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滨海湿地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的构建研究

王跃先 董章龙
摘 要 我国湿地类型多样,滨海湿地作为众多湿地类型的一种,现今其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问题主要集中于法律机制构建以及调整两方面,基于此,务必构建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这不仅能为滨海湿地提供全面的法律保护,而且还能促进山东经济持续发展,法律机制不断完善。本文首先进行必要性分析,然后大体介绍滨海湿地现状以及法律机制构建常见问题、问题发生原因,最后重点提出滨海湿地保护的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构建措施。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法律调整机制 构建
作者简介:王跃先,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自然资源法学;董章龙,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81
近年来,我国环境资源破坏现象较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滨海湿地保护难度,并且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构建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这对环境资源保护、社会稳定发展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本文探究该论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希望本文能为相关法律人员以及湿地保护人员提供借鉴,具体探究如下。
一、滨海湿地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必要性
(一)原因
我国湿地面积范围近年来逐渐缩小,滨海湿地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生物种类数量不断减少,如果滨海湿地保护工作不到位,那么生态环境整体性均会受到影响,不利于促进提高山东沿海经济发展水平。再加上,滨海湿地保护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表现,通过制定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来丰富生态环境功能,减少滨海湿地破坏范围。从中能够看出,滨海湿地保护工作有序推进现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意义
滨海湿地保护工作逐步推进,这不仅能够处理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间的矛盾,而且还能为法律调整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彰显法律公开性、公平性特点。在了解滨海湿地现状、掌握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针对社会方面、行政方面、市场方面的综合法律调整机制有序构建,这对滨海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有促进作用。下文具体介绍了滨海湿地现状以及常见问题,以便为法律调整机制构建提供思路。
二、基本现状
我国湿地面积在亚洲区域内来讲相对较大,并且湿地资源较丰富,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滨海湿地保护工作未能具体落实,沿海相关产业为实现个人利益,往往以获取湿地资源为代价,导致滨海湿地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一) 面积大幅度缩小
据相关资料调查可知,山东地区滨海湿地面积逐年缩小,具体表现为:珊瑚礁面积大幅度缩小、海岸侵蚀严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等。海洋局监控数据显示,2016年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非健康状态大75%。
(二) 物种多样性减少
滨海湿地作为生物繁衍、生长的主要场所,一旦滨海湿地完整性受到破坏,或者保护工作不当,那么生物多样性会相应减少,生物繁衍、生长等能力逐渐下降。此外,特殊物种频临灭绝,这对生物链破坏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保护管理工作不到位
现如今,我国尚未将山东滨海湿地列入重点保护对象,仅通过制度执行、政策实施予以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保护效果,不利于高效制止滨海湿地破坏行为。此外,保护管理制度执行力度较弱,导致个人利益维护者以获取生态资源为主要目标,最终导致滨海湿地保护效果不如人意 。
三、常见问题及原因
(一)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山东省滨海湿地保护工作主要在行政管理制度的引导下开展,这一制度制定期间尚未考虑市场经济情况,导致制度适用范围较小,不利于大范围推广适度保护制度。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即经济管理制度较片面,进而滨海湿地资源会被大量破坏。
(二)适度保护与开发失衡
山东省部分滨海湿地管理者尚未真正意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并在资源保护、资源开发两方面工作中有失平衡,最终出现过度开发、片面保护现象。主要是因为当地政府对开发工作提供优惠政策支持,然而保护政策颁布、实施速度远远落后于开发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生态环境开发者的积极性,最后滨海湿地成为经济目标追求的牺牲品。
(三)管理机制过于单一
现如今,滨海湿地管理工作主要实施结合式管理机制,即上级命令结合控制这一管理机制,并且保护管理方式未能根据制度或者程序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利益保障和资源保护间的冲突,再加上,当地湿地保护工作未能及时同政府部门沟通,导致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缺少行政力量保障,不利于调动保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能动性,最终弱化湿地保护合力。总结可知,传统的湿地管理机制是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传统管理机制不能及时满足湿地保护需要。
(四)管理行为不够规范
滨海湿地具有综合性特点,它涉及较多行业,并且内含丰富资源。我国滨海湿地管理主要以中央统管、地方分管为主,其中,统管主要负责工作内容分配、监督指导等,分管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管理。然而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因区域差异显著,管理目标不相一致,极易出现权力缺失、权力重叠等现象,这会为湿地保护工作增加阻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立法不及时,并且法律内容不够全面,导致滨海湿地管理工作执行期间缺乏统一性,最终湿地数量和质量相应降低 。
四、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构建措施
从上述介绍中可以看出,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构建工作存在一定阻力,进而会间接弱化滨海湿地保护效果,不利于发挥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应用优势。从构建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入手,针对单一保护工作加强立法保障,引导湿地保护工作贴近实际需要,有利于完成湿地保护目标,促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一) 創新立法思想
