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讲、俗讲”化解难点

林飞
摘 要:本文在对初中物理教学难点产生原因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采用”易讲、俗讲”化解教学难点的理由和具体做法。
关键词:易讲;俗讲;化解难点
在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新课改形势下,“讲授”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方法,教师的“讲授”既要讲内容,又要授方法,既要讲解重点内容,又要化解教学难点,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把难的知识讲容易了、讲通俗了,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1 教学难点成因
第一、初中物理的学习内容抽象、复杂。特别是物理概念、定义、定律的描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其严密性已大大超过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接受水平。第二、学生的生活经验欠缺和知识储备不够。初中物理新课程理念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初中物理知识大部分来源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但不少学生生活经验欠缺或不尽完善,因此老师课堂上的传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学生在刚跨入八年級物理的学习阶段,数学科还未学习比值、比例、图象和函数等知识,而此时正值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图象的分析应用时期,知识储备不够成了阻碍学生学习物理的瓶颈。第三、教师教学手段与讲授方法不当。“过于理性,过早严密”,一味追求物理概念,规律、定律的严密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讲授时没有进行适当的生活经验的铺垫和引伸,一开始就以过于抽象的、理性的理论进行教学,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2 难点要“易讲、俗讲”的理由
2.1 “易讲”、“俗讲”概念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教学难点,用直观、形象、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讲授,把难的内容讲得容易了、通俗了,让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学生对知识内容认可、接受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理性的理解,因此“易讲、俗讲”并非“轻讲、偏讲”。
2.2 “易讲、俗讲”理由
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初中物理新课程理念,初中物理教学应注重生活化、通俗化教学,所以教学难点必须采用“易讲、俗讲”的方法进行化解。
根据初中生学习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直观型和经验型的认知特点,需要采用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教学难点必须采用“易讲、俗讲”的方法进行化解。
根据教材编写从易到难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同时,教材的可读性也在不断增强,已把以前较难理解的概念进行通俗化描述和形象化比喻,如“电流的磁效应”说成“电生磁”、“电磁感应现象”说成“磁生电”、把“电流”与“水流”进行比喻等等,喻意着物理教学必须通俗化、科普化,所以教学难点必须采用“易讲、俗讲”的方法进行化解。
3 “易讲、俗讲” 化解难点的具体做法

3.1 概念理解生活化、通俗化、科普化
初中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把外部信息吸收进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进行生活化、通俗化、科普化教学,才有益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消化吸收。
3.1.1 比值定义“单价化”

比值定义是物理学重要的定义方法,它严密的逻辑性是学生最难接受和理解的,如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就会较顺利地使新旧知识得到融合。
例如:把“密度”与“单价”进行类比,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其物理意义是 “每立方米物质的质量多少千克”,这与购物时“每斤(或每个)值多少元”的单价意义是相似的,“不管买多少数量,总价变了,单价却总不变”,利用这个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不变的,与质量和体积无关”的关系。
又如 “比热容”的意义 “一千克物质温度升高一摄氏度吸收多少热量”可用“每人每次收费多少元”的单价相类比,可以降低对“比热容”定义的理解难度 。初中物理中所有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均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类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化解教学难点。

3.1.2 概念理解“语言化”
中国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直白性、寓意性,教师要是能充分挖掘物理概念的字面直译功能,让概念表达“语言化”,帮助学生通俗理解物理概念,化解教学难点,学习就会更轻松。
“参照物”—做参照的物体。可用生活语言来帮助理解,如“我比你高”就是以“你”为标准,即以“你”为参照物;“我在路上走”,就是以“路”为标准。“月在云中穿”,就是以“云”为标准。“我从你面前走过”就是以“你”为标准。“云从月旁掠”就是以“月”为标准。“我投向你的怀抱”就是以“你”为参照物。或者可以这样说,这些语文语法中所用的介词“比、在、从”后的物体就是物理里的参照物。“质量”—物质的量,学生通过比较一本书和一张纸所含的纸的量不同来感受、理解质量的意义;“密度”—疏密程度,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捏石头和棉花,感受它们的疏密情况来初步认识密度的含义,学生还可以把地理学过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多少人”的知识迁移到对物质密度意义的理解上;“压力”—互相挤压的力,学生用两手指相互挤压,发现手指表面都向内凹陷,说明压力的方向是指向物体(手指)的内部,同时也理解了两手指之间的压力与人的重力无关;“压强”—压力的强度,学生通过两个手指(拇指和食指)分别捏铅笔两端来感受压力强度的大小不同,手的疼痛感不同(如图1)。


