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可持续性研究

    崔龙海 黄志新 王梦若

    摘 要: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不仅是西方经济学者分析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我国也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我国1991年至2012年二十多年来的货币量和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得出虽然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其效果却在不断递减,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近期已经不可持续。

    关键词:货币政策;M2;经济增长

    一、引言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西方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之一,在我国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目前在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简单而言就是促进论、促退论、中性论。

    促进论,就是认为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正相关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凯恩斯的半通胀理论,解释了在社会生产力未充分利用的背景下,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实际利率的下降,进而促进投资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增加了社会总产出和就业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促退论,就是认为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负相关作用。我国促退论的主要支持者李运奇认为当社会资源存在闲置和滞存并存局面,或者社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时,货币数量增加的通货膨胀只会导致价格的上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中性论,就是认为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不存在相关关系。中性论的基础是“货币中性”或者“货币超中性”为基础的,认为货币数量的增长会导致名义价格的同比例增长,所以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

    本文目的意在研究中国1991年至2012年这二十多年来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是否是一直持续不变的,是否有递增或者递减的趋势。最后根据所得结果对我国未来货币政策提出建议。

    二、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可持续性分析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1991年开始有M1,M2数据统计以来,我国的货币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M2一直维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为了研究在1991年至2012年之间我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是否可持续,本文选取在此时间段内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方式是通过建立带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说明我国M2增长率对于GDP增长率的影响是持续性的,亦或是在某个时间节点发生了改变。

    引用1991年-2012年国家统计局最新GDP、M1、M2数据,整体易见,GDP的增长和M2的增长有这正相关关系,也就是M2对我国GDP增长有着整体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简单的计量GDP与M2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果,其中,R2值是0.99,系数值是0.52,系数T值是50.89,系数P值是0.0000。

    而由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萧条,我国在2008年-2010年进行了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对我国货币量有一个明显的扩张作用。但是从国家统计数据来看,正是由于这4万亿的投资,加速了我国经济在多方面的产能过剩和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从而可能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负面作用。

    所以本文将2008年作为一个虚拟变量时间节点建立M2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线性回归方程

    其中GDPZZ为GDP增长率,M2ZZ为M2增长率,D1为虚拟变量,在1991年-2007年值为0,2008年-2012年值为1。

    通过对其数据进行修正自相关后的最小二乘估计可得:

    而相对于未设虚拟变量的回归值而言,M2、GDP增长率关系计量的结果是,R2值是0.5,系数值是0.17,系数T值是2.53,系数P值是0.0211。

    相比可以得出,对于未设置虚拟变量的模型结果而言,设有虚拟变量的模型有更好的解释能力。体现在:其一,计量模型本身的解释能力得以提升。体现在R2与R2值的上升,从50%提升为62%,而系数的T值和P值也相比有所优化。其二,经济学解释能力提升,更加符合经济实际。从两者的回归结果可综合的看出:

    第一,1991年至2012年综合而言广义货币M2增长率对于GDP增长率是有正相关关系,反映了自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由于我国此前一直处于供给短缺,投资严重不足,社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所以通过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可以降低实际利率,拉动投资规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从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进而加速经济增长。这种情况比较符合凯恩斯的半通胀理论,同时也符合托宾和汉密尔顿认为货币和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理论。

    第二,在2008年以后,由于我国已经出现某些行业产能过剩,所以广义货币M2增长已经无法有效拉动GDP的增长,甚至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模型中虚拟变量D1的系数为负,在现实中由于产出的饱和与有效需求的不足,货币量的增长导致物价的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以1978年为基期,至1991年已经累计上涨223.8%,而到2012年更累计上涨579.7%(国家统计局2013数据)。

    同时通过计算GDP/M2可以发现每一单位M2所带来的GDP效应从1991年的1.1逐年减少至2012年的0.5。进一步说明了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正在逐年递减,其作用不可持续。

    综上所述,在我国1991年-2012年这二十年来,我国实行的扩张型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确有促进作用,表现为在高货币增长率下的高GDP增长。这主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导致生产力的解放,扩大了社会总产出,而作为资源中重要的货币数量的合理增长,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市场的发展和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任何资源都是边际效用递减的,从虚拟变量D1值的系数为负和GDP/M2值的不断减少,可以清楚的说明扩张型货币政策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万能药,货币量不合理的增长甚至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不协调,导致资产价格虚高的情况,最终会损害经济的增长,使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三、政策建议

