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结合当地实际,调查了邯郸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就进一步加快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建设的步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科技服务;科技中介;对策建议

    为了全面落实邯郸市委、市政府打造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机构”)建设,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就邯郸市“机构”建设的具体问题,选择了6家科研院所、10家中小企业、8家技术推广与社会相关部门,采取了登门座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积极的探索。

    1 邯郸市“机构”的现状与特点

    1.1 “机构”的现状与作用

    “机构”是指以科技成果为载体,能够在研究层和产业层之间起到沟通和支持作用的专业服务机构。目前在我市主要有常设技术市场、科技情报部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的“机构”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市有各类“机构”82家。“机构”的建设,为大力推进市校合作,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做了卓有成效的服务与“链接”工作。据统计,几年来共引进各类人才1200余人次,科技成果258项,累计服务企业1800余家,为企业提供咨询3.8万人次,培训人员2.7万人次,帮助企业申报项目500多个,争取国家、省科技发展资金近2000万元,签订技术贸易合同887项,技术成交额2.5亿元。以企业需求、项目对接、人才培训、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和科技咨询等专业服务为职能的“机构”,成为我市科技创新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大批高精尖的专业人才,难找到施展才能的平台,被闲置在科研单位、高效院所的成果转化难,这个喊了多年的“老问题”,始终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好。除了体制方面的原因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缺乏联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的有效渠道。而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官产学研”这一链条中,政府主要是宏观指导与协调,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全部大包大揽,更多的是要依靠“机构”具体实施与运作,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对接。实践证明,“机构”在技术转移中,能够有效降低创新成本、规避创新风险与提高整体创新功效;在促进科技创新与实现成果产业化方面,已经并继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特点

    1.2.1 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的“机构”,形成服务的主体。自2004年邯郸市成立第一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后,全市19个县(市、区),相继成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隶属于同级科技管理部门下属的全额事业单位,现已成为连接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主渠道。

    1.2.2 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逐步建立。自07年6月13日邯郸县钢铁生产力促进中心挂牌运行,这是我市首家行业促进中心。一批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逐步成立了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如永年县标准件、鸡泽县辣椒和矿区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等。

    1.2.3 多种体制运行的模式日益凸显。过来我市的“机构”,多数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全部吃的是“皇粮”。为企业搞服务都是无偿的,以社会效益为主。邯郸县钢铁生产力促进中心,则是一家背靠政府,面向钢铁产业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突破了“官办”的模式与单靠“吃皇粮”的体制。

    1.2.4 科技服务正在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延伸。以往的中介机构,服务内容是“单打一”,现在已步入多元化的领域。即由过去从事的技术对接、信息发布,已逐步向企业诊断、科技咨询、技术贸易、人才引进、技术培训、协助企业搞好质量机构认证、项目对接与成果评估等多学科、广领域拓展,服务链条逐步拉长。近3年来,曲周生产力促进中心,年均服务企业超过100家,年创社会经济效益超过8000万元;高新技术技工贸总收入1.5亿元,年增长20.8%,民营企业技工贸总收入3亿元,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已超300万元,技术出口合同额1000余万元,利用外资合同额1500万元;与国外签订技术合作协议3个。临漳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先后引进各类技术人才136人,协助企业向国家、省、市申报各类科技项目41个,批准立项20个,为企业争取科技项目经费500万元,企业新增产值3960万元,新增利税842万元;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2万人次;引进项目2个,引资1.51亿元,增加就业人数2180人,由于工作突出,该中心被认定为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

    2 “机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外部环境对“机构”的顺利发展有直接影响

    2.1.1 政策法规环境。调查显示: 全市尚未出台加强“机构”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没有合法与应有的社会地位,总有“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感觉。调查显示:认为政策法规环境较好的占26%;一般的占52%;不理想的占22%。

    2.1.2 社会环境。据调查,对“机构”信任度一般的占50%;较信任的占6%;信任与不信任的均占22%。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上五花八门的“乱中介”,扰乱了市场秩序与人们的视线,在一些人的心理上认为中介就是耍嘴皮子,没有自己的东西,充其量是推销别人的技术罢了。更有甚者,把“中介行业”与社会上的职业骗子划上了等号,因而对“中介”存有某种偏见,信任度大打折扣。

    2.1.3 宣传不到位。科技中介是一个新兴服务行业,加之宣传不太到位,社会对这个“陌生人”,不认识或缺少全面的了解。具调查显示:了解的占27%;不太了解的占50%;不了解的占23%。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加大了科技中介服务工作的难度。

    2.2 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与企业的要求不适应

    2.2.1 普遍存在规模小、人员少的情况。据调查显示:县级“机构”平均不足5人的占65%。

    2.2.2 整体人员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表现为专业化程度低、经验不足、年龄偏大。据调查统计,48%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55%的人员工作经验不足,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56%。科技中介是与社会和市场打交道的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不但要有专业知识,还需有洞悉市场发展趋势的锐利眼光、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和较强的运作能力。除人员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外,还存在60%左右的“机构”缺乏清晰的业务定位,服务内容单一、质量不高、领域狭窄、信息量小、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客户的多方位、高质量的需求,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问题。据调查,对科技中介的服务能力、质量及手段,认为较满意的占27%、一般的占50%、不满意的占23%。