滨海湿地保护人员强化立法思想、不断改变立法观念,将自身从事的工作纳入国家资源整体保护工作中来,为了避免湿地生态效益遭受破坏,务必加强各管理部门的立法工作,并对部门管理者定期进行立法考核。立法思想以及理念对立法行为有直接影响,在此期间,应遵循生态系统变化规律,在保证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完善湿地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确保滨海湿地保护工作能够有法律可依。
(二) 改善管理机制
在正确立法思想的引导下,实施改善法律管理机制,即针对管理机构、管理职权合理优化。一方面,创新管理模式,重组湿地管理职权,以免出现权责混乱现象,导致生态权力执行工作出现失衡现象,最终影响湿地统一性管理,根据滨海湿地各类资源划分标准明确各部门管理人员职责,实现专人专职管理目标。另一方面,落实分级管理工作。在了解、评估滨海湿地生态性能、等级标准的基础上,实施主导型湿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山东省政府的保护力量。此外,利用行政委托机制完成湿地保护任务,即从保护者这一角度出发,一旦发现滨海湿地资源被破坏现象,应对其严厉处理。
(三) 确定法律适用范围
我国有关湿地立法较多,但各项法律间的范围划分不够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法律效力,并出现重复立法、立法缺失等现象,导致个别滨海湿地失去法律保障。因此,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应具体掌握待管理湿地的基本需要,根据湿地类型以及保护需要对其专门立法,并对法律内容全面完善,将多类型滨海湿地保护工作深入推进、具体落实。
(四) 加强滨海湿地技术动态监测
针对湿地对象进行全面监测,引用动态监测技术了解滨海湿地变化情况,同时,完善生态评估制度,具体分析其变化趋势以及发展情况,这能为滨海湿地保护提供依据,为管理决策提供方向引导。这不仅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能提高湿地保护效率,在预测湿地保护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对此,滨海湿地保护单位应组织员工学习先进技术,提高先进技术在滨海湿地中的应用熟练度,这对滨海湿地资源全面保护,湿地资源高效利用有重要意义。
(五)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滨海湿地在环境政策以及市场需要的引导下发展环保产业,这不仅是形成多元力量的基本途径,而且能为湿地资源保护提供力量支持。在适当位置建立污水集中处理区,以免污水肆意排放,导致湿地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同时,应用人工湿地技术,引导湿地服务产业有序发展,在此期间,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环保产业有序管理提供法律支持。除此之外,扩大环保产业推广范围,做好其宣传工作,以此优化产业选择质量,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和资金支持,进而环保产业发展能间接带动滨海湿地保护工作顺利推进 。
(六) 建立法律调整机制
山东省滨海湿地主要应用传统管理模式进行保护,随着时代的不断改变,以及人类活动的日渐频繁,这种管理模式的适用性较差,不能充分湿地保护、有序管理等积极作用,并且管理模式实际应用期间存在些许不足,基于此,建立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能为滨海湿地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首先,合理应用行政指导法律手段。它主要指的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利用非强制行政手段完成湿地保护任务,这对湿地保护期间产生的矛盾顺利解决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合理分配各利益主体的合法利益,在尊重管理意见以及管理需求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行政指导法律手段,借此协调利益关系,减少利益纠纷,为滨海湿地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其次,优化公众参与制度。滨海湿地治理工作与山东省人们息息相关,适当为人们提供湿地保护机会,拓宽湿地保护路径,这能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可靠支持,同时,人们能够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为湿地保护工作制定合理决策,提供合理化建议。除此之外,滨海湿地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构建期间应提供公众参与机会,这不仅能够提高这一机制的公正性、透明度,而且还能为机制应用提供支持和保障。
最后,制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我国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现已践行这一制度,并取得良好效果,山东省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实施这一制度,具体表现为:明确补偿主(客)体,并且收益者应为损害者提供相应补偿,同时,滨海湿地资源保护者能够得到相应利益,在此期间,国家应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政策知识和资金支持。从中总结可知,生态补偿主体非指单一个体,它具有多元化特点;补偿方式有多种,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生态补偿、资金补偿,或者可持续发展能力补偿,其中,前者补偿方式指的是,针对被破坏生态及时修复,并为其提供发展机遇 。
五、结论
综上所述,濱海湿地保护工作推进的过程中,通过创新立法思想、改善管理机制、确定法律适用范围、加强滨海湿地技术动态监测、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法律调整机制等措施来构建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这不仅能够实现滨海湿地保护这一目标,而且还能提高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其他省份滨海湿地保护工作推进过程中应以此为借鉴,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探索湿地保护的有效措施,这对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深化湿地管理改革,完善、健全我国法律法规。
注释:
傅馨.我国湿地保护法制主要问题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4.
高晓露.中国滨海湿地管理创新的法律保障.公民与法(法学版).2013(8).7-9.
王刚.沿海滩涂保护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3.
王婉轶.论滨海湿地管理的法律对策.法制与经济.2017(6).152-155.
相关文章!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子系统的

    宫春科[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包含认知系统、导引系统和动力系统三个基本要素子系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多重困境下的土耳其正义与发展

    张树军自实行多党制以来,土耳其国内政党林立,目前合法政党多达50余个。2002年11月,具有伊斯兰宗教背景的正义与发展党(简称正发党)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