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刘芳
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 记得大学毕业准备论文答辩时遇到一位中文系的毕业生,在聊到笔者的专业时,他开玩笑着说:“物理嘛,就是g=9.8 (单位说不上来了)外加一大堆的计算,枯燥、乏味,你一个女生怎么会选择物理专业?”玩笑归玩笑,不过这也说明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的物理教学过份强调习题教学.这往往与物理现象脱离,学生满脑子都是抽象的物理模型——杠杆、光路图、电路图……感受不到物理现象的真实与鲜活的一面.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物理就是一门抽象的、乏味的学科,慢慢地失去学习兴趣.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呢?
1 利用物理现象,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在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发他们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进而进行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课程标准》强调: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该关注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笔者一直牢记大学里导师说过的一句话“瓶瓶罐罐皆实验”.利用日常物品做实验,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而且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同时也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上 “奇妙的物理现象”这一课时,有的老师觉得做实验麻烦,就直接把实验的结果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记忆,“演示实验变成了讲实验”.这样的作法不合适,笔者将几个实验一一演示给学生看.在实验前,先让学生大胆的猜测,比如好多学生在“长蜡烛先灭还是短蜡烛先灭”这实验中,猜测短蜡烛先灭,而结果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进而引导他们分析原因,这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尤其是在“装满水的杯子还能放多少回形针”这一实验中,学生各种猜测都有,在学生的注视下笔者缓缓地放回形针,一枚、两枚、十几枚、几十枚……学生的眼睛越瞪越大,到后来全班同学一起数数,一直加到103枚,水才从水杯溢出,在水溢出的那一刻,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个结果太让他们吃惊了——猜想与实验的结果竟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这不仅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实验探究的必要性.
2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在科学探究中去体验、去学习、去感悟,从而真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节时,笔者决定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为每一个小组发了一支烟(学生见老师发烟非常好奇,他们猜想老师发烟的目的,最终讨论出烟雾可用于显示光在空气中的光路)、一只激光笔、一张硬白纸片、一只透明的、带孔的饮料瓶、一只长吸管等,让学生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学生探究实验后的总结交流中,共提出了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探究结论:(1)光线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且偏向法线;(3)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随之增大;(4)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不变;(5)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且偏离法线;(6)光斜射到空杯底某点,慢慢加水后,光斑的位置发生了偏移;(7)放入水中的吸管变弯了,从旁边看过去,好象变粗了……笔者都没想到学生们观察的如此细致,能总结出这么多的结论.那一刻笔者就下定了决心,以后在教学中只要是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做,不能做的实验也要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去做,相信学生们在经历了这样的实验过程后所获得的知识,记忆一定会更长久,理解一定会更透彻.
3 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在学习科学知识中的作用,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通过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4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
要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动手,通过自主的实验探究,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实验探究.
5 重视实验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
实验探究一般都是分组进行的,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轮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既能使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在平时的探究活动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
总而言之,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情境,营造良好的物理探究氛围,让物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训练,一定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从[JP2]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燃烧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 记得大学毕业准备论文答辩时遇到一位中文系的毕业生,在聊到笔者的专业时,他开玩笑着说:“物理嘛,就是g=9.8 (单位说不上来了)外加一大堆的计算,枯燥、乏味,你一个女生怎么会选择物理专业?”玩笑归玩笑,不过这也说明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的物理教学过份强调习题教学.这往往与物理现象脱离,学生满脑子都是抽象的物理模型——杠杆、光路图、电路图……感受不到物理现象的真实与鲜活的一面.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物理就是一门抽象的、乏味的学科,慢慢地失去学习兴趣.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呢?
1 利用物理现象,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在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发他们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进而进行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课程标准》强调: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该关注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笔者一直牢记大学里导师说过的一句话“瓶瓶罐罐皆实验”.利用日常物品做实验,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而且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同时也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上 “奇妙的物理现象”这一课时,有的老师觉得做实验麻烦,就直接把实验的结果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记忆,“演示实验变成了讲实验”.这样的作法不合适,笔者将几个实验一一演示给学生看.在实验前,先让学生大胆的猜测,比如好多学生在“长蜡烛先灭还是短蜡烛先灭”这实验中,猜测短蜡烛先灭,而结果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进而引导他们分析原因,这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尤其是在“装满水的杯子还能放多少回形针”这一实验中,学生各种猜测都有,在学生的注视下笔者缓缓地放回形针,一枚、两枚、十几枚、几十枚……学生的眼睛越瞪越大,到后来全班同学一起数数,一直加到103枚,水才从水杯溢出,在水溢出的那一刻,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个结果太让他们吃惊了——猜想与实验的结果竟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这不仅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实验探究的必要性.
2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在科学探究中去体验、去学习、去感悟,从而真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节时,笔者决定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为每一个小组发了一支烟(学生见老师发烟非常好奇,他们猜想老师发烟的目的,最终讨论出烟雾可用于显示光在空气中的光路)、一只激光笔、一张硬白纸片、一只透明的、带孔的饮料瓶、一只长吸管等,让学生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学生探究实验后的总结交流中,共提出了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探究结论:(1)光线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且偏向法线;(3)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随之增大;(4)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不变;(5)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且偏离法线;(6)光斜射到空杯底某点,慢慢加水后,光斑的位置发生了偏移;(7)放入水中的吸管变弯了,从旁边看过去,好象变粗了……笔者都没想到学生们观察的如此细致,能总结出这么多的结论.那一刻笔者就下定了决心,以后在教学中只要是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做,不能做的实验也要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去做,相信学生们在经历了这样的实验过程后所获得的知识,记忆一定会更长久,理解一定会更透彻.
3 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在学习科学知识中的作用,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通过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4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
要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动手,通过自主的实验探究,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实验探究.
5 重视实验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
实验探究一般都是分组进行的,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轮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既能使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在平时的探究活动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
总而言之,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情境,营造良好的物理探究氛围,让物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训练,一定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从[JP2]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燃烧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