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歌剧人才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张超 杨相勇

    [摘要]地方综合类本科院校探索歌剧人才协同育人机制,旨在将歌剧高雅艺术真正在基层扎根,推动歌剧事业的发展与普及,培养具有中国化、本土化、大众化的歌剧表演、编创人才。本文以广东韶关学院与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开展歌剧本科人才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探索为例,分析其在歌剧人才协同育人机制方面所取得的办学成效,并对其机制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协调运转的状况给予论述,为全国同类院校歌剧人才的培养提供可参考的案例。

    [关键词]歌剧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地方综合类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0-0011-03

    在全球歌剧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歌剧艺术不断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中,国内许多地方综合类本科院校也都开展了歌剧排演和人才培养工作。但由于地方综合类本科院校受其自身条件和专业师资的限制,如何整合社会资源,与专业院团、研究院所协同共建成为突破歌剧人才培养局限的有效途径。对于中国而言,歌剧无疑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所以在歌剧人才培养方面,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势必会遇到多种问题,唯有通过多学习,多借鉴,多思考,多探索,以坚定的信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收获。[1]

    作为地方综合类本科院校,韶关学院于2016年与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开始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协同育人的办学机制。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在办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可参考的资料,韶关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和办学目标,制订了韶关学院本科层次声乐歌剧人才的培养方案。该方案旨在上接经典、扎根地方、面向社会,培养综合能力较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性歌剧本科人才,推动歌剧事业向人民大众普及的方向发展。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在韶关学院未与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合作之前,声乐方向生较少涉及歌剧表演课程领域,大体上以传统的艺术歌曲、近现代创作歌曲和声乐歌唱发声肌能训练为主。培养综合性人才方是正确的目标,应以歌剧表演课程为契机,将演唱、表演、形体舞蹈、协同配合贯穿于教学始终,彻底告别单科思维模式,让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训练,将来才能在激烈的就业与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2]为了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对接北大歌剧研究院的填补国内歌剧本科人才培养空白的要求,结合粤北地区自然、人文和历史文化特色,发挥韶关学院学科综合的优势,结合“韶文化”的研究成果,韶關学院音乐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一)课程设置方面的转变

    首先,引入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研究成果,面向歌剧本科层次建构出适合我校实际的核心课程群,选用中外剧目兼修、经典和原创相统一的教材,增添了中外歌剧欣赏、歌剧重唱、中外歌剧排练、歌剧表演、艺术指导、正音等科目,相对于过去较窄的声乐专业课程,做出了宽口径的声乐歌剧课程体系调整。在随后的综合课程教学实践环境中,明显感受到课程设置转变后学生的演唱水准、表演能力以及精神面貌都得到了较快的提高。

    其次,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安排学生观摩学习并参与北大歌剧研究院的歌剧排练与演出,拓宽了艺术眼界、提升了演唱和表演水准,突出培养学生的歌剧艺术素质。

    (二)师资方面的转变

    成立歌剧中心,统筹全院教师资源。安排有歌剧排演经验的老师进入歌剧中心,其他声乐老师参与授课、排演,形成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状态;同时,引进国内外声乐歌剧方面的专家定期指导、排演剧目;聘任当地采茶剧团的演员充实到教师团队来。师资队伍方面,逐步形成专职、客座、外聘教师相结合,长、短期聘用相衔接,中外专家相融合的新型教师团队。

    注重专职教师培养,定期选送优秀教师到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进修、访学,不断优化、强化师资队伍,形成师资建设的循环机制,不断满足歌剧教学的需求。(三)生源方面的转变

    在广东省现有招生办法和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省内省外相结合,大类招生与二年级选专业相结合,改进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

    韶关学院歌剧中心从2015年开始,在所有声乐专业的学生中以考试方式严格选拔出来,其中2015级歌剧实验班共有学生14人(已毕业),2016级声乐歌剧方向共有学生16人,2017级声乐歌剧方向共有学生23人,2018级20人,使在校生总人数达到59人,具备了歌剧剧目表演的数量要求。