    第一,合理调控货币发行量。我国的货币量供应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央行每年发行的新增货币量,二是外汇占款。其中,后者由于我国外汇的不断增加,呈现绝对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从近期而言,随着我国货币不断升值,外汇占款的增长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2012年同比只增长2%),所以央行对新增货币量的发行量控制就更为重要。

    第二,合理的运用货币调控手段。我国货币当局应该不断完善法定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回购和逆回购等调控货币量的手段,积极主动的根据我国不同时段的经济增长所需货币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调节,进一步减少金融行业的杠杆率和风险,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货币政策要和现阶段国家改革发展政策相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要进一步加深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水平,而货币政策应该与国家长远目标相结合,通过适当的扩张,紧缩,或者稳健的方式保证我国经济长期的增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连城.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与经济周期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刘雅瑞.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评价.金融经济.2009

    [3]王正耀.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综述.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4]赵建,章月明.转轨经济中的货币扩张与经济增长.2010(1)

    [5]刘金全等.我国经济中“托宾效应”和“反托宾效应”实证检验.管理世界.2003(6)

    [6]刘斌.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 2001(7)

    [7]邵国华.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实证分析.理论探讨.2008(5)

    作者简介:崔龙海(1988.09- ),男,汉族,山西太原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黄志新(1992.01- ),女,汉族,河北邢台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FDI与跨国投资;王梦若(1990.10- ),女,汉族,河南周口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

    摘 要: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不仅是西方经济学者分析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我国也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我国1991年至2012年二十多年来的货币量和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得出虽然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其效果却在不断递减,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近期已经不可持续。

    关键词:货币政策;M2;经济增长

    一、引言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西方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之一,在我国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目前在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简单而言就是促进论、促退论、中性论。

    促进论,就是认为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正相关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凯恩斯的半通胀理论,解释了在社会生产力未充分利用的背景下,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实际利率的下降,进而促进投资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增加了社会总产出和就业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促退论,就是认为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负相关作用。我国促退论的主要支持者李运奇认为当社会资源存在闲置和滞存并存局面,或者社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时,货币数量增加的通货膨胀只会导致价格的上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中性论,就是认为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不存在相关关系。中性论的基础是“货币中性”或者“货币超中性”为基础的,认为货币数量的增长会导致名义价格的同比例增长,所以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

    本文目的意在研究中国1991年至2012年这二十多年来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是否是一直持续不变的,是否有递增或者递减的趋势。最后根据所得结果对我国未来货币政策提出建议。

    二、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可持续性分析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1991年开始有M1,M2数据统计以来,我国的货币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M2一直维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为了研究在1991年至2012年之间我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是否可持续,本文选取在此时间段内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方式是通过建立带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说明我国M2增长率对于GDP增长率的影响是持续性的,亦或是在某个时间节点发生了改变。

    引用1991年-2012年国家统计局最新GDP、M1、M2数据,整体易见,GDP的增长和M2的增长有这正相关关系,也就是M2对我国GDP增长有着整体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简单的计量GDP与M2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果,其中,R2值是0.99,系数值是0.52,系数T值是50.89,系数P值是0.0000。

    而由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萧条,我国在2008年-2010年进行了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对我国货币量有一个明显的扩张作用。但是从国家统计数据来看,正是由于这4万亿的投资,加速了我国经济在多方面的产能过剩和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从而可能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负面作用。

    所以本文将2008年作为一个虚拟变量时间节点建立M2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线性回归方程

    其中GDPZZ为GDP增长率,M2ZZ为M2增长率,D1为虚拟变量,在1991年-2007年值为0,2008年-2012年值为1。

    通过对其数据进行修正自相关后的最小二乘估计可得:

    而相对于未设虚拟变量的回归值而言,M2、GDP增长率关系计量的结果是,R2值是0.5,系数值是0.17,系数T值是2.53,系数P值是0.0211。

    相比可以得出,对于未设置虚拟变量的模型结果而言,设有虚拟变量的模型有更好的解释能力。体现在:其一,计量模型本身的解释能力得以提升。体现在R2与R2值的上升,从50%提升为62%,而系数的T值和P值也相比有所优化。其二,经济学解释能力提升,更加符合经济实际。从两者的回归结果可综合的看出:

