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科普

    金荣莹

    

    

    

    摘要: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蔓延全国,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事件,北京自然博物馆及时开展了相关线上应急科普活动,为公众传播正确的疫情防控知识。文章阐述了应急科普概念及新冠病毒下的应急科普在网络和政府方面的特点,介绍了疫情期间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线上应急科普活动,根据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及互动情况进行分析。从受众角度看,北京自然博物馆在设计线上科普活动时,应急科普应根据受众年龄分层进行设计;传播内容要尽量贴近应急科普突发事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多元化设计,以满足不同受众需求。

    关键词:新冠肺炎;应急科普;线上科普活动

    中图分类号:G266;R563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蔓延全国,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凝心聚力,全力抗疫。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博物馆等承载科普职能的场馆主动承担应急科普的重任,为公众科普正确的疫情防控知识。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的背景下,博物馆等科普场馆纷纷临时闭馆,常设的科普活动、科普影院、科普大篷车等线下科普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因此,北京自然博物馆及时开展了相关线上应急科普活动。

    一、应急科普概述

    应急科普是指针对突发事件及时面向公众开展的相关知识、技术、技能的科学普及与传播活动,其目标是提升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心理素质和应急素养,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冲击。

    有学者认为,应急科普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面向已经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开展应急性科普服务,另一方面是日常针对易发、常发的公共突发事件进行常规性预防科普教育。笔者在下文中介绍的应急科普更倾向于第一方面。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3年10月印发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中指出:“对需要公众广泛参与的非涉密的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制作通俗易懂、好记管用的宣传普及材料,向公众免费发放。”

    北京自然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拥有广大受众的公益性科普组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及时开展应急科普活动,传播应急科普知识,承担准确提供满足受众需求的应急科普知识的社会责任,使公众能通过了解针对突发事件的正确的科学知识,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全国各科普馆应通过有组织地开展应急科普活动,避免应急科普不及时导致谣言涌现,避免权威人士辟谣成为常态科普形式,避免互联网上各类伪科学被包装成应急科普蛊惑群众。

    二、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应急科普特点

    (一)网络地位突显

    一位村干部在宣传居家隔离抗疫时提出的“春节三件事:吃饭、睡觉、网上聊”口号,把网络在这个特殊时期的重要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相较于广播、电视,网络是公众获取应急科普知识的首选途径。网络在信息公开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获取疫情信息、防护知识,参与互动、交流。网络可以及时满足公众对疫情相关信息的诉求,有助于缓解公众焦虑。政府部门通过舆论引导,将正确的知识、技术、方法、理念传递给公众。如2020年1月24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利用抖音App发布短视频,解答了“新冠肺炎时期戴口罩是防谁的?最重要的是谁戴?”这两个核心问题。

    网络为公众积极参与科学传播带来了丰富的科普资源,但网络上也存在一些科学偏差和有争议性的舆论。基于网络舆情的应急科普,一方面,有助于发挥科学引导舆论的作用,为受众释疑解惑,有效疏导恐慌、焦虑的心理,化解伪科学、虚假科学、谣言带来的次生舆情灾害;另一方面,能有效提升整体疫情防控举措的应对效果。

    (二)政府作用显著

    新冠肺炎疫情下,各级政府第一时间动用行政力量,紧急抽调选派专家团队开展应急科普工作,专家团队的工作任务有代表政府部门进行权威科普信息发布、政策与关键科技知识点解读、为政府应急管理提供公众科普的应急决策咨询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北京市等地发布的防控指南中均指出,科学合理地佩戴口罩可以降低病毒感染风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中国青年报》抖音号发布了钟南山院士示范正确佩戴及摘下口罩方法的视频。

    政府部门要把握应急科普时机,适时做好应急科普预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政府相关权威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并对相关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及时遏制传言、谣言等不实信息的传播。

