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残学生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思考
朱红民
为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帮助广大残疾人全面发展和更好融入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幸福人生梦,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河南省教育厅等部门也相继联合印发了《河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和有关“送教上门”的文件。近年来,我们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了送教上门活动。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教育“一个也不能少”。“送教上门”,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到无法入学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住地,上门进行教育教学,使他们在家就能接受专业教师正规的特殊教育。因此,“送教上门”是保障重度残障学生能够接受教育的有效途径,是现代特殊教育的重要补充,是特殊教育教师的光荣使命。
我们从2014年春季开始,历时半年时间对全县所有15个乡镇(管委会)209个行政村进行了入户摸底调查。调查显示,栾川县现有残疾人9700人,占全县人口的3%;6~14岁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共236人,其中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111人,随班(园)就读201人,重度残疾儿童少年24人。这些重残儿童困居家中,无法接受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但他们同样需要教育,需要回归社会,需要享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实现这些重残儿童的求学梦,需要我们“送教上门”,这项任务就直接落在了特教教师的肩上。重残学生的教育,就要靠这些无私奉献、不辞艰苦的特教园丁帮助实现,需要这些特教园丁走教、送教,把政策落在实处。
一、调查决策
依据上述调查,全县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共24人。经过二次评估鉴定后,我们决定对其中22名具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但无法入校就读的重残学生“送教上门”。他们当中男13人、女9人,因脑缺氧造成脑瘫11人,智力障碍8人,唐氏综合征2人,情绪障碍1人,但均有一定的接受教育能力,可以进行“送教上门”。
二、实施方案
在调查摸底、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细致地制订送教方案。我们从2014年秋期开始,组成“送教上门”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各班子成员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选调责任心强,有爱心、有耐心、能胜任的教师,由技术熟练、能吃苦耐劳的专业司机全程护送、全程服务。送教小组先后深入大清沟、杨山、焦树凹、龙潭、龙王幢等14个乡镇,进村入户,对22个残障学生登记造册,建立学籍、档案,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发展评价资料、个别化教育方案、康复训练记录等,做到每周送教2次,每次3课时,每学年216个课时,实现“一人一案一师”。
三、送教内容
“送教上门”的关键是送教的内容,这主要包括:送教学、送理念、送康复医疗和送温暖服务。
送教学,就是要结合残疾儿童的自身状况制订个性化教育计划,合理安排适合其发展的教学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是送教上门的核心内容。
送理念,就是让家长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根据自家子女的残疾现状,坚定信心,相信自己的孩子通过教育训练一定会越来越好,一定能达到或基本达到自食其力的程度。同时也让家长知道,居家教育训练并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也需要家长配合施教、配合训练,这就要求家长做到教师所做所教的,家长也要学会要领,教师不在的时侯,就可以由家长代替教师完成教育训练任务,并争取使家长最终能够达到或接近专业教师或者专业康复师的水平。
送康复医疗、送温暖服务,就是根据学生体质的状况,进行“医教结合”,在送教学、送知识的同时,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并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配送常用的、标准的训练设备,或“制作技术”。例如:小瀚是一个脑瘫患者,在送教时我们发现,市场上还没有帮助脑瘫儿童行走的设备,我们的教师就帮助家长,根据小瀚的实际身高尺寸制作“行走仪”。送温暖服务,服务了家长,使家长和患儿了解了政策和知识,解除疑惑,重拾信心。同时,送医、送药、送食品可以让重残疾儿童足不出门,也能体验到城市孩子的现代生活。
四、三种送教模式
“1+2”:“送教上门”小组一周下乡送教2次,每次3个课时,每学年216个课时。
“2+1”:每次送教活动都由2个教师和1个专职司机组成送教小组,送教上门,教师教育训练,司机全程服务。
“1对1”:1名教师对1个重残儿童进行教学实践,传授知识,帮助其康复训练;1名教师对1个重残儿童家长进行教学培训,培训他们基本的文化课授课能力,培训他们简单的康复技能。“1对1”地对家长进行培训,目的是当专业教师或康复师不在的时候,由家长根据本人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和康复技能,“1对1”地辅导残障儿童,让其既学习文化知识,又能接受康复训练。这样1周一次,循环往复,达到送教上门目的。
五、送教思考
政策再好,再利民、惠民,也得有一支强有力的执行团队来保障落实,团队的执行力主要看团队的队长如何带领。“送教上门”不是单凭特殊教育学校就能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残联、财政、民政、医疗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才能实现预期目标。“送教上门”需要政策引导、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经费保障、教师素质、家长的态度等因素来保证其成功实施。
实践告诉我们:“送教上门”是一个能够补充特殊教育的有效方式,坚持“送教上门”,能够使特殊教育的模式更加完善。“送教上门”工作应该在县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联合行动才能完成的,而不是靠个别教师“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实现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有了坚强的领导,有了明确的分工,有了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团队协作精神,“送教上门”这项惠民工程才能做实,才能越做越好。我们要始终坚持进行摸底调查,逐一登记造册,并组织教育、卫生、民政等相关部门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深入家庭,对每一个重残儿童少年进行耐心细致的科学评估,得出准确结论。只有这样,送教工作才能精准,送教方案才会可行。同时,民政、财政部门要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确保送教对象、费用额度、师资预算、经费保证等一步到位。只有让送教的特教教师、医疗专家充满信心,坚定决心,相互配合,“送教上门”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责 编 阿 宁)
