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声乐作品向普及化推进的探索

江向东 朱璐
摘 要: 20世纪50、60年代,俄语声乐作品就开始在我国人民大众中广为传唱,但发展至今,其传唱度却大大降低,普及化程度也远不及德奥意法等国的声乐作品。概括俄语声乐作品中歌词韵脚和歌曲旋律特点,对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可探索俄语声乐作品普及化推进的策略,对当代声乐演唱具有借鉴性的作用。
关键词: 俄语声乐作品;歌曲配译;艺术歌曲
中图分类号: J6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8)03 - 0136 - 03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8.03.021
音乐是无国界的,但音乐本身却一定包含民族、地域、文化特色,音乐产生环境与背景的不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声乐作品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普及。俄语声乐作品的普及化程度取决于国与国间的文化交流、译配的质量等多个方面,要促进俄语声乐作品向普及化推进,就必须了解其作品特点,做好歌曲译配等多项工作。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与苏联关系友好,其聲乐作品充满激情,当时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唱,普及程度也一度达到高峰。俄语声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歌词、旋律上具有普及意义,利用俄语声乐作品的音乐,配以汉语形式的歌词,更有利于其在人民大众中的传唱,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俄语声乐作品类型多样,对中国不同社会阶层与不同年龄阶层都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其歌词独特的构思、韵味,在中国风靡一时,如优美动听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悠扬舒缓的《三套车》、激励人心的《喀秋莎》都是广为传唱的俄语声乐作品,被称为“诗的歌曲”。
一、俄语声乐作品的特点
(一)歌词韵脚特点
俄语声乐作品韵脚特点独特,俄语本身包含重音,这是和汉语的明显差异。根据重音诗律规则,诗行是诗歌基本节奏单位,也就是说,每一诗行中需要有2~4个重音。隔行押韵是俄语声乐作品中常见的韵脚特点,如在《喀秋莎》中,“рекой”与“крутой”就是隔行押韵,而在《山楂树》中,其主歌部分就没有进行隔行押韵,“плывет”和“завод”韵脚相同,但是在副歌部分,又开始采用了隔行押韵法。这种特点和我国声乐作品相比,在歌词韵脚上,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
(二)歌曲旋律特点
就俄罗斯民族而言,其发展历程是伴随着战争的,因此,在俄语声乐作品中,开始时旋律往往是沉静的,沉静中又能体会到一丝忧郁,随着音乐的推进渐渐变为壮阔的旋律,这种歌曲旋律特点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浪漫抒情且又热情奔放的双重性格。就音乐本身而言,俄语声乐作品受到了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在表现主题与表现方法上与欧洲传统古典音乐类似。在发展历程中,俄语声乐作品最开始多为对英雄进行歌颂的题材,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但随着发展,声乐作品中渐渐多了几丝悲情主义气息。
依照题材,可以将俄语声乐作品划分为抒情声乐作品、风俗仪式声乐作品、叙事声乐作品以及舞蹈声乐作品。抒情声乐作品其表现主题多为爱情,因此在旋律上较优美,在形式上多为二部、三部合唱,多为自然小调音阶,声乐作品艺术表现力相对较强;风俗艺术声乐作品其歌声中往往充满离愁,较为伤感;叙事声乐作品多为一曲多词形式,其表现内容相对较广,多声部合唱相对较多,在主题上,包含了反映妇女命运的《崎岖的阿尔泰山路》和反映战争的《儿子战死在疆场》等;舞蹈声乐作品是为舞蹈伴奏的音乐,形式多为对唱和独唱,多用民间乐器进行演奏。{1}
二、俄语声乐作品向普及化推进的探索
(一)紧跟中俄两国交流活动
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活动是俄语声乐作品普及化推进的重要载体之一,以“中国俄语年活动”为例。中国俄语年活动于2009年3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幕,时任总理温家宝同志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均为开幕式发来贺电。温家宝同志指出,语言是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心灵沟通的桥梁。在俄语年活动中,让中俄两国各个领域的来往变得更为密集,也正是这一年,很多优秀的俄罗斯歌曲传入中国,大大提升了俄语声乐作品在中国的普及化程度。此次开幕式中,演唱了《斯拉夫女子告别之歌》 《噢,瓦莲卡,瓦莲卡》等优美的俄语歌曲,体现了浓郁的俄罗斯风情。同年9月,中央电视台俄语国际频道开播,并播放了音乐会活动。在此次音乐会中,既有俄语声乐作品中的经典老歌,如《山楂树》 《喀秋莎》 等,同时也有俄罗斯的当代流行歌曲。由此可见,俄语声乐作品是当前中俄友好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俄语声乐作品的普及化程度,就应该借助此类活动,利用活动热点,采用互联网、电视等多种传播媒介进行推广。又如,2017年3月,在“一带一路”中俄友好交流项目发布时,就借助此热点推广俄语声乐作品,如在安徽中俄合作交流中心建设之际,利用互联网在当地推广俄语声乐作品。
(二)做好歌曲译配工作
1. 做好准备工作
