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读书三境界
张耀国
今年暑假,最让我惬意的莫过于有大块的时间看书了。平日里,忙于琐碎的事务,晚上到家时,常常无精打采、疲惫不堪,很难静下心来读一读想看和该看的书。在这个炎热的盛夏,我读书的心情也像阳光一样热烈,在读书中度过了美好而充实的时光,也对读书的境界有了自己的理解。
一、阅读:在坚持中积淀学养
雨果曾说:“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要终生与书籍为伴,与阅读同行,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急剧加速的信息化时代。只有多读书,持续地修炼内功,丰厚学养,积淀底蕴,才能与时俱进,不至于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出局;就像树的枝叶一样,只有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才能根深叶茂、繁花似锦。基于这样的认识,暑假期间,我先后阅读了哲学家冯友兰的著作《境界》,特级教师高万祥与徐飞合著的《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以及词作家高晓松的四卷本《晓说》,还阅读了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杂志《人民教育》《河南教育》共36期(本)。由于阅读量较大。在阅读时,我采用了两种策略:“深挖洞”“广积粮”。所谓“深挖洞”就是对重要的文章进行慢读、细读和咀嚼式阅读。记忆核心内容,分析思路写法,揣摩谋篇布局,品析中心启示。读《境界》《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中的大部分篇目、《人民教育》《河南教育》中的有些重头文章,采用的就是这种策略。所谓“广积粮”,有两层意思,一是快速浏览式阅读,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二是文段摘抄,我读书的习惯是边看边勾画,等到第二次选择性阅读时,只看勾画的部分,并把精彩和富有哲理的文段抄录在笔记本上,如果整篇文章特色鲜明,具有重要意义,则建立文献索引,方便查阅。我始终认为,摘抄的基本就是读书的收获,如果不摘抄,只是泛泛一读,看到的内容就是匆匆过客,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这个暑假我抄录了2万余字的读书笔记,闲暇时品读,如饮甘醴,似会挚友。
二、悦读:在品鉴中享受生活
人生在世。在物质需要满足了以后,还应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读书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读书不可以改变人的物像,但可以改变人的气象;不可以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不可以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顶点。”八小时之外,如能读上几本好书,其精神上的愉悦和专注所形成的高峰体验,会让人倍感轻松,从而忘掉身体的疲惫。显得从容和优雅。
读《境界》,让我在聆听大师的教诲中,体会发人深省的哲理和思维缜密的论证。冯友兰先生在论述“境界”时指出,在公共世界,因人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有不同的意义。“例如有二人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地质的构造等。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历史的遗迹等。因此,同是一山,而对于二人的意义不同。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送到手里也不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境界。在论及“命运”时,冯先生强调: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某人今年中了特种奖券,是他今年的“运”好,但是他的“命”好不好还不一定。因为他将来如何尚不得而知。在一个时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好。在一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命好。在谈到“理想与现实”时,冯先生认为,大部分人把理想与现实看成是对立的,这是大错特错,理想并不是与现实对立,而是现实的反映。“譬如我们走路,我们的眼所看到的,总比我们的脚所走的远一点。即是瞎子走路,他的棍子所到之处,也要比他的脚所到之处远一点。如我们的脚所到之处是现实,则我们的眼所见,即可说是理想。理想是我们的眼所见到,而脚尚未走到者,但虽未走到,而总是向这方向走的。”冯友兰先生不愧是哲学大师,他的论断总是言简意赅、鞭辟入里,没有乏味枯燥的说教,没有玄奥艰涩的演绎,总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寥寥数笔把专业术语揭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给人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于不知不觉中涵养心脉,增长智慧。
如果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那时间是享受不尽的,我一直坚持把工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工作即生活,生活亦工作。所以,床头、沙发、窗前都是我读书的地方,有时,兴趣所致,也会在书房或席地而坐,或半倚半躺,不觉东方既白。在书海之中徜徉,其乐趣是无法言状的。