    (四)就业方向的拓展

    作为首个北大歌剧研究院协同育人基地,韶关学院在实习和就业方面也开始探索,安排学生先后到韶关市文联、文化馆、采茶剧团等相关单位和机构实习实践,并尝试与地方机构合作组成实验剧团,为地方性声乐歌剧人才搭建良好实践实习基地,拓展就业方向。

    二、开展相关艺术实践与交流活动

    (一)邀请北京大学等国内外专家指导教学与排练

    2016年,韶关学院两次邀请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金曼教授来院讲学,对韶关学院师生的歌唱和表演等各方面进行精心辅导,并与歌剧中心教师一起举办了声乐歌剧专场音乐会。

    在遵循国家法律与高等院校办学规律的前提下,以服务社会、为社会提供优质精神产品和高品质歌剧人才为目的,与韶关学院签订了框架性合作协议,明确了协同培养地方性歌剧本科人才的目标,并举行了粤北素材歌剧创作研讨会,对韶关学院歌剧人才的培养以及粤北地区歌剧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议、指明了方向。

    此后,韶关学院音乐学院歌剧中心,邀请多位国内外专家举办讲座与音乐会;特别在2016-2018年期间,北大歌剧研究院、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大学、海茵伯特大学等多名教授专家(如贾青云研究员、Scott MacLeod博士、Clara OBrien教授、Lance Hulme教授等)为师生进行短期的教学、排练,两次上演完整五幕歌剧《奥菲欧》。

    (二)赴北大歌剧研究院观摩学习

    2019年4月,安排师生十余人,赴北京大学观摩学习歌剧《青春之歌》的排练、合乐与演出,开阔了视野、熟知了歌剧排演过程的各个环节。

    (三)开展相关艺术实践活动

    1.举办歌剧片段音乐会

    2017年5月举办《中美歌剧之夜》歌剧专场音乐会,逐步使学生步入歌剧表演的状态。

    2.公演西方经典五幕歌剧《奥菲欧》

    于2017年5月首次上演了蒙特威尔第史上第一部五幕歌剧《奥菲欧》,并于2018年5月第二次复排上演,实现了粤北地区歌剧演出方面零的突破。在排练与教学过程中,师生们获益匪浅,无论从歌唱还是表演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四)举办歌剧方向的毕业设计与音乐会

    2015级歌剧方向毕业生,是由韶关学院歌剧中心培养的首批歌剧方向毕业生,其毕业设计与音乐会综合了舞台表演(包含独唱、歌剧重唱与表演)与答辩为一体的毕业形式,于2019年5月7日完成。

    毕业设计与音乐会的成功举办,见证了几年来歌剧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的成效。毕业生演唱功底扎实,具备歌剧排练与表演的能力,熟悉从剧本到舞台之间所经历的各项流程。

    三、韶关学院-北大歌剧研究院歌剧本科人才协同育人机制的形成

    歌剧本科人才协同育人机制,是针对当前地方高校办学条件不够完备而设计的一种形式,也是推广歌剧艺术、培养歌剧受众票友的良好举措。

    歌剧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既需要“课程、教材、师资、场地、教学、观摩、实践、考核”等诸多环节和部分协调一致;更需要外部资源的持续注入,主要包括歌剧剧本、音乐、角色、导演、演员、艺术指导等各方面内容,让学生有事做、有剧演、有榜样、有指点,使校内校外、台前幕后、高校地方协同在一起、联合在一起、统筹在一起;尤其是要有资金的筹措机制,无论学科建设项目、政府购买项目,还是企业赞助、校友捐助等,都是机制运转的动力。

    以下是韶关学院与北大歌剧研究院歌剧本科协同育人机制图示:

    该机制从新生进校到歌剧排演人才输出分为五个大环节(如上图),它包含:歌剧人才在大类招生中的遴选;歌剧中心师资、场地、课程与教材的安排;教学内容与形式以及观摩与讲座;演出与实践;毕业考核与人才输出以及对招生的反馈。

    第一环节,歌剧方向生的遴选。

    在大类招生中,韶关学院歌剧中心安排教师对报名进入歌剧中心的声乐专业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声乐演唱、舞台表演、形象要求等内容,将考核通過的学生安排进入歌剧中心接受声乐歌剧方向的培养。

