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同性
宋 一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鲜明的协同性。从静态看,协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特征;从动态看,协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动力。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实践具有协同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发展具有协同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进步具有协同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同性要求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3-0007-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具有系统性。无论从系统内,还是从系统外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具有协同性。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同性,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制和规律。
一
协同理论认为,远离平衡的系统之间,能够通过相互的协同合作,促使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的协调发展,实现系统运行的时间、空间结构方面的有序,推进系统的完善与有序,从而能够更好发挥系统的作用。从过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同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从静态看,协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1]为此,“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结合”,体现为“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国情的过程,也是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从横向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和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两个方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应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和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要重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切不可忘记自己民族的祖宗。只有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同性,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
从动态看,协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动力。“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动力。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不断提出中国具体实践的问题,分析其中问题,努力探索其中答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的基本环节,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本途径。为此,以马克思主义应用为着眼点,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致力于中国现实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并指导具体实践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先后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的取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种错误思想和认识不断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随着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敢于面对时代发展的实践中的问题,勇于解答时代提出的挑战,能够引领时代的发展,是理论创新不竭的源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指引着中国人民与时俱进,才能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同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方面。从时空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同性,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实践具有协同性。“当我们按照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的特性来利用这些事物的时候,我们的感性知觉是否正确便受到准确无误的检验。如果这些知觉是错误的,我们关于能否利用这个事物的判断必然也是错误的,要想利用也决不会成功。可是,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该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到此时为止,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3]社会实践不仅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建构原则。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只有围绕社会实践,不断推进社会实践,才能检验理论,提升理论。从这个意义上看,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在于实践性,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与本土化、民族化具体实践的结合而使之现实化。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来说明:第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构主体和体系实质;第二,实践性及其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导范式;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逻辑与中国实践过程的统一;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是基于实践方式的、通达现实的社会主义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发展具有协同性。从思想意识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是一个逐步的认识过程。在反思中国革命经验教训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4]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的具体国情、历史文化、民族特性相结合,进行国别化、民族化、具体化,才能发挥真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才能指引各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思想和民族特性相互交融,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进步具有协同性。“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5]在既定社会的发展中,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与态势,构成了特定时代的总体面貌。“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不同的发展主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时代赋予中国的使命是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推翻旧中国的反动统治;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时代赋予中国的使命是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时代赋予中国的使命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推进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方面发展。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确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此,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属性。与时代进步协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同性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同性出发,把握好关键环节,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的时间、空间、结构、功能上有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性发展。
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色。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以社会实践为根本,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毛泽东同志认为,“我们研究中国就要拿中国做中心,要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7]“拿中国做中心”,就是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在中国具体实践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同性,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机与活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作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人民群众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概括,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
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特色。从实践出发,就涉及到一个具体的问题。这就是,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等要素。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国家与民族的实践相结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需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列宁提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8]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看,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条条”不行,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也不行。只有从本民族的具体实际出发,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同志曾经就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提出,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也不同于苏联的。“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9]
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色。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调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随着中国“革命”时代的结束,“建设与改革”成为时代主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是时代提出的课题。恩格斯在《致奥·伯尼克》的信中,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做了简单而又深刻的回答。“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济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0]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的基础上,在坚持社会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改革与创新,不断调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稳定、持续,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协同性。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需要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同性,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同性,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702-703.
[4]中共中央文件选编(11)[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65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9.39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
[7]毛泽东文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07.
[8]列宁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
[9]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责任编辑 姚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