    (三)“村村响”助力抗疫

    “村村响”农村广播系统(又称“大喇叭广播系统”或“综合信息广播系统”)在广大农村地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发挥了有效作用。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速度相对慢于城市,农村居民从各类媒体接收信息的能力较弱,这个现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开展农村应急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村村响”系统在疫情期间不间断地宣传疫情相关防护措施、发布疫情动态、进行政策宣讲,在科普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起到了传播知识、安抚民众的作用,是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链条上重要的一环。

    (四)科协发挥优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后简称“中国科协”)发布《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工作的通知>,即刻发动能够统筹指导的全部32个省(区)级科学协会(后简称“科协”)成立疫情应急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本级与市、县“下沉”行动方案的制定,新冠疫情应急科普指南的编印、下发,统筹协调各地市、县(区)科协,省、市属学会协会全面展开应急科普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科协快速启动应急科普专项,明确资源向抗疫一线倾斜的“下沉”方式,系统性加强对城镇社区、农村的科普宣传力度。例如,组织编写并出版了《科学防护,疫问医答》等新冠肺炎防控知识挂图、《科学防护,战疫必胜》折页,并通过基层科协和科普信息员队伍发往全国疫情防控基层一线单元,以满足广大公众的迫切需求。中科协《应急科普工作简报》中,截至2020年2月28日,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传播总量超过49亿次。

    各级科协单位全力开展疫情防控的应急科普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统筹兼顾的应急科普工作体系,将科学宣传疫情防护知识的手段推广到基层中去,以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场馆转变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更好地配合居家隔离措施,各类场馆纷纷闭馆,但是闭馆不停工,科普场馆及时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的线上科普活动,把场馆的展览、活动搬到线上制作成科普课程,将多样性的活动形式呈现给公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中国科技馆发起倡议,联合全国科技馆共同举办“科学实验挑战赛”,鼓励各地科技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科学实验DIY线上挑战赛,打造线上“永不闭馆”科技馆,进一步激发公众爱科学和学科学的热情。目前,全国已经有267家科普场馆参与该活动,公众可以宅在家里观看实验课程、拍摄科学实验视频、体验科学的奇妙,另外,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主办、11家科普场馆领衔承办,另有200余家承办单位、支持单位协助开展的科普联动克时艰,助力战“疫”誓竟全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普知识有奖竞答活动于2020年2月17日已经正式上线了。该有奖竞答活动的问题和答案涵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类传染病及其防治科学史、生物多样性保护、疫情心理健康等相关科学知识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助你了解生僻的流行病学概念、消除疫情恐慌、防疫防骗防无聊”。

    三、疫情期间,北京自然博物馆线上科普活动

    北京自然博物馆于2020年1月24日通过多个渠道发布《北京自然博物馆闭馆公告》,这也意味着此次线上科普活动正式启动。

    北京自然博物馆闭馆期间(2020年1月16日-6月2日),在微信公众号线上上线的活动内容包括博物馆品牌科普活动赛先生、博士有话说、实验乐翻天、主题讲解、自然学堂、科学绘画。疫情期间,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一天一“课”,为群众呈现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北京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于闭馆期间共发科普文章61篇,其中16篇配有有声讲解;开展了春节假期特别活动,并在第一时间创作疫情知识相关文章,如《从新型冠状病毒源头谈基础分类学的重要性》《为什么免疫系统不在第一时间杀死新冠病毒?》《吃海鲜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吗?》《疫情之下有猫家庭如何消毒?》等。这些文章从多角度较全面地解读了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公众感兴趣、迫切地想要了解的科普知识。其中《疫情之下有猫家庭如何消毒?》一文備受爱宠读者的好评,被北京日报客户端更名为《非常时期,如何给爱宠“消毒”》并转发。

    科普视频《84溶解蚕丝》向观众介绍了疫情期间使用率很高的84消毒液,并通过实验讲解消毒液对动物及环境的危害,呼吁大家疫情期间也要注意保护环境。

    群众可以通过参与线上答题活动《自然博物馆知多少——垃圾分类篇》,了解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该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提醒群众,疫情期间要注意将生活垃圾与医疗用品分类丢弃。例如,在医院就医时医用棉签应丢弃在指定的医用废物垃圾桶内,切勿与普通垃圾混在一起。

