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黄丹军
摘 要:“核心素養”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词汇,它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品格与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例,提出教师要注重物理概念的深层剖析,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STSE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物理实验;中学物理
1 教学背景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时,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对物理概念的教学不够深入。概念教学往往只是“点到为止”,学生并没有明白引出新物理概念的意义所在,导致经常学过就忘了。
第二,教师对实验的开发不够彻底。实验探究形同虚设,即使开展实验教学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1 ]。
第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够凸显物理学科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没有做到真正的从物理走向社会。
2 课堂教学实践
针对以上谈到的问题,笔者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中“合理利用机械能”的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施,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望大家批评指正。
2.1 深层剖析概念 落实物理观念
【教学案例】
PPT:图片“台风吹倒树木”(如图1)、视频“洪水冲走小车”(如图2)。
师: 台风(洪水)有没有对树(小车)做功?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有做功。有力的作用,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一段距离。
教师总结: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就说它具有能量。流动的风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它具有的能量称为“风能”;流动的水也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它具有的能量称为“水能”。
师:一个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是不是指它正在对其他物体做功呢?
生:不一定。
师: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生:比如我会骑自行车,并不代表我正在骑自行车,这是一种本领。
教师强调下“能够做的功越多,具有的能量也越大”、“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设计意图】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比较抽象,人们看不到它,只能通过有关的物理现象来肯定它的存在。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自然界的现象“台风”“洪水”来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引出能量的定义。这样充分挖掘了身边的教学资源,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接着,教师继续深度剖析物理概念,让学生对“能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能量观”,对以后学习能量与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物理核心素养”中对“物理观念”这一方面的要求。同时,教师在课堂引入部分采用“图片+视频”的形式,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2 利用思维导图 训练科学思维
【教学案例】
在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时,通过“言语引导+思维导图”的方式(如图3、图4),让学生说出本实验在“控制变量法”下的基本设计思路与细节处理。
【设计意图】
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时,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进行深度的优化,考虑到学生学习物理也接近一年的时间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发展,已经具备了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在设计师生对话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交给学生。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层层深入,并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设计方案,进一步加强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给予学生思考实验探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的机会,只有不断地反思、研究探究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2 ]。
2.3 设计实验步骤 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案例】
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时,由学生自主得出实验设计思路,再根据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进行分组实验、收集证据。
师:请你说说本实验的设计思路。
生: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有两个,设计实验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在探究重力势能与质量的关系时,要控制高度一定,改变物体的质量;在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时,要控制质量一定,改变物体所处的高度。
师:说说具体的实验步骤。
生:在探究重力势能与质量的关系时,先将小方桌放在沙槽里,再将不同质量的钩码从相同的高度落下砸在小方桌上。
师:通过什么来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
生:通过观察小方桌下陷的深度来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下陷越深就说明钩码的重力势能越大。
师:在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时,该怎么做?
生:将相同质量的钩码从不同的高度落下砸在小方桌上。
师:除了可以用相同质量的钩码,还能怎么做?
生:前后使用同一钩码。
展示与交流:学生演示实验成果,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思考改进方案。
师:看完该组同学的实验展示后,有什么想法吗?
生1:在探究重力势能与质量的关系时,要将刻度尺立在沙槽旁,才能保证钩码每次下落的高度相同。
生2:每做完一组实验,要把沙槽里的沙抹平。
生3:小方桌的四个桌脚上要做上标记,才能保证每次将小方桌放入沙槽的深度一致。
…
【设计意图】
学生上台展示实验成果时,要求详细讲解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步骤与观察对象,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此同时,要求台下的学生保持安静并认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科学思维水平。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分组实验过程中关注差异,适时给予学生指导,促进学生在实践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习惯养成了,自然就会变为信念,这是物理学科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贡献之一[ 3 ]。
2.4 进行STSE教育 提高道德品质
【教学案例】
师:学完本节课,大家来说说如何合理利用机械能?在使用机械能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1:修建风力发电站,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生2:利用火箭的动能,将卫星送上天。
生3:要注意对环境的影响。
……
师:机械能的应用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利用机械能可以使我们的生活、生产更加便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使用机械能的时候,有时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好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合理地利用机械能。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设计意图】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如何合理利用机械能,使学生明白物理知识最终服务于社会,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为人类造福的创新精神。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我管理能力,这是社会发展对个体提出的要求,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发挥物理学科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做到从物理走向社会。
3 结语
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指向,并把这一目标细化到每一节课[ 4 ]。注重对物理概念的剖析,引出新概念更深层的涵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步建立物理观念;注重物理学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注重新问题、新情景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最终培育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坤松. 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 考试周刊, 2018(13):168.
[2] 林钦,陈峰,宋静. 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考[J]. 課程.教材.教法, 2015, 35(12):90-95.
[3]林明华.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2):4-6.
[4]王亚峰.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以“汽化和液化”教学为例[J]. 中学物理, 2017, 35(8):43-45,59.
