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模型化教学策略初探
张建军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首先,出现最多的是对概念的疏忽、缺失。因为有的概念词句简单,无甚可讲,且可以顾名思义,老师也没有对概念做过多解释。不少学生不重视概念的学习,对一些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模糊,相互混淆,直接影响到地理概念的掌握和使用,影响到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提高。
本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建立教学模型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理解,构建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地理概念的模型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去掉非本质的东西,用地理语言或地理符号表述出地理模型,再运用地理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什么是概念模型
模型是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细节,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模型的种类很多,一般所说的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在我们的教材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这种方法。举例:
物理模型:用实物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地质构造中的褶皱、断层模型等,
数学模型:用符号、公式、图象等数学语言表现地理现象、特征和状况的方法,如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每上升100m气温会下降0.6℃。
概念模型:用想象的抽象概念或图形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大气热力环流过程模型,大洋中洋流分布的模型等。
二、概念模型的具体应用
下面就本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案例加以说明。
1.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基本地理概念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一章第一节讲到了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在这里,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区域的模型。
假设有这样一个地方(图1),它的东部降水较多西部降水较少,人们根据降水的差异,把降水较多的东部划分为湿润区,把降水较少的西部划分为干旱区。
图1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干旱区、湿润区这样一个比较简单的区域模型。通过这样一个模型,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区域的是人们按一定指标划分的。而且还可以通过模型的分析,得出区域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区域是有界限的(如干旱区与湿润区间一定界限);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区域之间有显著差异(如干旱区内部降水比较少,而湿润区内部降水较多,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湿润区内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这里干旱区和湿润区是人为划分的,各地理要素并没有被这种划分而割断相互之间的联系,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个地区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通过模型的分析,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区域划分的意义(如可以引导人们在湿润区选择种植一些需水量大的农作物,而在干旱区则需选择耐旱性的作物)。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可以让地理概念更为形象,理解起来更容易更深刻,也很能反映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中,主要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内容。自然地理的很多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用地理模型来表达就更加简洁,学生更容易接受。
如在讲述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发生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原因形成的。因此在分析海陆风、山谷风等成因时,我们只要先抓住近地面哪里冷哪里热,然后顺着这样一个模型去分析,就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3.利用概念模型来表述分析结果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中,在讲到《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这一节时,先是分析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得出了洪涝灾害频发、经济落后是这一地区的问题,但水能、矿产资源丰富是它的优势。接着,结合当地实际,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为核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和开发田纳西河,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鉴田纳西河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那么流域开发与治理的一般模式是什么?
通过以上流域治理的一般模式的建立,就可以让学生去尝试治理和开发自己家乡的一条河流。这样也就达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从单纯传授学生知识向传授学生方法的转变。
三、概念模型应用的一些问题
1.切忌生搬硬套,抽象化
模型是高于原型,是对原型的概括和总结。但并不是所有的地理事物都可以上升到一个统一的模型里。而且模型的应用也是为了我们表达地理事物更加简洁、形象、深刻。教材中有些地理事物的表述本已十分形象简洁,学生很容易接受,如果把这些也要概括成模型,那只能是使表达复杂化、抽象化,弄巧成拙。
2.切忌脱离实际,简单化
模型是去掉了一些非本质的东西,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由于地理事物的复杂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的存在,在用模型去分析具体个案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这些。
