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重视角看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金灿荣 王浩
在前现代社会的一千多年里,中国曾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并且直到19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依然举足轻重。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中国1820年的GDP占当时全球的三分之一。然而,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的兴起,中国在近代以后不仅日渐落后于西方国家,而且沦为他们的半殖民地。其结果是,中国经济在全球GDP中的比重直线下降至5%的历史低点,并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
改革开放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命运。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奇迹般的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9%,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达到16.3%。1979年的中国是世界上最为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只有大约200美元,而今天中国的人均GDP已达到7000美元左右。如果按照世界通行的一日一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作为贫困标准线,中国在过去35年间减少了超过六亿贫困人口。当前,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同时,进出口总额已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此外,根据全球权威经济机构的普遍预测,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在未来十年内重回世界第一。
毋庸置疑,中国的持续崛起已经深刻影响了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并且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这种影响还将继续扩大和不断深化。因此,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中国对世界经济所起的推进作用,才能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中国崛起的全球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将跳出纯经济学的视角,力图将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地缘政治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索,从维护并繁荣世界经济体系、推动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以及促进人类社会均衡进步等三方面入手,谈一谈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巨大贡献。
中国对世界经济体系的贡献
首先,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因此从国家现实利益出发,中国加快了由国际体系的“革命者”向“建设者”的转变步伐,在外交理念上也由“革命外交”调整为“和平发展”。在这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和外交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大国间形成了全方位的友好合作关系,从而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提供了稳定的地缘政治条件。冷战期间,由于美苏两大阵营持续尖锐对抗,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不仅使全球性市场的形成遥不可及,并且给世界经济整体的发展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和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标志着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了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和对抗色彩,开始了扩大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伟大转折;而1989年最终实现的中苏关系正常化,则不仅彻底终结了中苏分裂对抗这一萦绕两国和世界长达二十余年的战略梦魇,而且开启了两国和平合作的新篇章。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都为世界经济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地缘政治基础。
冷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与此同时,中国也通过自身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极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这一进程。因此,中国近二十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与全球化相互推动、相得益彰;同时,中国的不断崛起并未与美国主导的现行世界经济体系引发冲突,而是在体系内实现自身崛起,从而成为后冷战时代全球地缘政治稳定的一大压舱石。具体而言,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对维护和繁荣世界经济体系所作的贡献主要体现为:积极参与全球和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并致力于推动实现互利共赢和解决全球性经济问题。例如,中国先后成功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并通过二十国集团(G20)等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推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改革等。上述事实表明,中国经济早已与世界经济体系密不可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最重要参与者和改革者之一。
其次,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讲,三十多年来,中国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仅成为了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改革者,而且也成为自由贸易制度的有力捍卫者和现行国际体系的积极维护者,对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外部保障。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在美国主导下形成了“洛克主义”无政府文化(the Lockean Anarchic Culture),与此相伴,国际政治经济的主题也从此前的殖民掠夺、对外扩张和大国争霸演变为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因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得益于国际无政府文化的这种进步,得益于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的这一主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就是历史规律。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笔者认为,这话意味着中国在继续深入参与世界经济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将逐渐由国际公共产品的受益者,发展为国际责任的承担者和全球性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因此毫无疑问,这种转变将对整个世界经济体系同样大有裨益。
中国对世界经济
稳定和发展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自身发展和有效的经济政策两大手段,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在危机时期)的整体稳定做出了极为显著和举世公认的贡献。例如,1997年10月东南亚地区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货币急剧大幅贬值。由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中国相当,出口的产品结构类似,因而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导致中国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诸多国际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人民币一定会贬值,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很可能会诱发“竞争性贬值”,使陷入危机的东南亚国家雪上加霜。面对外界的猜疑和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明确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并以实际行动兑现了承诺。中国的抉择对亚洲经济能够在金融危机后迅速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其背后的支柱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所积累的充足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保证了人民币的稳定,并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东南亚经济体的大量进口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稳定和恢复。