摘 要:“核心素養”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词汇,它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品格与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例,提出教师要注重物理概念的深层剖析,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STSE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物理实验;中学物理
1 教学背景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时,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对物理概念的教学不够深入。概念教学往往只是“点到为止”,学生并没有明白引出新物理概念的意义所在,导致经常学过就忘了。
第二,教师对实验的开发不够彻底。实验探究形同虚设,即使开展实验教学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1 ]。
第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够凸显物理学科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没有做到真正的从物理走向社会。
2 课堂教学实践
针对以上谈到的问题,笔者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中“合理利用机械能”的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施,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望大家批评指正。
2.1 深层剖析概念 落实物理观念
【教学案例】
PPT:图片“台风吹倒树木”(如图1)、视频“洪水冲走小车”(如图2)。
师: 台风(洪水)有没有对树(小车)做功?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有做功。有力的作用,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一段距离。
教师总结: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就说它具有能量。流动的风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它具有的能量称为“风能”;流动的水也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它具有的能量称为“水能”。
师:一个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是不是指它正在对其他物体做功呢?
生:不一定。
师: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生:比如我会骑自行车,并不代表我正在骑自行车,这是一种本领。
教师强调下“能够做的功越多,具有的能量也越大”、“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设计意图】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比较抽象,人们看不到它,只能通过有关的物理现象来肯定它的存在。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自然界的现象“台风”“洪水”来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引出能量的定义。这样充分挖掘了身边的教学资源,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接着,教师继续深度剖析物理概念,让学生对“能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能量观”,对以后学习能量与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物理核心素养”中对“物理观念”这一方面的要求。同时,教师在课堂引入部分采用“图片+视频”的形式,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2 利用思维导图 训练科学思维
【教学案例】
在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时,通过“言语引导+思维导图”的方式(如图3、图4),让学生说出本实验在“控制变量法”下的基本设计思路与细节处理。
【设计意图】
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时,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进行深度的优化,考虑到学生学习物理也接近一年的时间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发展,已经具备了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在设计师生对话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交给学生。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层层深入,并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设计方案,进一步加强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给予学生思考实验探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的机会,只有不断地反思、研究探究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2 ]。
2.3 设计实验步骤 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案例】
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时,由学生自主得出实验设计思路,再根据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进行分组实验、收集证据。
师:请你说说本实验的设计思路。
生: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有两个,设计实验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在探究重力势能与质量的关系时,要控制高度一定,改变物体的质量;在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时,要控制质量一定,改变物体所处的高度。
师:说说具体的实验步骤。
生:在探究重力势能与质量的关系时,先将小方桌放在沙槽里,再将不同质量的钩码从相同的高度落下砸在小方桌上。
师:通过什么来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
生:通过观察小方桌下陷的深度来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下陷越深就说明钩码的重力势能越大。
师:在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时,该怎么做?
生:将相同质量的钩码从不同的高度落下砸在小方桌上。
师:除了可以用相同质量的钩码,还能怎么做?
生:前后使用同一钩码。
展示与交流:学生演示实验成果,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思考改进方案。
师:看完该组同学的实验展示后,有什么想法吗?
生1:在探究重力势能与质量的关系时,要将刻度尺立在沙槽旁,才能保证钩码每次下落的高度相同。
生2:每做完一组实验,要把沙槽里的沙抹平。
生3:小方桌的四个桌脚上要做上标记,才能保证每次将小方桌放入沙槽的深度一致。
…
【设计意图】
学生上台展示实验成果时,要求详细讲解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步骤与观察对象,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此同时,要求台下的学生保持安静并认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科学思维水平。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分组实验过程中关注差异,适时给予学生指导,促进学生在实践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习惯养成了,自然就会变为信念,这是物理学科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贡献之一[ 3 ]。
2.4 进行STSE教育 提高道德品质
【教学案例】
师:学完本节课,大家来说说如何合理利用机械能?在使用机械能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1:修建风力发电站,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生2:利用火箭的动能,将卫星送上天。
生3:要注意对环境的影响。
……
师:机械能的应用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利用机械能可以使我们的生活、生产更加便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使用机械能的时候,有时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好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合理地利用机械能。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设计意图】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如何合理利用机械能,使学生明白物理知识最终服务于社会,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为人类造福的创新精神。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我管理能力,这是社会发展对个体提出的要求,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发挥物理学科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做到从物理走向社会。
3 结语
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指向,并把这一目标细化到每一节课[ 4 ]。注重对物理概念的剖析,引出新概念更深层的涵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步建立物理观念;注重物理学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注重新问题、新情景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最终培育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坤松. 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 考试周刊, 2018(13):168.
[2] 林钦,陈峰,宋静. 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考[J]. 課程.教材.教法, 2015, 35(12):90-95.
[3]林明华.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2):4-6.
[4]王亚峰.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以“汽化和液化”教学为例[J]. 中学物理, 2017, 35(8):43-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