例如:前面讲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过程中,当我们得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模式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治理与开发家乡的一条河流。但在课后的作业中,碰到了塔里木河的治理与开发。由于塔里木河是一条内流河,在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过程中,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有些同学也会不假思索的把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大规模建设工业城市、航运的开发和水电站的建设等答案写上去,很明显这些同学是没有很好分析塔里木河当地的实际地理背景,盲目的运用流域治理和开发的一般模式,从而得到了错误的答案。
3.对模型做些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由于模型是对原型做了总结和概括,能够反映原型的实质,但毕竟不是原型的全部,所以有必要做些补充和说明。
例如:在前面我们讲到用建立干旱区和湿润区这样一个模型来说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从这个模型里我们可以看到区域是人们按一定指标(降水的差异)划分的。从模型里很容易让我们认为区域的划分只是一个指标,而实际上区域的划分可以是一个指标,也可以是多个指标。而讲到区域的界线时,我们更要补充说明界线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模糊的比如气候区;另外一种是明确的,如行政区。在讲区域的优势、特色和功能时,还可以用旅游区、矿区等进行说明则更容易理解。
总之,概念模型的确立有利于我们抓住地理事物的主干,领会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让我们了解的更加系统和全面。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中学)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首先,出现最多的是对概念的疏忽、缺失。因为有的概念词句简单,无甚可讲,且可以顾名思义,老师也没有对概念做过多解释。不少学生不重视概念的学习,对一些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模糊,相互混淆,直接影响到地理概念的掌握和使用,影响到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提高。
本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建立教学模型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理解,构建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地理概念的模型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去掉非本质的东西,用地理语言或地理符号表述出地理模型,再运用地理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什么是概念模型
模型是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细节,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模型的种类很多,一般所说的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在我们的教材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这种方法。举例:
物理模型:用实物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地质构造中的褶皱、断层模型等,
数学模型:用符号、公式、图象等数学语言表现地理现象、特征和状况的方法,如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每上升100m气温会下降0.6℃。
概念模型:用想象的抽象概念或图形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大气热力环流过程模型,大洋中洋流分布的模型等。
二、概念模型的具体应用
下面就本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案例加以说明。
1.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基本地理概念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一章第一节讲到了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在这里,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区域的模型。
假设有这样一个地方(图1),它的东部降水较多西部降水较少,人们根据降水的差异,把降水较多的东部划分为湿润区,把降水较少的西部划分为干旱区。
图1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干旱区、湿润区这样一个比较简单的区域模型。通过这样一个模型,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区域的是人们按一定指标划分的。而且还可以通过模型的分析,得出区域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区域是有界限的(如干旱区与湿润区间一定界限);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区域之间有显著差异(如干旱区内部降水比较少,而湿润区内部降水较多,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湿润区内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这里干旱区和湿润区是人为划分的,各地理要素并没有被这种划分而割断相互之间的联系,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个地区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通过模型的分析,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区域划分的意义(如可以引导人们在湿润区选择种植一些需水量大的农作物,而在干旱区则需选择耐旱性的作物)。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可以让地理概念更为形象,理解起来更容易更深刻,也很能反映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中,主要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内容。自然地理的很多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用地理模型来表达就更加简洁,学生更容易接受。
如在讲述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发生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原因形成的。因此在分析海陆风、山谷风等成因时,我们只要先抓住近地面哪里冷哪里热,然后顺着这样一个模型去分析,就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3.利用概念模型来表述分析结果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中,在讲到《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这一节时,先是分析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得出了洪涝灾害频发、经济落后是这一地区的问题,但水能、矿产资源丰富是它的优势。接着,结合当地实际,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为核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和开发田纳西河,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鉴田纳西河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那么流域开发与治理的一般模式是什么?
