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态度
高锴
关于读书,有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态度。有人说,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那么见仁见智,或恭敬或轻慢,基本上只能悉听尊便。不过,话说回来,既然要读书,文本还是第一位的,就算是“六经”注我,也不好视“六经”为无物,不然,有“我”就好了,干“六经”何事?也就是说,只要读书,多少得对你选择的书有点尊重,即使是创造,也不好天马行空地过于豪放。
不幸的是,读书的结果,往往是在使人们知识和见识增加的同时,也使得他们自负起来,越读越以自我为中心。眼下,国家据说在往现代社会挺进,而读书人则先一步跨进了后现代,读了几本书就纷纷操刀解构起来,在解构的过程中,“自我”往往膨胀得很厉害,眼里看到的往往是书中的毛病,也就是说,看到的是自己的高明。有这种习惯和爱好的人,最好能看一看徐复观先生的问学回忆。徐先生立志向学之前,跟在大陆学界很有名气的黄仁宇一样,是国民党军人,不过,徐比黄要混得好,40岁上下就已经官拜少将,而且进入了蒋介石的幕僚圈。大陆易鼎前徐复观弃政向学,最终成为世界知名的学者,海外新儒家的名家。在他看来,他成就学问的转折,在于熊十力先生的一骂。
那是1948年,有点厌倦了政治的徐复观前往熊十力处问学。此时的徐复观,虽然一直从政,但在线装书上下过功夫,又留学喝过洋墨水,于新学旧知都有根底。不想,见过熊十力先生之后,先生让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虽然此书他已经看过,但在熊的坚持下依然又读了一遍,再去见先生,先生问有何心得,于是他说了许多此书的毛病,不料先生勃然大怒,骂道:“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
这一骂,据徐复观说,把他彻底骂醒了,“是起死回生的一骂”。从此,使他在“个人的浮浅”中挣扎出来。
徐复观先生在大陆学界名头很响,他的《中国艺术精神》和《两汉思想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著作。但这本《中国人的生命精神——徐复观自述》更让人感到亲切,书中展示了一个固守中国文化传统的学人的心路历程,里面有政坛的风云、军界的烟尘以及他儿时的辛酸,更多的是他读书求学的心得,这心得,在一篇篇专论中,也在给儿女的书信里,娓娓道来,透着一个学人的恳切和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