同样,2008年9月,发生的全球金融海啸中,中国在危机中的抢眼表现使之也成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复苏的中坚力量。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长足发展的贡献也十分突出。根据著名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的计算,1980—20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日益显著,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发动机”。具体而言:1980—1990年,对全球GDP增长贡献最大的五个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中国,它们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约为27%、20%、6%、6%、5%。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国家里除中国外,均为工业化七国集团(G7)成员。1990—2000年,对全球GDP增长贡献最大的五个国家仍为上述五国,只不过其次序演变为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对应的贡献率依次为37%、10%、8%、6%、5%。在此期间,中国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0%,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引擎。在2000—2010年间,对全球GDP增长贡献最大的五个国家发生了明显变化,依次为中国、美国、印度、韩国、巴西,它们的贡献率分别为25%、21%、6%、4%、3%。在这十年中,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达到四分之一,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最强大的一支力量。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中国经济的腾飞以全球化为时代背景,因而作为全球贸易大国的中国通过对外投资和进出口等方式有力拓展了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使世界贸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例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的贸易总量仅占全球贸易总量的4%,而2012年这一比例已超过11%。此外,中国还为WTO其他成员的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敞开了大门。由于中国经济已快速健康发展多年,因而国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经济支付能力获得显著提高,导致美国、日本、韩国、巴西等WTO的其他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的商品均已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更令人兴奋的是,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商品进口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强。具体而言,上述事实和发展趋势体现在一连串权威统计数据之中:根据WTO的官方统计,自2001—2010年间,中国从全球各国进口的各类商品总价值达7.45万亿美元,创下年均增长率20%的纪录。在此期间,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总额增长了400%。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不仅为发达经济体创造了出口机遇,同时也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经济体(LDCs)提供了众多商品的出口机会,特别是2008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最不发达国家的全球最大出口市场。
中国对人类社会
均衡进步的贡献
自工业革命时代开始,人类历史的发展犹如微型宇宙大爆炸,呈现出不断加速的特点。然而另一方面,在人类日益取得物质繁荣和技术进步的同时,贫富差距也日益增大,这一点在世界经济中体现为所谓的“中心—边缘”现象,即占据全球经济主导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与处于边缘地带的广大发展中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鸿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和负责任的大国,不仅使国民受益于自身的发展,而且还惠及周边甚至非洲、拉美等地区,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均衡化”发展。
首先,中国经济长达三十多年的快速、稳定增长使自身从一个穷国迅速跻身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之列。因为中国本身即拥有世界约五分之一的人口,所以中国国民富裕程度的显著提升、中国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迅速趋近便是人类社会均衡发展的一大表征。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发布的报告,中国目前的人均收入已经跃过了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及格线”,因为此前世界银行根据人均国民总收入,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分成了四组: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按照世界银行2008年公布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在3856—11905美元之间即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而中国在社科院公布该份报告的前一年即2011年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到4260美元。毋庸置疑,上述数据成为“中国通过改变自身而影响世界”这一道理的集中体现。
其次,近年来相当多的事实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日益明显,使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中获益,因而在更广范围内推动实现了世界的均衡发展。例如,2000—2007年,非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5%,其中近一半甚至达到了7%,这种发展速度在非洲历史上绝无仅有。非洲之所以在近十余年来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带动作用。中国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大国,支持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因而中国的大规模进口对世界资源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显著的助推作用。因此,这对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非洲国家来说是一个有效的经济增长动力。同样的情况适用于拉美国家。近年来,诸如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国在经济上取得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总而言之,中国自身的发展及其对整个发展中世界繁荣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有效缩小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差距,这一点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困境的背景下格外凸显。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新兴经济体和“中等强国”的群体性崛起也有力地宣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终结和人类社会均衡发展时代的到来。毫无疑问,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结 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先后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问题,随着中国的复兴,新问题是挨骂。解决这个新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靠我们自己的发展。讲好中国的故事是现在必须做的事情,而讲好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是一个重要的视角。
通过上述多角度分析,笔者认为,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不仅使自己受益,也对整个世界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的崛起是当今时代最引人入胜的“宏大叙事”,因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文明和富于活力的新兴经济大国,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全球影响绝非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而是涵盖了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多个层面。正因如此,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将是整个世界的福音,也将是人类文明继续前进的动力。
(第一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第二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魏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