通过以上流域治理的一般模式的建立,就可以让学生去尝试治理和开发自己家乡的一条河流。这样也就达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从单纯传授学生知识向传授学生方法的转变。
三、概念模型应用的一些问题
1.切忌生搬硬套,抽象化
模型是高于原型,是对原型的概括和总结。但并不是所有的地理事物都可以上升到一个统一的模型里。而且模型的应用也是为了我们表达地理事物更加简洁、形象、深刻。教材中有些地理事物的表述本已十分形象简洁,学生很容易接受,如果把这些也要概括成模型,那只能是使表达复杂化、抽象化,弄巧成拙。
2.切忌脱离实际,简单化
模型是去掉了一些非本质的东西,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由于地理事物的复杂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的存在,在用模型去分析具体个案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这些。
例如:前面讲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过程中,当我们得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模式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治理与开发家乡的一条河流。但在课后的作业中,碰到了塔里木河的治理与开发。由于塔里木河是一条内流河,在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过程中,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有些同学也会不假思索的把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大规模建设工业城市、航运的开发和水电站的建设等答案写上去,很明显这些同学是没有很好分析塔里木河当地的实际地理背景,盲目的运用流域治理和开发的一般模式,从而得到了错误的答案。
3.对模型做些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由于模型是对原型做了总结和概括,能够反映原型的实质,但毕竟不是原型的全部,所以有必要做些补充和说明。
例如:在前面我们讲到用建立干旱区和湿润区这样一个模型来说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从这个模型里我们可以看到区域是人们按一定指标(降水的差异)划分的。从模型里很容易让我们认为区域的划分只是一个指标,而实际上区域的划分可以是一个指标,也可以是多个指标。而讲到区域的界线时,我们更要补充说明界线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模糊的比如气候区;另外一种是明确的,如行政区。在讲区域的优势、特色和功能时,还可以用旅游区、矿区等进行说明则更容易理解。
总之,概念模型的确立有利于我们抓住地理事物的主干,领会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让我们了解的更加系统和全面。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中学)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首先,出现最多的是对概念的疏忽、缺失。因为有的概念词句简单,无甚可讲,且可以顾名思义,老师也没有对概念做过多解释。不少学生不重视概念的学习,对一些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模糊,相互混淆,直接影响到地理概念的掌握和使用,影响到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提高。
本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建立教学模型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理解,构建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地理概念的模型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去掉非本质的东西,用地理语言或地理符号表述出地理模型,再运用地理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什么是概念模型
模型是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细节,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模型的种类很多,一般所说的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在我们的教材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这种方法。举例:
物理模型:用实物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地质构造中的褶皱、断层模型等,
数学模型:用符号、公式、图象等数学语言表现地理现象、特征和状况的方法,如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每上升100m气温会下降0.6℃。
概念模型:用想象的抽象概念或图形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大气热力环流过程模型,大洋中洋流分布的模型等。
二、概念模型的具体应用
下面就本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案例加以说明。
1.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基本地理概念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一章第一节讲到了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在这里,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区域的模型。
假设有这样一个地方(图1),它的东部降水较多西部降水较少,人们根据降水的差异,把降水较多的东部划分为湿润区,把降水较少的西部划分为干旱区。
图1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干旱区、湿润区这样一个比较简单的区域模型。通过这样一个模型,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区域的是人们按一定指标划分的。而且还可以通过模型的分析,得出区域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区域是有界限的(如干旱区与湿润区间一定界限);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区域之间有显著差异(如干旱区内部降水比较少,而湿润区内部降水较多,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湿润区内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这里干旱区和湿润区是人为划分的,各地理要素并没有被这种划分而割断相互之间的联系,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个地区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通过模型的分析,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区域划分的意义(如可以引导人们在湿润区选择种植一些需水量大的农作物,而在干旱区则需选择耐旱性的作物)。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可以让地理概念更为形象,理解起来更容易更深刻,也很能反映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中,主要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内容。自然地理的很多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用地理模型来表达就更加简洁,学生更容易接受。
如在讲述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发生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原因形成的。因此在分析海陆风、山谷风等成因时,我们只要先抓住近地面哪里冷哪里热,然后顺着这样一个模型去分析,就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3.利用概念模型来表述分析结果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中,在讲到《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这一节时,先是分析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得出了洪涝灾害频发、经济落后是这一地区的问题,但水能、矿产资源丰富是它的优势。接着,结合当地实际,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为核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和开发田纳西河,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鉴田纳西河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那么流域开发与治理的一般模式是什么?
