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艺术赞助比较
摘 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会文明发展支配下的画家和赞助人对艺术的发展有不同的推进方式。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赞助人”的解释更加贴近“雇主”,艺术家和艺术赞助人之间维持着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早期由教皇等出资人控制艺术家,艺术家属于服务行业,二者间有十分明确的供求关系,区别于商品买卖。中国的赞助方式更贴近酬酢式,文人士大夫在资金方面独立,具有写意的资本,闲时案头绘画,多了一分在创作中的自由。本文从中西方艺术赞助模式和中西方文化背景比较入手,探讨中西方艺术赞助的区别。
关键词:艺术赞助人;依附关系;文化背景
1 中西方艺术赞助模式差异
从画家与赞助人依附关系的差异来考虑,西方的艺术赞助人主要是教廷赞助人、宫廷赞助人、市民阶层三类。在平等的契约关系下,相互选择和薪酬方面都会制订正式的合同。文艺复新时期,艺术工匠必须通晓各种工艺,描绘精美绝伦的作品,还要处理更多琐碎的相关事宜,但是艺术家不能成为艺术品的作者,他们只是为赞助人提供技艺,方便赞助人表现个人审美的艺术工匠。在西方,赞助人决定了谁来画、画什么和怎么画,赞助人必须是出资人,创作的用途由赞助人决定。
李万康认为,官僚机构的画院和西方平等的契约关系有根本上的不同。中国的艺术赞助模式分为职业化和业余化两种。前者主要是皇家成员对宫廷画家的赞助,或者是一些达官显贵对普通画工的赞助,是一种密切的依附关系,后者主要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一般会避免直接的金钱交易。中国文人画家乐于保持自己的“业余”身份,以提高个人修养和自我娱乐为目的。文人士大夫群体引导着艺术欣赏趣味的潮流方向,但又鄙弃画工的身份。在中国古代,艺术赞助人付款的方式基本有三种:第一种手段是现金支付,这种支付方式是最不常见的;第二种是用物品来交换物品;第三种是盛情款待寓居画家。赞助人在向文人画家求画时都会表现得恭顺而委婉,这只有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实现。由此看来,探讨中西方艺术赞助人对艺术进程的影响,需要回归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因素。
2 中西方文化背景比较
文化背景的差异使中外艺术各有独立的系统。中国的宗法伦理决定了中国艺术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观念。在艺术精神方面,中国追求天地境界的创化,关注人伦。中国文化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定型的,主导思想经过了先秦儒学、唐汉经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实学的发展进程,中国文化人情大于理性,这也是传统文化的局限。古希腊的哲学精神、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希伯来的宗教精神在基督教文化中合流,形成西方文化的主流,主要经历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启蒙运动和现代文明。
中西方世界观的区别在于一个和谐、一个对立。中国人信奉“性本善”,西方人则认为人生下来就是罪恶的,需要不断地忏悔和赎罪。中国人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方式,讲究顺应天时和天人合一。这种一元的世界观是协调的,可以很好地消解外界对自己的刺激,自我维系能力较强,至宋代达到了自我平衡,明清时期得到加强,进入了文化超稳定状态。欧洲的发展带动了世界的发展,在西方人的眼中,人和天是对立的,他们极大地发展了对应客观自然的能力。西方的世界观导致了西方文化内部的矛盾,他们力求在变化与矛盾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如“黄金分割点”,它基于一种美的诉求,非常能体现西方传统的形式美学。
3 赞助人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会文明发展支配下的画家和赞助人对艺术的发展有不同的推进方式。
3.1 艺术之外的互惠关系
上文提到,西方赞助人是“雇主”,是决策者,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由赞助人主宰。文艺复兴时期被看作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事实上,那些著名的艺术品几乎都是艺术家屈从于赞助人审美趣味的结果,而非自由创作。当时,画家都有非常明确的任务,所有的画都是商品,有实实在在的订单合同,这些订件大多是一种放在公共场合的装饰物,由“雇主指定画家在约定好的时间内完成,再放在早就安排好的位置上”。
雇主对作品是否满意直接影响到画家的生活。本诺佐·戈佐里在《博士来拜》中将自己的样子混进群像中,并用右手比划了“四”,暗示他这幅画的报酬是四百佛罗林,这是一笔巨大的赏金,出于得意,他要记录在画里面,永久性地告诉后人。《夜巡》是伦勃朗1942年为阿姆斯特丹警察工会创作的,雇主对这件作品不满意直接导致伦勃朗的生活越来越窘迫。对比伦勃朗分别在1635年和1669年为自己画的两张自画像——《伦勃朗与萨斯基亚》和《伦勃朗自画像》,可以看出伦勃朗的生活状态随着订单数量的减少发生了巨大变化。
艺术家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不喜欢那些所谓的外行人对自己的作品指手画脚,这违背了绘画“游戏”的初衷;另一方面他们又需要资金,无论是金钱还是权利,都要依赖艺术赞助人。1508年之后,米开朗基罗按照历任教皇的要求完成艺术创作,无休止的任务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些复杂的赞助动机和详细的订单合同束缚了艺术家的自由创作,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些为我们带来了西方伟大的艺术时代。
3.2 相对独立的作画自由
李铸晋认为,中国早期的艺术赞助人以早期的机构宫廷、寺庙等为主体,依附于宫廷的画家被要求描绘列祖先皇、功臣像、陵墓装饰或者其他受欢迎的题材,受到寺庙委托的画家需要绘制来自不同宗教的题材画。这些赞助人和“收藏人”共同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的时代风格和审美取向。艺术赞助人的赞助动机和中国的文化背景特征是分不开的。明清时,中国盐律的更改使得扬州等地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城市之一。中国古代将治理国家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部分,其中“商人”等级最低,扬州的商人素有“贾而好儒”之称,希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中国古代赞助人对职业画家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文人画家的影响。中国文人画家和赞助人大体是一种平起平坐的关系,画家不会刻意去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来迎合赞助人的审美,“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相比,文人画家的审美风格影响了整个社会,画面不由“雇主”决定,文人士大夫掌握着话语权,占据艺术创作的主导地位。
4 结语
我们必须承认一点,创作主体的意识和所创作的作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画家的作画动机决定了绘画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画家的“赞助人”从固定的对象逐渐变成全社会。艺术品有了市场就意味着有了身价,一些靠卖画为生的绘画者为谋生计而选择大众普遍喜欢的题材,市场上出现雅俗共赏的局面。艺术家有资本后开始逐步强调个人意志,“画什么、怎么画”可以由自己决定,出现现代意义的画廊,即等人来购买,艺术角色的改变将带来艺术功能的改变。艺术家是养起来好还是自己雇自己好,其中各有甘苦。
參考文献:
[1] 霍比恩.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赵翠莲,邹晓玲,等,译.商务印书馆,2014.
[2] 贡布里希.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M].南宁: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3] 高居翰(美).画家生涯[M].北京:三联书店,2012.
[4] 李铸晋.中国画家与赞助人[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5] 李国林.“艺术赞助人”概念在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中的无效性[J].新视觉艺术,2011.
[6] 李万康.质疑“中国画家与赞助人”之系列论文[J].美术观察,2004(04).
作者简介:陈成(1993—),女,安徽六安人,研究生,从事油画创作与技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