为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帮助广大残疾人全面发展和更好融入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幸福人生梦,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河南省教育厅等部门也相继联合印发了《河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和有关“送教上门”的文件。近年来,我们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了送教上门活动。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教育“一个也不能少”。“送教上门”,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到无法入学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住地,上门进行教育教学,使他们在家就能接受专业教师正规的特殊教育。因此,“送教上门”是保障重度残障学生能够接受教育的有效途径,是现代特殊教育的重要补充,是特殊教育教师的光荣使命。
我们从2014年春季开始,历时半年时间对全县所有15个乡镇(管委会)209个行政村进行了入户摸底调查。调查显示,栾川县现有残疾人9700人,占全县人口的3%;6~14岁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共236人,其中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111人,随班(园)就读201人,重度残疾儿童少年24人。这些重残儿童困居家中,无法接受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但他们同样需要教育,需要回归社会,需要享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实现这些重残儿童的求学梦,需要我们“送教上门”,这项任务就直接落在了特教教师的肩上。重残学生的教育,就要靠这些无私奉献、不辞艰苦的特教园丁帮助实现,需要这些特教园丁走教、送教,把政策落在实处。
一、调查决策
依据上述调查,全县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共24人。经过二次评估鉴定后,我们决定对其中22名具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但无法入校就读的重残学生“送教上门”。他们当中男13人、女9人,因脑缺氧造成脑瘫11人,智力障碍8人,唐氏综合征2人,情绪障碍1人,但均有一定的接受教育能力,可以进行“送教上门”。
二、实施方案
在调查摸底、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细致地制订送教方案。我们从2014年秋期开始,组成“送教上门”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各班子成员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选调责任心强,有爱心、有耐心、能胜任的教师,由技术熟练、能吃苦耐劳的专业司机全程护送、全程服务。送教小组先后深入大清沟、杨山、焦树凹、龙潭、龙王幢等14个乡镇,进村入户,对22个残障学生登记造册,建立学籍、档案,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发展评价资料、个别化教育方案、康复训练记录等,做到每周送教2次,每次3课时,每学年216个课时,实现“一人一案一师”。
三、送教内容
“送教上门”的关键是送教的内容,这主要包括:送教学、送理念、送康复医疗和送温暖服务。
送教学,就是要结合残疾儿童的自身状况制订个性化教育计划,合理安排适合其发展的教学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是送教上门的核心内容。
送理念,就是让家长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根据自家子女的残疾现状,坚定信心,相信自己的孩子通过教育训练一定会越来越好,一定能达到或基本达到自食其力的程度。同时也让家长知道,居家教育训练并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也需要家长配合施教、配合训练,这就要求家长做到教师所做所教的,家长也要学会要领,教师不在的时侯,就可以由家长代替教师完成教育训练任务,并争取使家长最终能够达到或接近专业教师或者专业康复师的水平。
送康复医疗、送温暖服务,就是根据学生体质的状况,进行“医教结合”,在送教学、送知识的同时,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并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配送常用的、标准的训练设备,或“制作技术”。例如:小瀚是一个脑瘫患者,在送教时我们发现,市场上还没有帮助脑瘫儿童行走的设备,我们的教师就帮助家长,根据小瀚的实际身高尺寸制作“行走仪”。送温暖服务,服务了家长,使家长和患儿了解了政策和知识,解除疑惑,重拾信心。同时,送医、送药、送食品可以让重残疾儿童足不出门,也能体验到城市孩子的现代生活。
四、三种送教模式
“1+2”:“送教上门”小组一周下乡送教2次,每次3个课时,每学年216个课时。
“2+1”:每次送教活动都由2个教师和1个专职司机组成送教小组,送教上门,教师教育训练,司机全程服务。
“1对1”:1名教师对1个重残儿童进行教学实践,传授知识,帮助其康复训练;1名教师对1个重残儿童家长进行教学培训,培训他们基本的文化课授课能力,培训他们简单的康复技能。“1对1”地对家长进行培训,目的是当专业教师或康复师不在的时候,由家长根据本人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和康复技能,“1对1”地辅导残障儿童,让其既学习文化知识,又能接受康复训练。这样1周一次,循环往复,达到送教上门目的。
五、送教思考
政策再好,再利民、惠民,也得有一支强有力的执行团队来保障落实,团队的执行力主要看团队的队长如何带领。“送教上门”不是单凭特殊教育学校就能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残联、财政、民政、医疗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才能实现预期目标。“送教上门”需要政策引导、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经费保障、教师素质、家长的态度等因素来保证其成功实施。
实践告诉我们:“送教上门”是一个能够补充特殊教育的有效方式,坚持“送教上门”,能够使特殊教育的模式更加完善。“送教上门”工作应该在县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联合行动才能完成的,而不是靠个别教师“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实现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有了坚强的领导,有了明确的分工,有了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团队协作精神,“送教上门”这项惠民工程才能做实,才能越做越好。我们要始终坚持进行摸底调查,逐一登记造册,并组织教育、卫生、民政等相关部门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深入家庭,对每一个重残儿童少年进行耐心细致的科学评估,得出准确结论。只有这样,送教工作才能精准,送教方案才会可行。同时,民政、财政部门要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确保送教对象、费用额度、师资预算、经费保证等一步到位。只有让送教的特教教师、医疗专家充满信心,坚定决心,相互配合,“送教上门”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责 编 阿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