通过以上流域治理的一般模式的建立,就可以让学生去尝试治理和开发自己家乡的一条河流。这样也就达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从单纯传授学生知识向传授学生方法的转变。
三、概念模型应用的一些问题
1.切忌生搬硬套,抽象化
模型是高于原型,是对原型的概括和总结。但并不是所有的地理事物都可以上升到一个统一的模型里。而且模型的应用也是为了我们表达地理事物更加简洁、形象、深刻。教材中有些地理事物的表述本已十分形象简洁,学生很容易接受,如果把这些也要概括成模型,那只能是使表达复杂化、抽象化,弄巧成拙。
2.切忌脱离实际,简单化
模型是去掉了一些非本质的东西,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由于地理事物的复杂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的存在,在用模型去分析具体个案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这些。
例如:前面讲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过程中,当我们得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模式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治理与开发家乡的一条河流。但在课后的作业中,碰到了塔里木河的治理与开发。由于塔里木河是一条内流河,在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过程中,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有些同学也会不假思索的把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大规模建设工业城市、航运的开发和水电站的建设等答案写上去,很明显这些同学是没有很好分析塔里木河当地的实际地理背景,盲目的运用流域治理和开发的一般模式,从而得到了错误的答案。
3.对模型做些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由于模型是对原型做了总结和概括,能够反映原型的实质,但毕竟不是原型的全部,所以有必要做些补充和说明。
例如:在前面我们讲到用建立干旱区和湿润区这样一个模型来说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从这个模型里我们可以看到区域是人们按一定指标(降水的差异)划分的。从模型里很容易让我们认为区域的划分只是一个指标,而实际上区域的划分可以是一个指标,也可以是多个指标。而讲到区域的界线时,我们更要补充说明界线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模糊的比如气候区;另外一种是明确的,如行政区。在讲区域的优势、特色和功能时,还可以用旅游区、矿区等进行说明则更容易理解。
总之,概念模型的确立有利于我们抓住地理事物的主干,领会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让我们了解的更加系统和全面。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中学)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首先,出现最多的是对概念的疏忽、缺失。因为有的概念词句简单,无甚可讲,且可以顾名思义,老师也没有对概念做过多解释。不少学生不重视概念的学习,对一些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模糊,相互混淆,直接影响到地理概念的掌握和使用,影响到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提高。
本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建立教学模型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理解,构建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地理概念的模型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去掉非本质的东西,用地理语言或地理符号表述出地理模型,再运用地理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什么是概念模型
模型是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细节,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模型的种类很多,一般所说的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在我们的教材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这种方法。举例:
物理模型:用实物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地质构造中的褶皱、断层模型等,
数学模型:用符号、公式、图象等数学语言表现地理现象、特征和状况的方法,如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每上升100m气温会下降0.6℃。
概念模型:用想象的抽象概念或图形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大气热力环流过程模型,大洋中洋流分布的模型等。
二、概念模型的具体应用
下面就本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案例加以说明。
1.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基本地理概念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一章第一节讲到了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在这里,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区域的模型。
假设有这样一个地方(图1),它的东部降水较多西部降水较少,人们根据降水的差异,把降水较多的东部划分为湿润区,把降水较少的西部划分为干旱区。
图1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干旱区、湿润区这样一个比较简单的区域模型。通过这样一个模型,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区域的是人们按一定指标划分的。而且还可以通过模型的分析,得出区域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区域是有界限的(如干旱区与湿润区间一定界限);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区域之间有显著差异(如干旱区内部降水比较少,而湿润区内部降水较多,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湿润区内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这里干旱区和湿润区是人为划分的,各地理要素并没有被这种划分而割断相互之间的联系,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个地区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通过模型的分析,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区域划分的意义(如可以引导人们在湿润区选择种植一些需水量大的农作物,而在干旱区则需选择耐旱性的作物)。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可以让地理概念更为形象,理解起来更容易更深刻,也很能反映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中,主要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内容。自然地理的很多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用地理模型来表达就更加简洁,学生更容易接受。
如在讲述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发生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原因形成的。因此在分析海陆风、山谷风等成因时,我们只要先抓住近地面哪里冷哪里热,然后顺着这样一个模型去分析,就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3.利用概念模型来表述分析结果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中,在讲到《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这一节时,先是分析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得出了洪涝灾害频发、经济落后是这一地区的问题,但水能、矿产资源丰富是它的优势。接着,结合当地实际,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为核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和开发田纳西河,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鉴田纳西河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那么流域开发与治理的一般模式是什么?
