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家庭作业题的解法探究

沈岳夫
1试题呈现
在△ABC中,∠CAB=90°,AD⊥BC于点D,点E为AB的中点,EC与AD交于点G,点F在BC上.
(1)如图1,AC∶AB=1∶2,EF⊥CB,求证:EF=CD.
(2)如图2,AC∶AB=1∶3,EF⊥CE,求EF∶EG的值.
本题源于2013年绍兴市中考数学试题中的第23题,此题是以直角三角形为依托,全面考查了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在期末复习时,笔者选择了此题作为一道家庭作业,结果在批阅时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发现第(2)问“卡壳”现象较严重,不少学生无从下手.那么该题如何解?有何规律?笔者愿以此文与各位同仁探讨.
2第(2)问解法探析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当我们的问题比较困难时,我们可能很有必要进一步把问题再分解成几部分,并研究其更细微的末节.”所以,研究几何图形,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要认真分析条件,寻找与之相关的基本图形,并利用这个基本图形的暗示作用来获得或推理相关的结论.
就第(2)小题而言,通过阅读题中条件,容易想到“子母型”相似三角形,并且由此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角及一些与边有关的比例式等;再根据点E为AB的中点,通过添辅助线,可构造出“A字型”、“8字型”或“共点双垂直型”等基本图形,将不熟悉的图形转化为熟悉的图形,将无序的复杂的图形变为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从中发现解题思路,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2.1构造基本图形,思路自然的常规解法
为减少赘述,我们先做一些准备,以方便后面直接引用.因为∠CAB=90°,AD⊥BC于点D,易证Rt△CDA∽Rt△CAB∽Rt△ADB,所以AC2AB2=CD·CBBD·BC=CDBD,所以CDBD=132=13.
再根据题意,易证△ACG∽△BEF,所以CGEF=ACBE=2AC2BE=2ACAB=23,所以CG=23EF.
解法1(添一条辅助线,构造A字型)过点E作EH∥AD,交BC于点H(如图3),因为点E为AB的中点,所以点H为BD的中点.因为CDBD=13,所以CDDH=23.因为DG∥EH,所以CGGE=CDDH=23,且CG=23EF,进而可求得EFEG=33.
解法2(添一条辅助线,构造8字型)过点E作EH∥BC,交AD于点H(如图4),因为点E为AB的中点,所以点H为AD的中点.因为CDBD=13,所以CDEH=23.因为CD∥EH,所以CGGE=CDEH=23,且CG=23EF,进而可求得EFEG=33.
解法3(添两条辅助线,构造共点双垂直)过点E作EH⊥AD于点H,EI⊥BC于点I(如图5).则可证△EHG∽△EIF,所以EFEG=EIEH.因为EH、EI为△ABD的中位线,所以2EI2HE=ADBD.因为∠CAB=90°,AD⊥BC于点D,所以ADBD=ACAB,所以EFEG=33.
解法4如图5,先证△EHG∽△EIF,所以EFEG=EIEH,再证Rt△AEH≌Rt△BEI(AAS),所以EH=BI.因为在Rt△BEI中,EIBI=tanB=ACAB=13,所以EFEG=33.
说明上述4种解法,都是根据条件中有些特殊的点(如中点)、有些特殊的位置(如垂直)等进行添辅助线.解法1侧重于构造“A字型”的方法,如△CDG∽△CHE;解法2侧重于构造“8字型”的方法,如△CDG∽△EHG;解法3侧重于构造“共点双垂直型”的方法,如△EGH∽△EFI,然后通过线段间的数量关系求得答案.综观这几种方法,其本质都是通过“中点”构造出一个新三角形,将分散的条件通过全等(解法4)或相似(前3种解法)得到等量关系,进而问题得以解决.
2.2构造四点共圆,凸显本质的优化解法
由上述常规解法可知,本题欲求EF∶EG的值,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思考能否将EF和EG直接放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利用相似直接求解呢?
解法5(添两条辅助线,对角互补型)连接DE、GF(如图6).因为∠FEG=∠FDG=90°,所以E、F、D、G四点共圆,所以∠EGF=∠EDF.
因为AD⊥BD,点E为AB的中点,所以DE=BE,所以∠EDB=∠B,所以∠EGF=∠B.又因为∠BAC=∠GEF=90°,所以△EGF∽△ABC,所以EFEG=ACAB=13=33.
说明本解法的思路来源于解法3,若EFEG=ACAB,则△EGF∽△ABC,进而想到连接GF,直接证明△EGF∽△ABC,这是自然合理的最直接、最本质的方法,但要证角相等有一定的难度.若注意到∠FEG+∠FDG=180°,则容易发现点E、F、D、G四点共圆,利用圆周角定理可将∠EGF转化为∠EDF,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3问题一般化探究
波利亚曾说过:“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因此在解决问题之后,还要通过变化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典型运用和迁移运用能力,丰富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体会,提高问题结构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合理选择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上述解法再思考,对其弱化条件,进行猜想,可得到:
如图7,O是△ABC边AC的一个分点,∠B与∠QOH互补,若OAOC=m,ABAC=n,则有OQOH=mn.
证明过O点分别做OE⊥AB,OF⊥BC,垂足分别为E,F,则可证△OEQ∽△OFH,所以OQOH=OEOF.在Rt△AEO和Rt△CFO中,OE=OAsinA,OF=OCsinC,所以OQOH=OEOF=OA·sinAOC·sinC=OAOC·sinAsinC=OAOC·BCAB=mn.
运用此结论,很容易验证原题的结论.在图2中,m=1,n=3,所以EFEG=33.
说明此变式是对原题进行了一般性的探究,揭示了命题中条件与隐含条件、结论的内在联系,将点的位置作了扩展,从中点到任意点,遵循着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可见,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对一些已有的习题进行有效的变式,形成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题组或题链,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4教学启示
4.1关注解题通法,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题多解能从多角度研究试题,能较好地展示解题人的基本功,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试题的理解,但过犹不及.一题多解不是教师表现自我的途径,更不能为了多解而多解.本题中的解法1到解法4都是围绕试题的通性,关注解题的通法,在多种解法中寻找学生易于理解、容易掌握的方法.由此可见,通过一题多解,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各部分知识横向和纵向的内在联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转化关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广阔性的目的.
4.2关注模型思想,强化学生的识模能力
拿到一道试题,在理解题意后,立即思考问题属于哪一主题、哪一章节?与这一章节的哪个类型的问题比较接近?解决这个类型的问题有哪些方法?哪个方法可以首先拿来试用?这一想,下手的地方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也大体确定了,这就是解题中的模式识别.运用模式识别可以简洁回答解题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从何处下手?向何方前进?我们说就从辨认题型模式入手,向着提取相应方法、使用相应方法解题的方向前进.正如本文中所提到的构造“A字型”、“8字型”或“共点双垂直型”等基本模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习题中提炼出常用的基本模型,再推广模型,并通过典型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运用模型,从而强化学生对基本模型的理解.
相关文章!
  • 追根溯源 功夫在题外

    王鲁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

  • 闽南农业流域环境资源配置分析

    邓秋琳摘要:随着闽南经济的快速繁荣,地区环境资源显示发展不平衡趋势,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及优化闽南农业流域的环境资源配置以解决闽南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