在欣赏国外声乐作品时,中国观众在欣赏其旋律的同时,也会欣赏其具体歌词内容,字幕是让中国观众了解国外声乐作品的重要沟通工具。在中国,英语的普及程度要远远高于俄语,韩语与日语的普及程度也因为动漫、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的输入而远远高于俄语的普及程度,普通大众想凭借自身的能力去了解俄语声乐作品的歌词内涵相对困难,因此做好译配工作是推动俄语声乐作品普及的重要途径。{2}
首先,译配者需要了解俄语声乐作品中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创作者当时的心情,调查作品创作背景,如作品所处的时代、作者所处环境以及作品的中心思想。译配是一种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把握了中心思想,就能掌握作品主干,明确自身处理作品情感的大致方向。
其次,译配者需要确定俄语声乐作品的语言风格,再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并对歌词语言有一个初步了解,合理选择通俗的词风或是雅致的词风。以俄语声乐作品《山楂树》为例,此曲是俄语声乐作品中少有的描写“三角恋”的歌曲,其旋律为俄罗斯典型3/4拍小调,表现出一位少女左右为难的心情,因此,在对其进行译配时,也应该优先选择带有忧郁情感的词风。
2. 掌握多种译配翻译策略
首先,需要译配者根据歌词含义选择是否需要进行完整翻译,是否需要原文和译文保持完全一致。如在英文歌曲Let it Go中,我国译配者就使用了接近全译的方法,其改动只体现在部分词语的改动与词序的调换,让其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名字并没有直译为“让它走”,而是翻译为带有缥缈无奈之感的“随它吧”。
再以俄语声乐作品《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为例。在对其进行翻译时,首先需要进行文本全译工作。“Не слышны в саду даже шорохи”可翻译为“院子里连簌簌声都听不见”,“Всё здесь замерло до утра”可翻译为“万物寂静到天亮”,“Еслиб знали в ы, как мне дороги”可翻译为“你可知道我有多珍视你”,最后一句翻译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全译完成后,可以从中找到韵脚,即“ang”韵,然后需要做好译配的词句细化工作。依照韵脚修改歌词,可以先将歌词字数以及句式进行确认,再进行填词,并对不合适的词语进行替换,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变译与变通,在维持作品原词大意整体不变的情况下,使之更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词语替换和语言顺序。如原文直译为:不要在花园里听到沙沙声,一切都在这里冻结,直到早晨,如果你知道,我有多珍贵,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直译出来既不符合我们语言的歌唱习惯,也不符合语言习惯,根据1957年9月歌曲译配家薛范的经典翻译版本配译为:“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树叶也不再沙沙响,夜色多么好,令人心神往,多么幽静的晚上。”我們能够体会出歌曲译配的重要性。
最后,需要注重歌词的可唱性,如《喀秋莎》的经典翻译就包含薛范版、蓝曼版等多个版本,其中蓝曼版很好地拿捏了可唱与意义还原的平衡 {1}。
(三)推动声乐作品融入语言教育
推动俄语声乐作品融入语言教育中是推动其普及化发展的重要方法,如在专业俄语教学中,利用俄语声乐作品进行辅助教学。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好三项具体工作:(1)恰当选择音乐类型。俄语教师需要在课件制作中详细考虑俄语音乐类型的选择,需要积极收集整理俄语最新的流行歌曲,并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2)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在俄语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音乐审美观与整体课堂情绪,需要选择俄语声乐作品可以被学生所喜欢、所接受,同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结合音乐情景,让画面和音乐相结合。(3)合理选择音乐插入点。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恰当插入俄语声乐作品,明确俄语声乐作品主要是辅助教学作用。
综上所述,俄语声乐作品在歌词韵脚、歌曲旋律上具有鲜明特点,针对俄语声乐作品在我国普及化程度相对较低的问题,通过紧跟中俄两国交流活动、做好俄语声乐作品译配工作以及推动声乐作品融入语言教育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俄语普及化程度。
本篇责任编辑 何莲子
相关文章!
  • 在生态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互鉴

    王弓可可西里——长江源头,是我国青海省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西藏、青海三省交界处青海省境内西南端的位置,具体的位置就在

  • 分析利用舞台音响提升舞台艺术

    程敬国【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艺术的审美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对舞台艺

  • 《历代名画记》与《图画见闻志》之

    郑星摘要:《历代名画记》有着“画史之祖”的美誉,它是我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巨著,有着很独特的写作体例方式和精辟的绘画观点,对后世人们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