    受疫情影响,《大自然》杂志不能第一时间与读者“见面”,杂志社精选杂志新刊文章如《今天你正确喝水了吗?》发布在公众号上,满足杂志粉丝迫切阅读的愿望。

    《北京自然博物馆给小朋友的—封信》通过漫画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介绍新冠肺炎传播的相关知识,图文并茂地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小朋友易于接受且记忆深刻的科普知识。

    观众通过观看《是谁点亮了人类祖先的生活与艺术》主题直播,“云”看北京自然博物馆展览,从猿到人历经了700万年,人类与火碰撞出智慧火花。博物馆开通在线直播,使公众在家也可以参观博物馆,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疫情期间北京自然博物馆上线线上科普活动共计100期,除直播外,其他形式活动量统计如下。

    从公众阅读量和互动情况来看,公众对于科普活动形式接受度较大,无明显特殊喜好,但更偏爱以当下热点问题为主题的科普作品,因此应急科普传播内容要尽量贴近突发事件相关内容,并且针对主体受众设计的科普作品可增大作品流量,对应急科普宣传更加有利。例如,科普文章《穿山甲:人类,饶了我们吧!》阅读量高达1万余人次,较低的文章的阅读量有1336人次;漫画及图片虽然只有3期,但是其中《北京自然博物馆给小朋友的一封信》阅读量达到2万余人次,因其内容涉及疫情热点话题,且是针对自然博物馆主体受众设计的,故群众关注、转发得较多。

    从关注量、阅读量可知,“大自然点读”因其受众较少,文章学术性强,所以阅读量较低。其他形式的文章阅读量基本取决于内容主题,恐龙或疫情相关内容的文章的阅读量普遍较高,可达4000-6000人次。

    公众互动的留言量基本取决于文章阅读量,多为评价性留言和对知识的疑惑问题,且其中不乏与活动主题无关的留言,如询问开馆时间等。截至2020年6月,漫画《北京自然博物馆给小朋友的一封信》读者留言40条,留言量占比最大,其余形式的文章留言量比较平均,留言基本在10条以内,较少文章留言为0,较高为科普文章《穿山甲:人类,饶了我们吧!》29条,留言互动多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关注野生动物保护”“敬畏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等内容。点赞量基本与阅读量呈正比。

    综上,科普文章中文字和图片的搭配为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可增配有声讲解,易读度更高,展现形式也不再局限于文字+图片形式,将高深晦涩的专业术语隐去,篇幅精简,避免长篇大论,提高阅读量及转发量;科普视频表现力佳,生动形象且易于理解,尤其是短视频因其直观有趣、寓教于乐的特点广受欢迎;答题互动式增加受众的参与度,每期线上答题活动都有固定群体参加,培养成稳定的受众群体,为应急科普及时响应提供条件。因疫情不能参观博物馆,故设计云游博物馆直播课程活动,满足公众在家也可以参观博物馆的需求,遨游于知识的殿堂。在直播结束后,可将直播的回放视频剪辑成若干个片段或精炼成一个视频在公众号发布。

    四、总结

    突发事件多是人不可预知的,但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取决于人。面对突发事件,相关单位应第一时间展开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科普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有着维护自身健康、有效抗击疫情的需求,这是北京自然博物馆推出应急科普活动的最大动力。

    北京自然博物馆要充分考虑受众需求,结合突发事件热点问题,整合现有资源,完成应急科普产品的策划与制作。北京自然博物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把握住了最佳时机,充分发挥科普场馆优势,向公众传播了应急科普知识。此外,北京自然博物馆还应对公众反馈的合理意见或应急科普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同时注重应急科普活动的存档与积累。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计算机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

    摘 要:借助智能交通系统,优化公共交通运行效率,为人们提供更大的便利。文章对智能交通系统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数据处理系统、交通

  • 基于MATLAB 的信号时域采样及

    唐敏敏 张静摘要:频率混叠是数字信号处理中特有的现象,发生频率混叠后,信号会分析出错误的结果。而采样过程中,由于频率不够高,采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