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育苗技术及造林方法探析
周成君
摘要 ? ?本文阐述了现代林业育苗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育苗技术和人工造林方法,以期为相关造林育苗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 ?现代林业;现状;问题;育苗技术;人工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 ? ?S725;S723.1 ? ?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5739(2020)19-0145-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对生活的需求有了显著提高。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自身需求,对于周围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1]。我国的林业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改革。在林业工程发展中,造林方法和相关造林技术影响林木成活率,因而研究造林技术和造林方法对于林业的发展非常重要[2]。
尽管我国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大,但是与世界林业相比,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仍然很低。目前,我国森林资源遍及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经济发展出现停滞。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因而提高林业育苗技能以扩大植被覆盖范围非常重要。
1 ? ?现代林业育苗技术发展现状
传统的育苗形式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最初的育苗形式有苗圃、种子园以及采穗圃等,并且均由国有林业公司和机构经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先进的科学育苗技能,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我国仍然有一部分地区尚未认识到科学育苗的重要性,在没有积极创新林业育苗技术的情况下,林业育苗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2 ? ?现代林业育苗存在的问题
2.1 ? ?幼苗管理无法适应市场发展
在进行现代林业育苗工作时,相关工作部门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因而林业育苗工作无法有效进行市场开发。此外,我国的市场信息始终处于不断地变化中,因而相关部门员工很难做到及时更新市场信息及数据,难以建立相关的有效平台,林业育苗业务无法与市场建立联系,这进一步阻碍了林业育苗在市场中的发展[3]。
2.2 ? ?育苗产业无可观的投资收入
在相关的管理过程中,林业育苗行业短期内将无法取得成果,因而对林业的投资短期内不会有任何明显收益。这种情况对林业育苗的工作影响很大。因为林业生产经营周期相对较长,工作成效返还时间较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育苗投资者的热情,阻碍了现代林业的发展,给开展林业育苗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3 ? ?现代育苗技术
3.1 ? ?合理选择容器
在育苗过程中,无纺布容器是最受欢迎的容器之一,生产过程的主要特征是使用無纺布和硬质基质材料,使用机器制造具有透明底部的秧苗容器,通过机器将其填充到基材上,形成切割部分。该操作易于上手,通常被用于移栽和生长森林幼苗。容器成型机还具有用于进料基材的大料斗,成型滚筒配有推进螺杆,滚筒的外表面有无纺布辊,电烙铁分布在滚筒上。模制桶末端有一个倾斜的开口,当螺杆输送某种材料时,无纺布会自动重叠,同时烙铁会将疏松的材料进行黏合。无纺布辊悬挂在成型滚筒的底部。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如装载、黏合和成型等),将容器推出机器,同时该过程主要取决于使用无齿锯片,根据计算出的长度自动控制电子组件的数控部分,将被切割的部分放置在出口平面上,操作员可以直接将其取出。同时,进料筒可以生产不同尺寸的口径,即生产具有不同口径的容器,适合于种植不同植物的幼苗。通过更改控制器的参数,相关人员可以立即获得不同的切割长度。一般而言,改进后机器每小时可生产4 000个装有基质的容器,无纺布消费材料的成本约为0.004元/个(相当于塑料袋的价格)。
无纺布容器由“蜂巢”上的4个小底座支撑,以避免与容器壁发生直接接触。在放置容器的蜂箱周围保留4个相同的根部导向肋,以使延伸的根部向下生长。无纺布育苗容器另一个特点是根系渗透不会受到任何干扰,因而不会形成缠结根。同时,无纺布容器还有另一个良好的效果,即完成造林工作后不会产生延迟的蹲苗期。换句话说,当幼苗进入地面时,往往会产生爆炸性的根,并且地面的根生长也非常快。截至目前,使用其他容器苗是不可能完成既定目标的。因为在切开容器壁后,切开根部,幼苗长成较厚的愈伤组织。这时,其与土壤中的水分接触后,水分立即被吸收,幼苗开始迅速繁殖。但在养育幼苗的过程中,水分往往会被阻断,使裸露的区域变干,内部仍在滋养并随时可用。这种类型的愈伤组织在现在的育苗概念中占据较高地位。需要补充的是,选择无纺布容器进行育苗时,还应选择一些相应的容器盒,否则所选无纺布容器是没有意义的。
3.2 ? ?有效选择育苗基质
