师郑婷婷应邀到异地上展示课,因她是乘动车去的,便用展示高铁路线图、火车票和讲述自己乘坐动车的感受导入新课,看似随意,实际是“无缝对接”,效果惊人的好。有的老师在2017年初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课时,以竞选时宣称要仿效罗斯福总统的特朗普宣誓就职导入,并称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特朗普欲效仿罗斯福的新闻以及人们对他的怀疑,使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

    4.对教学重点选择的影响

    部编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讲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措施,一是实施推恩令,二是建立刺史制度,派刺史监视地方高官、豪强及其子弟。若从当前加强廉政建设,反贪防腐的现实出发,进行逆时思维,就会把本目的重点放在刺史制度上,而将实施推恩令作为次要内容。和不少同行一样,笔者以往对历史上的刺杀行为较感兴趣,荆轲刺秦王、林肯被一演员刺杀、萨拉热窝事件等故事,课堂上总是要细细地讲的。但“九·一一”事件后,从当代的反恐斗争的现实出发,逆时思考历史,联想到这些历史事件,产生了该不该讲、讲了会不会有负面影响等一些系列疑虑。此后,笔者不再渲染历史上的刺杀行为了,实在不能绕过去时,也仅简单提及而已。

    5.对历史解释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往往称都江堰为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或枢纽),在解释其综合性时,则说具有防洪、灌溉和运输等功能。接着还会说,这里的“运输”,主要不是行驶舟船,而是将从岷江上游原始森林中砍伐出来的大量木材,扎成木筏,让其顺流而下,满足全川以至外省对木材的大量需要。近年我国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长江流域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迅速推进,天然林严禁砍伐。面对现实,倒溯历史,追溯都江堰的修建利用史,这种解释显然不合时宜。因此,现今包括笔者在内很多历史老师都不提这方面的“贡献”了,大家都将都江堰定义为“大型生态型水利工程”,指出其最显著特点是“无坝引水”,而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理由。与此类似,以往我们从扩大耕地面积这一视角出发,总是充分肯定围湖造田、开垦荒山营造梯田的积极意义,而在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失之片面的评价自然就不应出现于历史课堂上了。

    6.对教学资源选取的影响

    历史逆时思维要求教师从现实需要出发,选择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历史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如讲两汉历史,如考虑到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领海主权完整的“国家意志”,教师很可能就会补充并充分利用《西汉后期疆域图》和《东汉疆域图》。因为,在《西汉后期域疆域图》上,标注出的“西域都护府”证明西汉后期天山南北地区(今新疆地区)已归属我国中央政府管辖。

    7.其他影响

    如对学生历史探究活动的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也有影响,此不一一说明。

    (四)对历史测评题设计的影响

    当下,各种历史测评题的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都会进行活跃的历史逆时思维,其设计出来的题目,很多是现实与历史、现在与过去关联紧密,现实性强,贴近时政热点和学生生活的新鲜活泼的试题,这样的试题在近年的高考历史试卷(含文综卷)中比比皆是。以下所举,仅仅是2018年高考卷中的几个例子(见表2)。

    表2中的第4题(栽培大豆题)的材料主要摘自一篇题为《“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这个题目反映出高考历史命题专家的思维“密码”:从现实回溯历史,通过历史逆时思维来设计试题,已成为高考历史试题设计的主流。正因如此,难怪有的历史老师套用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广为流行的“名言”,感慨:“一切高考历史试题都是当代史试题”。

    (五)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这个目标也应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上面我们已从四个方面说明了历史教育教学各方面与历史逆时思维的关联,而这些影响最终都会归结为对学校中的历史学习者——学生的影响上。可以肯定,老师和学生活跃的历史逆时思维,有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其具体表现,自然首先是有助于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提升和完善。除此之外,对其他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大有好处,比如,学会并善于运用“从后思索法”,就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历史认识方法。注意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就使史料实证的视野扩大,使丰富多样的现实性强的生活化的材料也可以作为史料来使用。逆时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历史解释的效果,而且让学生既能解释历史问题,又能解释现实问题。逆时思维和顺时思维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于一体,把个人(个体)——家庭(家族)——家乡——国家——天下(世界)联系起来,在关注个人的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家庭和家乡、国家和世界(天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史逆时思维并非万能,本文之所以为它说了很多“好话”,是因为以往我们对它太不关心了。不过,历史逆时思维的确是历史时间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历史顺时思维和历史共时思维无法代替的功能与功效。历史逆时思维与历史顺时思维、历史共时思维有机結合,良性互动,定能让历史时间思维绽放出更艳丽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作者简介】冯一下,成都大学退休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婷轩】

相关文章!
  • 郑和下西洋与明中期倭患再认识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倭患,全球贸易,海禁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24-08初中教材第15课“明朝的对外

  • 以史料教学设计为例谈核心素养

    陈志刚 江田祥关键词:史料教学,核心素养,目标达成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17-072017版高中历史

  • 论隋炀帝的南方文化情结

    牟发松隋炀帝对南方人文成就的高度评价,对南方文学的企羡和仿习,与关陇集团领袖人物如宇文泰、苏绰乃至其父隋文帝的态度极为不同。隋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