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
刘艳茹
摘 要: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学生作为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很容易受到网络舆情信息的影响。网络舆情由于其自身的特征,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有的甚至危害到校园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对大学生主体的引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网络舆情;消极影响;监督与引导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14年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这其中又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网络已在我国大学校园得到广泛普及,已成为当今人们交往的主流方式之一。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网络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心理状况等方面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思
1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况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而大学生网络舆情,顾名思义,是指是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就是大学生群体,由于主体的特殊性,其本身所表现出的特征也有别于一般的网络舆情。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自由性与非理性。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任何人都有权利在上面发表言论、观点,当然也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发表观点言论均采用匿名方式,在这种自由环境下,网民表达言论时往往带有即时性、随意性,很多观点往往有失偏颇。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情绪容易冲动,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差,容易受到网络不良舆情的影响,做出过激的非理性行为。
(2)个性化与多元性。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的观点纷繁复杂,在宣扬个性化的大学校园里,他们会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通过网络媒体表达观点也是他们最为喜欢的方式之一。因此,大学社网络舆情也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
(3)隐匿性与突发性。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多数人以匿名身份出现在网络空间里。这使得大学生暂时摆脱社会现实的束缚,获得宣泄情绪和不满的机会。因此,他们可能把一些片面性的认识和不成熟的观点表达在网络上。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也非常迅速,往往一个突发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某种情绪化意见的碰撞,就能成为大规模网络舆情爆发的导火索,个人观点也能很快汇聚成为公众观点。
2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网络舆情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热点、焦点问题,树立争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消极的网络舆情并未能真实反映事实真相,容易造成大学生"三观"扭曲,往往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利于维护社会及校园的安全稳定。
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迅速,影响面广,如果控制不当将严重影响校园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网络空间具有的自由性,让发表网络舆论信息的人不用受印刷包装、出版发行的限制,网络覆盖面广,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学生在网民中占有极高的比例,这其中又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他们与网络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更多,一旦高校或社会发生突发性事件,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将以极快的速度做出反应,放大这些事件的不良影响,学生盲从和冲动的行为也不利于校园的安全稳定,有些事件进一步激化,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
(二)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络舆情煽动性强,控制难度大,各种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与融合,没有明确的导向。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情绪容易冲动,容易受到网络不良舆情的影响,造成学生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做出过激的非理性行为。不良的网络舆情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如何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
鉴于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消极影响会危害到校园甚至社会的安全稳定,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危害,我们应该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监督、引导,积极干预,尽量降低甚至杜绝不良舆情的影响。
(一)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和管理。
对互联网的监督和管理可以从政府及高校两个方面着手:
(1)政府应该为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提供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完善我国在互联网监督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政府强制力对这一虚拟世界进行有效引导。两外在技术方面,加大在人员和技术方面的经费投入,通过开发与借鉴相结合的方式,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监管技术,对监管法规的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2)高校应该加强主流社会观念的传播,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创建网络教育基地,通过新型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渠道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学生应遵守网络规章制度。学校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作学校的一项整体事业,人人有责,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建立起完善的校园网络监管体系,从源头上加以控制。
(二)加强对大学生主体的引导教育
作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教育,是杜绝网路舆情消极影响的有效办法。引导教育工作的效果取决于两个方面:
(1)作为大学生的直接教育管理者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当其冲。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学校网络舆情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部署下,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教育学生要善于鉴别网络舆情信息,在面对突发热点事件时应该保持头脑冷静,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信息员机制,对学生中可能寻在的思想异动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另外,可以建立积极正面的网络平台,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如班级QQ群、微博、微信等。
(2)大学生自身应该洁身自好,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在面对网络舆情信息时,保持冷静思考的能力。在遇到思想困惑时,及时向老师求助,杜绝不良思想的侵害。
总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需要政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把握网路舆情的发展规律,加强引导管理,使各种舆情都朝着有利于社会、校园和谐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289,31.
[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IsQjGvTC3Ew8QEq-sRtSpGZELx30ViWS-jiLuZSMmstbrl5ltXprgfh11pgh4Mm6e7quCb8bpgvttLAb-fp2WkVKi5TatEEJNFx64gihXs7.
[3] http://baike.baidu.com/view/2143779.htm?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