三、越读:在思考中嬗变升华
富兰克林说过:“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这告诉我们,阅读必须讲究质量,讲究体悟。有所得,有所思,联系实际,为我所用。当然,没有哪一本书能够立竿见影地解决实际问题。书中的原理、观点、知识、经验,可能一时用不着,但经过长久的积淀、孕育,定会改变我们的思想方法、思维品质和行为方式。
读的东西多了,沉淀的时间长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知识储备就会蹦进你的头脑,帮你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今年8月份,当我在谋划新学年的工作时,许多新想法、新目标、新内容、新措施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让我眼前一亮。这样,计划中就多了几个亮点:一是倡导有条件的学校要善于把零散的教学经验,经过梳理、归纳、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逐步形成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的教法体系。造就一大批有影响的特色教师。二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校园内开辟种植区、校外承包土地、参加公益活动和家务劳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把每学年的最后一周作为学生社团展示周,发挥交流、分享、庆祝的功能,通过展示起到唤醒、激发和鼓励的作用。四是编辑《名校成功之路》读本,为学校提供外地名校的办学经验,通过学习借鉴、开阔视野、启发灵感、因地制宜,找到学校自身的发展支点。从而撬动学校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发展,实现学校跨越发展、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办出品牌。五是创建微信公众平台——教研时空,开办会议通知、工作动态、教研信息、一线心声等栏目,竭力为学校、教师服务。仔细想来,这些新发现、新思路、新举措,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可以从读过的书中找到源头。但又不是机械照搬、简单移植,而是从实际出发,赋予新的内涵,实现对自己、对工作的超越。
在我看来,“阅读”意在获取信息和知识,“悦读”重在提升生活品位,而“越读”贵在激发灵感、创新实践。“阅读、悦读、越读”三种境界,呈螺旋上升、波浪前进之势,后一种境界都包含着前面的境界,共同构成了读书生活的全景图。无论何种职业,一旦被人热爱,就会变成一種信仰。祝愿从事教育的我们,把读书当成嗜好,把教研变成习惯,把事业做到极致。
(责编 再澜)
今年暑假,最让我惬意的莫过于有大块的时间看书了。平日里,忙于琐碎的事务,晚上到家时,常常无精打采、疲惫不堪,很难静下心来读一读想看和该看的书。在这个炎热的盛夏,我读书的心情也像阳光一样热烈,在读书中度过了美好而充实的时光,也对读书的境界有了自己的理解。
一、阅读:在坚持中积淀学养
雨果曾说:“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要终生与书籍为伴,与阅读同行,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急剧加速的信息化时代。只有多读书,持续地修炼内功,丰厚学养,积淀底蕴,才能与时俱进,不至于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出局;就像树的枝叶一样,只有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才能根深叶茂、繁花似锦。基于这样的认识,暑假期间,我先后阅读了哲学家冯友兰的著作《境界》,特级教师高万祥与徐飞合著的《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以及词作家高晓松的四卷本《晓说》,还阅读了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杂志《人民教育》《河南教育》共36期(本)。由于阅读量较大。在阅读时,我采用了两种策略:“深挖洞”“广积粮”。所谓“深挖洞”就是对重要的文章进行慢读、细读和咀嚼式阅读。记忆核心内容,分析思路写法,揣摩谋篇布局,品析中心启示。读《境界》《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中的大部分篇目、《人民教育》《河南教育》中的有些重头文章,采用的就是这种策略。所谓“广积粮”,有两层意思,一是快速浏览式阅读,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二是文段摘抄,我读书的习惯是边看边勾画,等到第二次选择性阅读时,只看勾画的部分,并把精彩和富有哲理的文段抄录在笔记本上,如果整篇文章特色鲜明,具有重要意义,则建立文献索引,方便查阅。我始终认为,摘抄的基本就是读书的收获,如果不摘抄,只是泛泛一读,看到的内容就是匆匆过客,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这个暑假我抄录了2万余字的读书笔记,闲暇时品读,如饮甘醴,似会挚友。
二、悦读:在品鉴中享受生活
人生在世。在物质需要满足了以后,还应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读书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读书不可以改变人的物像,但可以改变人的气象;不可以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不可以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顶点。”八小时之外,如能读上几本好书,其精神上的愉悦和专注所形成的高峰体验,会让人倍感轻松,从而忘掉身体的疲惫。显得从容和优雅。