    2.2.3 部分“机构”依附性强,独立性差,开展科技服务,放不开手脚,有时处于被动地位。

    2.3 资金投入力度小

    多数“机构”投入不到位,基础设施和必要的硬件建设没跟上。据调查,认为投入一般、不太到位和不到位的分别占36%、23%和41%。35%的县连传真机都没有;有的“有名无实”,只挂了一个牌子,人员、设备与投入等都没有落实,唱的是“空城计”,为企业提供高质量、宽领域的服务就无从谈起。今非昔比,现在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逐步加快,用过来传统的服务手段与方法,已明显滞后。过时的信息,客户就不接受;科技含量低的成果,很难找到市场。

    2.4 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区域经济和行业之间均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的县领导重视,投入大,发展就快;反之,发展就慢。如临漳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组建过程中,县政府决定把投资1800万元的万亩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投资350万元的科教大楼划归“中心”管理使用,并支持“中心”启动资金20万元;“中心”先后投資38万元,配置了微机、打印机、传真机、交通与通讯工具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并建立了自己的信息服务网站,使“中心”树立了良好的对外窗口形象。2006年该县“中心”以进入省级先进中心行列,正在向国家级“中心”迈进。

    2.5 政策扶持不到位

    对民营和其他经济形式的“机构”,政府在税收、工商、资金倾斜与银行信贷等方面,没有起步前的优惠政策。想从事这行工作的人,感到心中没底,怕有风险,担心做赔本买卖,导致了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缓慢。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发展“机构”,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要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机构”的工作性质、服务职能、业务范围和职业道德等,让全社会都知道该机构是背靠政府,连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服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桥梁”,根本不同于社会上无合法资质、无资金、无场地的“黑中介”;让社会对“机构”真正了解、认识,才会产生信任感。为“机构”开展服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

    3.2 健全相关法规政策,政策扶持到位

    完善的政策与法规机构是“机构”发展的基础,是保证科技中介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制度条件。发展“机构”,应从完善法律与政策环境入手,对营利与非营利“机构”,要区分情况,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使各类“机构”都有明确的职责和定位。要加强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机构建设,要通过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明确“机构”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管理体制与行为规范,明确政府与各类“机构”的相互关系,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严格、市场平等竞争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特别是民营“机构”,政府应在税收、工商、银行小额信贷与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性优惠和支持。“先扶上马,后送一程”,解决起步难与担心有风险的后顾之忧问题。

    3.3 建立适应市场运行规律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激发“机构”的内在活力

    3.3.1 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机构”的发展定位,保证“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加快“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脱钩改制,消除“机构”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驱动机制。

    3.3.2 遵循市场竞争规律,深化体制改革,鼓励发展股份制、合伙制的科技中介组织。鼓励公民、其他社会法人根据需求创办各类“机构”,打破不利于科技中介服务市场竞争的行政、区域与行业垄断,努力培育多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机构”,增强整体竞争优势。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4.1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根本所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中介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努力建设一支科技素质高、市场意识强、专业知识广、信息渠道宽、公关能力强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复合型的科技中介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会同劳动、人事、教育等单位,对“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等专业培训和考核,进行资质认证,以提高在岗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3.4.2 加强自身建设。要对年轻有为、事业心强、热爱本职工作、发展潜力大的“苗子”与业务尖子,有计划地送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深造和定向培训,及时“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始终站在本行业的前沿阵地;同时把外地科技中介服务的专家与“高人”请进来,定期对在岗职工进行专业“换脑”,为“机构”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确保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3.4.3 制定完善灵活的人才流动政策与机制。要鼓励高学历、有经验、高素质的人才从事科技中介服务活动,使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的劳动获得社会承认,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

    3.5 加大对“机构”建设的投入

    地方同级财政和科技管理部门,要设立“机构”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机构”公共信息平台和技术平台建设。整合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各类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建立公共信息平台,采用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贮存和传递手段,搞好各类信息的分类贮备,还要制定和实施科技资源共享制度,确保各类信息与科技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共享。建立公共信息平台,要做到“六个到位”,即资金到位、人员到位、办公场所到位、基础设施到位、服务手段到位和管理到位。

    3.6 建立各类科技中介行业协会,完善制度,加强行业管理与监督

    要以会员制为主要形式,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则组建各类科技中介行业协会(如市生产力促进协会等),积极开展同行业交流与沟通、跨行业协作和市场拓展活动,使协会成为“机构”与政府、中小企业、科研单位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营利性“机构”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胆探索多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壮大;非营利性“机构”要以服务为宗旨,主要在难以取得相应经济回报的领域发挥职能作用。要指导行业协会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制定和实施行业行为规范、资质认证、执行操守、违规惩诫等行业管理制度,形成重合同、守信用、诚信经营的行业风尚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保护与自我发展的运行機制。

    作者简介:孙海敏,男,1964年出生;大学本科,副研究员。现任河北省邯郸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情报学会理事。

相关文章!
  • 双目标控制选择Rayleigh阻尼系

    王淮峰 楼梦麟 张如林摘要: 合理选择确定Rayleigh阻尼矩阵比例阻尼系数的振型频率对于准确计算场地地震响应有重要影响。提出以土层表

  • 准双曲线角齿轮加工参数的三维

    王慧文 王恩泽 孙晓娟摘 要:本文提出利用三维坐标测量仪测量准双曲线角齿轮切削加工参数的方法。首先建立准双曲线角齿轮齿面的数学表

  • 海洋监测系统 对千米级水深铺

    于文太夏宝宏李斌樊鹤王南海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海洋石油201铺管船在千米级水深海底管道铺设和海管终端(PLET)下放工况下的海洋环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