通过以上流域治理的一般模式的建立,就可以让学生去尝试治理和开发自己家乡的一条河流。这样也就达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从单纯传授学生知识向传授学生方法的转变。
三、概念模型应用的一些问题
1.切忌生搬硬套,抽象化
模型是高于原型,是对原型的概括和总结。但并不是所有的地理事物都可以上升到一个统一的模型里。而且模型的应用也是为了我们表达地理事物更加简洁、形象、深刻。教材中有些地理事物的表述本已十分形象简洁,学生很容易接受,如果把这些也要概括成模型,那只能是使表达复杂化、抽象化,弄巧成拙。
2.切忌脱离实际,简单化
模型是去掉了一些非本质的东西,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由于地理事物的复杂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的存在,在用模型去分析具体个案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这些。
例如:前面讲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过程中,当我们得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模式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治理与开发家乡的一条河流。但在课后的作业中,碰到了塔里木河的治理与开发。由于塔里木河是一条内流河,在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过程中,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有些同学也会不假思索的把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大规模建设工业城市、航运的开发和水电站的建设等答案写上去,很明显这些同学是没有很好分析塔里木河当地的实际地理背景,盲目的运用流域治理和开发的一般模式,从而得到了错误的答案。
3.对模型做些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由于模型是对原型做了总结和概括,能够反映原型的实质,但毕竟不是原型的全部,所以有必要做些补充和说明。
例如:在前面我们讲到用建立干旱区和湿润区这样一个模型来说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从这个模型里我们可以看到区域是人们按一定指标(降水的差异)划分的。从模型里很容易让我们认为区域的划分只是一个指标,而实际上区域的划分可以是一个指标,也可以是多个指标。而讲到区域的界线时,我们更要补充说明界线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模糊的比如气候区;另外一种是明确的,如行政区。在讲区域的优势、特色和功能时,还可以用旅游区、矿区等进行说明则更容易理解。
总之,概念模型的确立有利于我们抓住地理事物的主干,领会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让我们了解的更加系统和全面。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中学)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首先,出现最多的是对概念的疏忽、缺失。因为有的概念词句简单,无甚可讲,且可以顾名思义,老师也没有对概念做过多解释。不少学生不重视概念的学习,对一些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模糊,相互混淆,直接影响到地理概念的掌握和使用,影响到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提高。
本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建立教学模型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理解,构建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地理概念的模型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去掉非本质的东西,用地理语言或地理符号表述出地理模型,再运用地理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什么是概念模型
模型是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细节,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模型的种类很多,一般所说的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在我们的教材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这种方法。举例:
物理模型:用实物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地质构造中的褶皱、断层模型等,
数学模型:用符号、公式、图象等数学语言表现地理现象、特征和状况的方法,如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每上升100m气温会下降0.6℃。
概念模型:用想象的抽象概念或图形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大气热力环流过程模型,大洋中洋流分布的模型等。
二、概念模型的具体应用
下面就本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案例加以说明。
1.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基本地理概念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一章第一节讲到了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在这里,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区域的模型。
假设有这样一个地方(图1),它的东部降水较多西部降水较少,人们根据降水的差异,把降水较多的东部划分为湿润区,把降水较少的西部划分为干旱区。
图1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干旱区、湿润区这样一个比较简单的区域模型。通过这样一个模型,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区域的是人们按一定指标划分的。而且还可以通过模型的分析,得出区域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区域是有界限的(如干旱区与湿润区间一定界限);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区域之间有显著差异(如干旱区内部降水比较少,而湿润区内部降水较多,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湿润区内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这里干旱区和湿润区是人为划分的,各地理要素并没有被这种划分而割断相互之间的联系,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个地区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通过模型的分析,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区域划分的意义(如可以引导人们在湿润区选择种植一些需水量大的农作物,而在干旱区则需选择耐旱性的作物)。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可以让地理概念更为形象,理解起来更容易更深刻,也很能反映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中,主要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内容。自然地理的很多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用地理模型来表达就更加简洁,学生更容易接受。
如在讲述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发生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原因形成的。因此在分析海陆风、山谷风等成因时,我们只要先抓住近地面哪里冷哪里热,然后顺着这样一个模型去分析,就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3.利用概念模型来表述分析结果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中,在讲到《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这一节时,先是分析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得出了洪涝灾害频发、经济落后是这一地区的问题,但水能、矿产资源丰富是它的优势。接着,结合当地实际,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为核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和开发田纳西河,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鉴田纳西河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那么流域开发与治理的一般模式是什么?