还有不少概念可以直译:“长度”—长短程度;“速度”—迅速程度;“温度”—温暖程度;“弹力”—反弹的力;“电流”—电荷的流动;“功率”—做功的速率 ;“机械能”—物体由于机械运动(位置变化)而具有的能量;“势能”—由于地势或“势力”引起的能量;“内能”—物体内部具有的能量;“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习惯性”等等,很直白、很通俗吧!当然,这些直译只起帮助理解与记忆而已。
3.1.3 合理比喻化难点
电流与“人流”相比喻、电路与道路相比喻、开关与小桥相比喻、用电器与公园(收费)相比喻,可以帮助理解电路问题。如:一行10个人去逛甲、乙两个公园,若10人同行,不分开,则依次先后走完甲、乙两个公园,通过每个公园人数一样,这就是“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最后出公园还是10人,人数不变,但每个人身上的钱少了,因为消费了,这就解决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电流通过电路中的各用电器后,其总电流值为什么不会减小”,原来用电器消耗的是电能,而不是电流,逛公园花的是钱,而不是人。若是并联电路,则相当于10个人分两队各自参观甲、乙公园,最后出公园,汇合起来还是10个人,不难理解“并联电路的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物质固、液、气“三态”的分子排列特征可与学生“上课、下课、放学”情景相比喻:上课时学生受约束力很大,只能在各自固定的座位上振动,与固态物质的分子排列情况相似,因此固态物质的宏观特征就表现为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下课时,学生受约束力较小离开了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与液体的分子排列情况相似,其宏观特征表现为有固定的体积,而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些同学离开教室或学校,就成了“气体分子”,就是汽化现象了;学生放学后,几乎不受约束,可以自由自在的活动,与气体的排列情况相似,其宏观特征表现为既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把抽象的物理问题进行适当的形象比喻,易于理解。
3.2 抽象分析直观化

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学习过程很大程度是对事物的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来代替抽象的理论分析过程,最后再提升到理论层面。
摩擦力的方向问题,一直是困扰学生的难点。利用自制教具“摩擦力指向刷”(图2),从毛刷的弯向直观地显示摩擦力的方向,即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握在手中的物体用试管刷代替(如图3),它受到手的摩擦力方向可从试管刷毛向上歪斜知道摩擦力方向是向上的。
“机翼上下表面流速与升力演示器”(图4)则能直观显示机翼上下表面的气流速度大小。当风从正面吹机翼模型时,可以看到装在机翼上表面的小风车比下表面的小风车转动得快,从而直观地显示出机翼上表面的气流速度比下表面的氣流速度大,机翼上方的空气压强比下方小,从而产生向上的升力而飞上天。直观的演示,让飞机升力产生原因的教学难点轻易地化解掉了。
3.3 肢体语言助理解
光的反射定律可用人站立、两手对称斜上举的肢体动作来模拟(图5),头部相当于法线,两手相当于光线,其对称关系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的关系。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学生不好掌握的光学规律,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可以用“搓澡法”(如图6)来形象理解。人们两手分别拿着毛巾两端,给自己的背搓澡,“一手朝上一手朝下,一手近一手远拖拉擦背”的动作与凸透镜成倒立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情景超乎的相似。
相关文章!
  • 改进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教

    曹雪梅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

  • 素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天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错误的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