    第一,1991年至2012年综合而言广义货币M2增长率对于GDP增长率是有正相关关系,反映了自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由于我国此前一直处于供给短缺,投资严重不足,社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所以通过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可以降低实际利率,拉动投资规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从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进而加速经济增长。这种情况比较符合凯恩斯的半通胀理论,同时也符合托宾和汉密尔顿认为货币和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理论。

    第二,在2008年以后,由于我国已经出现某些行业产能过剩,所以广义货币M2增长已经无法有效拉动GDP的增长,甚至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模型中虚拟变量D1的系数为负,在现实中由于产出的饱和与有效需求的不足,货币量的增长导致物价的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以1978年为基期,至1991年已经累计上涨223.8%,而到2012年更累计上涨579.7%(国家统计局2013数据)。

    同时通过计算GDP/M2可以发现每一单位M2所带来的GDP效应从1991年的1.1逐年减少至2012年的0.5。进一步说明了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正在逐年递减,其作用不可持续。

    综上所述,在我国1991年-2012年这二十年来,我国实行的扩张型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确有促进作用,表现为在高货币增长率下的高GDP增长。这主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导致生产力的解放,扩大了社会总产出,而作为资源中重要的货币数量的合理增长,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市场的发展和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任何资源都是边际效用递减的,从虚拟变量D1值的系数为负和GDP/M2值的不断减少,可以清楚的说明扩张型货币政策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万能药,货币量不合理的增长甚至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不协调,导致资产价格虚高的情况,最终会损害经济的增长,使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三、政策建议

    第一,合理调控货币发行量。我国的货币量供应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央行每年发行的新增货币量,二是外汇占款。其中,后者由于我国外汇的不断增加,呈现绝对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从近期而言,随着我国货币不断升值,外汇占款的增长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2012年同比只增长2%),所以央行对新增货币量的发行量控制就更为重要。

    第二,合理的运用货币调控手段。我国货币当局应该不断完善法定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回购和逆回购等调控货币量的手段,积极主动的根据我国不同时段的经济增长所需货币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调节,进一步减少金融行业的杠杆率和风险,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货币政策要和现阶段国家改革发展政策相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要进一步加深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水平,而货币政策应该与国家长远目标相结合,通过适当的扩张,紧缩,或者稳健的方式保证我国经济长期的增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连城.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与经济周期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刘雅瑞.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评价.金融经济.2009

    [3]王正耀.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综述.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4]赵建,章月明.转轨经济中的货币扩张与经济增长.2010(1)

    [5]刘金全等.我国经济中“托宾效应”和“反托宾效应”实证检验.管理世界.2003(6)

    [6]刘斌.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 2001(7)

    [7]邵国华.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实证分析.理论探讨.2008(5)

    作者简介:崔龙海(1988.09- ),男,汉族,山西太原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黄志新(1992.01- ),女,汉族,河北邢台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FDI与跨国投资;王梦若(1990.10- ),女,汉族,河南周口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

    摘 要: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不仅是西方经济学者分析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我国也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我国1991年至2012年二十多年来的货币量和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得出虽然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其效果却在不断递减,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近期已经不可持续。

    关键词:货币政策;M2;经济增长

    一、引言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西方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之一,在我国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目前在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简单而言就是促进论、促退论、中性论。

    促进论,就是认为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正相关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凯恩斯的半通胀理论,解释了在社会生产力未充分利用的背景下,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实际利率的下降,进而促进投资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增加了社会总产出和就业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促退论,就是认为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负相关作用。我国促退论的主要支持者李运奇认为当社会资源存在闲置和滞存并存局面,或者社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时,货币数量增加的通货膨胀只会导致价格的上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中性论,就是认为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不存在相关关系。中性论的基础是“货币中性”或者“货币超中性”为基础的,认为货币数量的增长会导致名义价格的同比例增长,所以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

    本文目的意在研究中国1991年至2012年这二十多年来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是否是一直持续不变的,是否有递增或者递减的趋势。最后根据所得结果对我国未来货币政策提出建议。

    二、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可持续性分析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1991年开始有M1,M2数据统计以来,我国的货币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M2一直维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为了研究在1991年至2012年之间我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是否可持续,本文选取在此时间段内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方式是通过建立带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说明我国M2增长率对于GDP增长率的影响是持续性的,亦或是在某个时间节点发生了改变。

    引用1991年-2012年国家统计局最新GDP、M1、M2数据,整体易见,GDP的增长和M2的增长有这正相关关系,也就是M2对我国GDP增长有着整体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简单的计量GDP与M2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果,其中,R2值是0.99,系数值是0.52,系数T值是50.89,系数P值是0.0000。