幼苗基质必须选择一些有机物质,保证其没有与黏土混合。制造这些基材所需的基本原材料主要包括外壳、稻壳、甘蔗、糖浆、椰子糠、木屑、泥煤、稻草以及炉子等。该原材料必须在使用前粉碎,在已经充分腐烂成熟、完全分解后,必须将动物废料(鱼类处理废料、粪便、屠宰场的切屑等)添加到植物有机物中。最好的有机物是松树皮和北部泥炭中的高山泥炭。此外,椰子壳的纤维很长,很难切割,需要彻底腐烂。南部地区每年都有很多香蕉秸秆,为贯彻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其也可以用作有机材料,但是香蕉秸秆中包含的纤维通常不会完全腐烂。大多数苗圃使用黄土以及添加生稻壳作为栽培基质,可用来切苗,但最终的实际应用效果不佳。研究发现,幼苗的生根会被其破坏。因此,有部分人员认为,如果将有机物用作底物,苗木成活率不会很高。但实际上,苗木成活率并不是完全由底物决定的,而是由基质腐烂程度不足导致的。选择有机物作为幼苗的基质时,应注意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并且在南部地区用于种植树木时,通常使用高酸度有机物(最佳pH值为5~6)。选择有机材料作为幼苗的基质,使用前必须添加消毒剂、珠光体、缓释肥料、蛭石等,并混合均匀。轻质基质容器育苗不仅促进山林的重新造林,还有助于耕种根系相对粗糙的苗木。
3.3 ? ?科学选种
种子是林业育苗的基础所在,种子选择对于林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通常不同品种树木种子成熟的时间差异很大,因而种子的收集和储存存在差异。在选择种子源的过程中,有必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品种、气候等因素。通常未达到所需培养时间的种子在实际培养阶段不会发芽,如果收获时间延迟太长,种子本身很容易发霉腐烂。因此,应在最佳时间内完成种子的收集,并采取多种集中措施、配备相应的水分来清洁种子。
3.4 ? ?種子处理
在播种前,必须对种子进行有效处理,并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法。种子在发芽阶段的处理直接加快了种子发芽速率,大大减少了种子发芽出土所需时间,有效地提高了种子本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大大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从季节的角度来看,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处理种子,在雨季播种时则需要选择相应的干燥种子;在秋季播种时,通常不需要考虑浸种。
3.5 ? ?播种和育苗
播种方式主要是在整地阶段以高地平台的形状来命名,将垄沟设计为笔直均匀的形状。在实际播种阶段,可以直接使用相应的农机设备进行定距播种。这种方法在实际播种时非常方便、快捷,整个建设周期很短,已经广泛推广并直接应用于各种农场。按需播种的方式可以满足种植需要,因为种子本身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这不仅可以极大地保证苗木间距离的合理性,而且在实施人工操作时,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控制苗木数量。
4 ? ?人工造林技术
4.1 ? ?播种造林
直接播种方法也称直接播种,是通过种植和生长树木来实现的。这种方法用于大面积的造林与绿化,施工过程也很容易。然而,在现代化的造林条件下,该方法需要人工进行更为严格的控制,并且通常需要在耕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满足后期造林的需求。播种造林适用于种子颗粒小、容易发芽、致命因素少、来源丰富的苗木,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使用。播种方法有大规模播种、穴播、插条及缝植等。春季种子处理包括消毒处理等,其是能使种子迅速发芽的措施,及早发芽以增加幼苗的抗旱性。
4.2 ? ?植苗造林
植苗造林法又称栽植造林。在进行播种时,植苗造林方法的使用频率非常高[4]。即使处于十分恶劣的条件下,木材也能具有良好的性能,植苗造林的种植条件要求并不高。在以这种方式播种幼苗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根部损坏或水分流失,因而这种技术多被用于耕种。播种前,先将苗木修剪,以便种植。植苗造林需经过选择幼苗、分级、包装和运输等整个过程。为克服苗圃本身在水分平衡方面存在的弱点,在植苗造林的过程中最好保持四周湿润。
4.3 ? ?分殖造林
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如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分殖造林能够节省幼苗生长的时间和在此过程中的资金投入,简单的种植技术操作即可维持较高的成活率,早期幼树快速生长,保持雌性亲本在遗传表现方面的优良特性。为了限制母树的数量和分布,如松树、白杨木、柳树和泡桐树等,尤其是为了限制适合植物繁殖的树种数量,原材料被用于需要更高林业条件的树木与种植定点。分殖造林按照所用营养器官和繁殖的具体方法分为插条、插干、压条、埋干、分根、分蘖和地下茎造林等。扦插造林要注意选择插条;播种重视播种深度和播种季节;分根造林是用萌芽生根力强的树种的根作为根穗进行造林的方法。
5 ? ?结语
林业育苗技术、造林方法的研究和合理应用对我国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和环境问题,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加强林业建设和促进森林发展是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我国及全球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之下,加强对于林业工程的重视与建设力度,对于我国的林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6 ? ?参考文献
[1] 吴洁文.现代林业育苗理念与育种技术要点的思考[J].种子科技,2019,37(16):71.
[2] 黄德清.现代林业育苗技术的要点分析及造林方法[J].现代农业研究,2019(4):41-42.
[3] 赵士柏.现代林业育苗技术的要点分析及造林对策分析[J].现代园艺,2018(21):63-64.
[4] 王艳红.现代林业育苗技术的要点及造林方法[J].江西农业,2019(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