    第二环节,师资、场地、以及课程与教材的安排。

    新型教师团队负责授课,音乐厅、歌剧中心排练厅、琴房、多媒体教室为场地,教师琴房用来《声乐》与《艺术指导》的教学,多媒体教室用来进行《中外歌剧欣赏》与《正音课》的教学,歌剧中心用来《中外歌剧排练》《歌剧重唱》《歌剧表演》的教学,音乐厅、歌剧厅用来举行音乐会以及正式歌剧演出。

    课程由北京大学与韶关学院共同制定而成,所涉及教材教具齐全,歌剧剧本以及总谱、音乐等部分都有切实的来源。

    第三环节,教学与观摩、讲座。

    教学形式多样,《声乐》与《艺术指导》采用一对二的授课形式,即每节课教授两个学生;《歌剧重唱》《歌剧表演》以及《中外歌剧排练》采用歌剧中心多名老师同时授课的形式;《中外歌剧欣赏》与《正音》采用集体课的形式。

    讲座形式分为三种,一是邀请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老师来韶关学院举办讲座;二是邀请声乐歌剧方面的中外专家来韶关学院举办讲座;三是组织歌剧中心师生外出学习听讲座。

    观摩的形式包含歌剧中心师生赴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观摩歌剧排练与演出、赴全国各地观摩讲座、音乐会与歌剧演出等。

    第四环节,演出实践。

    具体表现形式有歌剧中心学生汇报音乐会、歌剧音乐会以及完整歌剧演出。

    学生汇报音乐会由独唱与重唱或歌剧片段组成,例如歌剧重唱音乐会;歌剧音乐会的演出人员可邀请北京大学师生、中外专家,以及韶关学院歌剧中心师生,例如《中美歌剧之夜》;歌剧演出,例如歌剧《奥菲欧》的两次公演。

    音乐方面由学院交响管乐团、学院民族器乐以及钢琴等来完成。导演与指挥,邀请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歌剧导演或邀请中外声乐歌剧专家。

    演员队伍由歌剧中心师生、音乐学院全体声乐教师构成,亦可邀请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学生参演。艺术指导由韶关学院歌剧中心老师担任,也可邀请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教师或者中外专家担任。

    第五环节,毕业考核与人才输出。

    毕业考核即毕业设计音乐会与论文答辩。毕业设计音乐会包含独唱与重唱或歌剧片段,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音乐会息息相关。最后是面向社会各界输出本科层次歌剧人才,其一系列社会效应将对韶关学院声乐歌剧方向将来的招生工作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并产生良性循环,从而使韶关学院音乐学院在招生、教学、实践、就业等各方面得到更好的促进与发展。

    结语

    在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国内外专家以及社会各级人士对韶关学院歌剧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持下,在韶关学院歌剧中心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韶关学院音乐学院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等各方面进行转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可执行、可运转的“韶关学院-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歌剧本科人才协同育人机制”。

    该机制在现有模式下,为韶关学院歌剧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实现了地方综合类本科院校进行歌剧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培养地方性声乐歌剧综合性应用人才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期待能对我国歌剧艺术事业的普及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歌剧人才,培养越来越多的歌剧听众,让高雅的艺术走入寻常百姓,让一个个动人的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故事唱进大众的心里去,让传统的声乐艺术有更宽更好的发展出路。

    注释:

    [1]吴建华.美国高校歌剧人才培养的启示和借鉴[J].当代音乐,2017(01):28.

    [2]郜锋.歌剧表演对普通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刍议[J].音乐创作,2019(07):149.

    (责任编辑:张洪全)

相关文章!
  • 《声之形》与《君之名》两部漫改作

    章虹日本漫改电影《君之名》(中译为《你的名字。》)与《声之形》先后于我国上映,一度引发国人对于动画电影与漫改电影的深入思考。众所周知,日

  •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培养高职大学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路径和措施是:把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纳入马

  • 论“情感”在国画创作中的艺术精

    柳俊池摘要:中国画是中国人民的瑰宝,是中国五千多年艺术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情感流露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