    而由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萧条,我国在2008年-2010年进行了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对我国货币量有一个明显的扩张作用。但是从国家统计数据来看,正是由于这4万亿的投资,加速了我国经济在多方面的产能过剩和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从而可能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负面作用。

    所以本文将2008年作为一个虚拟变量时间节点建立M2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线性回归方程

    其中GDPZZ为GDP增长率,M2ZZ为M2增长率,D1为虚拟变量,在1991年-2007年值为0,2008年-2012年值为1。

    通过对其数据进行修正自相关后的最小二乘估计可得:

    而相对于未设虚拟变量的回归值而言,M2、GDP增长率关系计量的结果是,R2值是0.5,系数值是0.17,系数T值是2.53,系数P值是0.0211。

    相比可以得出,对于未设置虚拟变量的模型结果而言,设有虚拟变量的模型有更好的解释能力。体现在:其一,计量模型本身的解释能力得以提升。体现在R2与R2值的上升,从50%提升为62%,而系数的T值和P值也相比有所优化。其二,经济学解释能力提升,更加符合经济实际。从两者的回归结果可综合的看出:

    第一,1991年至2012年综合而言广义货币M2增长率对于GDP增长率是有正相关关系,反映了自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由于我国此前一直处于供给短缺,投资严重不足,社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所以通过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可以降低实际利率,拉动投资规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从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进而加速经济增长。这种情况比较符合凯恩斯的半通胀理论,同时也符合托宾和汉密尔顿认为货币和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理论。

    第二,在2008年以后,由于我国已经出现某些行业产能过剩,所以广义货币M2增长已经无法有效拉动GDP的增长,甚至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模型中虚拟变量D1的系数为负,在现实中由于产出的饱和与有效需求的不足,货币量的增长导致物价的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以1978年为基期,至1991年已经累计上涨223.8%,而到2012年更累计上涨579.7%(国家统计局2013数据)。

    同时通过计算GDP/M2可以发现每一单位M2所带来的GDP效应从1991年的1.1逐年减少至2012年的0.5。进一步说明了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正在逐年递减,其作用不可持续。

    综上所述,在我国1991年-2012年这二十年来,我国实行的扩张型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确有促进作用,表现为在高货币增长率下的高GDP增长。这主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导致生产力的解放,扩大了社会总产出,而作为资源中重要的货币数量的合理增长,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市场的发展和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任何资源都是边际效用递减的,从虚拟变量D1值的系数为负和GDP/M2值的不断减少,可以清楚的说明扩张型货币政策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万能药,货币量不合理的增长甚至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不协调,导致资产价格虚高的情况,最终会损害经济的增长,使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三、政策建议

    第一,合理调控货币发行量。我国的货币量供应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央行每年发行的新增货币量,二是外汇占款。其中,后者由于我国外汇的不断增加,呈现绝对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从近期而言,随着我国货币不断升值,外汇占款的增长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2012年同比只增长2%),所以央行对新增货币量的发行量控制就更为重要。

    第二,合理的运用货币调控手段。我国货币当局应该不断完善法定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回购和逆回购等调控货币量的手段,积极主动的根据我国不同时段的经济增长所需货币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调节,进一步减少金融行业的杠杆率和风险,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货币政策要和现阶段国家改革发展政策相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要进一步加深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水平,而货币政策应该与国家长远目标相结合,通过适当的扩张,紧缩,或者稳健的方式保证我国经济长期的增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连城.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与经济周期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刘雅瑞.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评价.金融经济.2009

    [3]王正耀.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综述.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4]赵建,章月明.转轨经济中的货币扩张与经济增长.2010(1)

    [5]刘金全等.我国经济中“托宾效应”和“反托宾效应”实证检验.管理世界.2003(6)

    [6]刘斌.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 2001(7)

    [7]邵国华.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实证分析.理论探讨.2008(5)

    作者简介:崔龙海(1988.09- ),男,汉族,山西太原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黄志新(1992.01- ),女,汉族,河北邢台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FDI与跨国投资;王梦若(1990.10- ),女,汉族,河南周口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孙春龙带老兵回家

    李嵱七十年究竟有多长?没有人比孙春龙对此有更深刻的感知。他是老兵回家公益机构创始人,自2008年接触到流落在缅甸的第一位抗战老兵开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