读《境界》,让我在聆听大师的教诲中,体会发人深省的哲理和思维缜密的论证。冯友兰先生在论述“境界”时指出,在公共世界,因人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有不同的意义。“例如有二人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地质的构造等。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历史的遗迹等。因此,同是一山,而对于二人的意义不同。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送到手里也不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境界。在论及“命运”时,冯先生强调: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某人今年中了特种奖券,是他今年的“运”好,但是他的“命”好不好还不一定。因为他将来如何尚不得而知。在一个时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好。在一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命好。在谈到“理想与现实”时,冯先生认为,大部分人把理想与现实看成是对立的,这是大错特错,理想并不是与现实对立,而是现实的反映。“譬如我们走路,我们的眼所看到的,总比我们的脚所走的远一点。即是瞎子走路,他的棍子所到之处,也要比他的脚所到之处远一点。如我们的脚所到之处是现实,则我们的眼所见,即可说是理想。理想是我们的眼所见到,而脚尚未走到者,但虽未走到,而总是向这方向走的。”冯友兰先生不愧是哲学大师,他的论断总是言简意赅、鞭辟入里,没有乏味枯燥的说教,没有玄奥艰涩的演绎,总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寥寥数笔把专业术语揭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给人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于不知不觉中涵养心脉,增长智慧。
如果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那时间是享受不尽的,我一直坚持把工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工作即生活,生活亦工作。所以,床头、沙发、窗前都是我读书的地方,有时,兴趣所致,也会在书房或席地而坐,或半倚半躺,不觉东方既白。在书海之中徜徉,其乐趣是无法言状的。
三、越读:在思考中嬗变升华
富兰克林说过:“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这告诉我们,阅读必须讲究质量,讲究体悟。有所得,有所思,联系实际,为我所用。当然,没有哪一本书能够立竿见影地解决实际问题。书中的原理、观点、知识、经验,可能一时用不着,但经过长久的积淀、孕育,定会改变我们的思想方法、思维品质和行为方式。
读的东西多了,沉淀的时间长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知识储备就会蹦进你的头脑,帮你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今年8月份,当我在谋划新学年的工作时,许多新想法、新目标、新内容、新措施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让我眼前一亮。这样,计划中就多了几个亮点:一是倡导有条件的学校要善于把零散的教学经验,经过梳理、归纳、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逐步形成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的教法体系。造就一大批有影响的特色教师。二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校园内开辟种植区、校外承包土地、参加公益活动和家务劳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把每学年的最后一周作为学生社团展示周,发挥交流、分享、庆祝的功能,通过展示起到唤醒、激发和鼓励的作用。四是编辑《名校成功之路》读本,为学校提供外地名校的办学经验,通过学习借鉴、开阔视野、启发灵感、因地制宜,找到学校自身的发展支点。从而撬动学校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发展,实现学校跨越发展、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办出品牌。五是创建微信公众平台——教研时空,开办会议通知、工作动态、教研信息、一线心声等栏目,竭力为学校、教师服务。仔细想来,这些新发现、新思路、新举措,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可以从读过的书中找到源头。但又不是机械照搬、简单移植,而是从实际出发,赋予新的内涵,实现对自己、对工作的超越。
在我看来,“阅读”意在获取信息和知识,“悦读”重在提升生活品位,而“越读”贵在激发灵感、创新实践。“阅读、悦读、越读”三种境界,呈螺旋上升、波浪前进之势,后一种境界都包含着前面的境界,共同构成了读书生活的全景图。无论何种职业,一旦被人热爱,就会变成一種信仰。祝愿从事教育的我们,把读书当成嗜好,把教研变成习惯,把事业做到极致。
(责编 再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