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赵子义
【内容摘要】《课程标准》和时代的发展都要求我们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将活力注入课堂。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
【关键词】生机 活力 新课程 积极主动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此可见,体现个性,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更何况时代的发展也呼唤着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推进着教育课程的改革。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求知欲,营造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将活力注入历史课堂,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有位哲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主动地进行学习。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
1.设计导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能设计出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西安事变的解决问题,我作了如下设问:假设同学们就是当时参加谈判的社会各界代表,请发挥你们的口才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注意发言中必须使用各种各样的成语,例如:“以和为贵”,“同舟共济”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3.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历史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是遥远的。它也不可能原样重演。因此要想学生去体会当时的情境,确实是有些难度的。如果让学生如同演戏一样,分角色扮演历史上的人物,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再现当时的场景,那么学生就可以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如我们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节时,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四个船队。让他们讲述航海的历程和艰险。讲述船队的所见所闻,学生的所感所思。这样,教材内容也就迅速形成意象,容易理解了。
二、灵活多样、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
历史课要真正生动起来,并让学生愿学乐学,则必须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使其养成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1.活动体验式
例如,在讲《世界三大宗教》时,由释伽牟尼的传说导入,在介绍佛教出现背景教义、影响后,设计活动:佛教教人向善,请举出俗语成语证明:(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2)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
2.情景交融式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例如教学《百家争鸣》,由成语接龙导入,用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拉大小便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怎么还在这里拉呢?”道家:“拉吧,这里的环境污染,我住山上。”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违者罚款!”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历史知识。
3.自主探究式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牵联起来。例如,在教学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之后,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仁政。列举出农村已经享受到的实惠等,学生想到了免费教科书、免交公粮,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等,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三、尊重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生活在赞赏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只有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才能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开动思维;充分肯定他的回答中哪怕是细微的正确之处。然后给他做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诸如此类的评价,一是有利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在师生的积极问答中加强互信、互动。二是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被承认和被尊重,尝到回答问题的甜头。这样才能使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也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全面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总之,要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从桎梏学生思维的沉闷的传统课堂到放飞学生心灵,充满活力的新型课堂,虽“路漫漫兮”,但我们仍将“上下求索”,努力寻求突破,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于友西 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古城镇张村中学)
【内容摘要】《课程标准》和时代的发展都要求我们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将活力注入课堂。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
【关键词】生机 活力 新课程 积极主动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此可见,体现个性,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更何况时代的发展也呼唤着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推进着教育课程的改革。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求知欲,营造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将活力注入历史课堂,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有位哲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主动地进行学习。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
1.设计导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能设计出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西安事变的解决问题,我作了如下设问:假设同学们就是当时参加谈判的社会各界代表,请发挥你们的口才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注意发言中必须使用各种各样的成语,例如:“以和为贵”,“同舟共济”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3.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历史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是遥远的。它也不可能原样重演。因此要想学生去体会当时的情境,确实是有些难度的。如果让学生如同演戏一样,分角色扮演历史上的人物,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再现当时的场景,那么学生就可以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如我们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节时,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四个船队。让他们讲述航海的历程和艰险。讲述船队的所见所闻,学生的所感所思。这样,教材内容也就迅速形成意象,容易理解了。
二、灵活多样、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
历史课要真正生动起来,并让学生愿学乐学,则必须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使其养成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1.活动体验式
例如,在讲《世界三大宗教》时,由释伽牟尼的传说导入,在介绍佛教出现背景教义、影响后,设计活动:佛教教人向善,请举出俗语成语证明:(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2)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
2.情景交融式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例如教学《百家争鸣》,由成语接龙导入,用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拉大小便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怎么还在这里拉呢?”道家:“拉吧,这里的环境污染,我住山上。”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违者罚款!”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历史知识。
3.自主探究式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牵联起来。例如,在教学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之后,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仁政。列举出农村已经享受到的实惠等,学生想到了免费教科书、免交公粮,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等,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三、尊重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生活在赞赏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只有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才能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开动思维;充分肯定他的回答中哪怕是细微的正确之处。然后给他做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诸如此类的评价,一是有利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在师生的积极问答中加强互信、互动。二是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被承认和被尊重,尝到回答问题的甜头。这样才能使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也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全面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总之,要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从桎梏学生思维的沉闷的传统课堂到放飞学生心灵,充满活力的新型课堂,虽“路漫漫兮”,但我们仍将“上下求索”,努力寻求突破,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于友西 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古城镇张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