通过以上流域治理的一般模式的建立,就可以让学生去尝试治理和开发自己家乡的一条河流。这样也就达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从单纯传授学生知识向传授学生方法的转变。
三、概念模型应用的一些问题
1.切忌生搬硬套,抽象化
模型是高于原型,是对原型的概括和总结。但并不是所有的地理事物都可以上升到一个统一的模型里。而且模型的应用也是为了我们表达地理事物更加简洁、形象、深刻。教材中有些地理事物的表述本已十分形象简洁,学生很容易接受,如果把这些也要概括成模型,那只能是使表达复杂化、抽象化,弄巧成拙。
2.切忌脱离实际,简单化
模型是去掉了一些非本质的东西,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由于地理事物的复杂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的存在,在用模型去分析具体个案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这些。
例如:前面讲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过程中,当我们得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模式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治理与开发家乡的一条河流。但在课后的作业中,碰到了塔里木河的治理与开发。由于塔里木河是一条内流河,在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过程中,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有些同学也会不假思索的把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大规模建设工业城市、航运的开发和水电站的建设等答案写上去,很明显这些同学是没有很好分析塔里木河当地的实际地理背景,盲目的运用流域治理和开发的一般模式,从而得到了错误的答案。
3.对模型做些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由于模型是对原型做了总结和概括,能够反映原型的实质,但毕竟不是原型的全部,所以有必要做些补充和说明。
例如:在前面我们讲到用建立干旱区和湿润区这样一个模型来说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从这个模型里我们可以看到区域是人们按一定指标(降水的差异)划分的。从模型里很容易让我们认为区域的划分只是一个指标,而实际上区域的划分可以是一个指标,也可以是多个指标。而讲到区域的界线时,我们更要补充说明界线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模糊的比如气候区;另外一种是明确的,如行政区。在讲区域的优势、特色和功能时,还可以用旅游区、矿区等进行说明则更容易理解。
总之,概念模型的确立有利于我们抓住地理事物的主干,领会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让我们了解的更加系统和全面。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中学)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首先,出现最多的是对概念的疏忽、缺失。因为有的概念词句简单,无甚可讲,且可以顾名思义,老师也没有对概念做过多解释。不少学生不重视概念的学习,对一些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模糊,相互混淆,直接影响到地理概念的掌握和使用,影响到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提高。
本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建立教学模型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理解,构建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地理概念的模型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去掉非本质的东西,用地理语言或地理符号表述出地理模型,再运用地理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什么是概念模型
模型是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细节,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模型的种类很多,一般所说的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在我们的教材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这种方法。举例:
物理模型:用实物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地质构造中的褶皱、断层模型等,
数学模型:用符号、公式、图象等数学语言表现地理现象、特征和状况的方法,如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每上升100m气温会下降0.6℃。
概念模型:用想象的抽象概念或图形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大气热力环流过程模型,大洋中洋流分布的模型等。
二、概念模型的具体应用
下面就本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案例加以说明。
1.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基本地理概念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一章第一节讲到了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在这里,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区域的模型。
假设有这样一个地方(图1),它的东部降水较多西部降水较少,人们根据降水的差异,把降水较多的东部划分为湿润区,把降水较少的西部划分为干旱区。
图1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干旱区、湿润区这样一个比较简单的区域模型。通过这样一个模型,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区域的是人们按一定指标划分的。而且还可以通过模型的分析,得出区域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区域是有界限的(如干旱区与湿润区间一定界限);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区域之间有显著差异(如干旱区内部降水比较少,而湿润区内部降水较多,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湿润区内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这里干旱区和湿润区是人为划分的,各地理要素并没有被这种划分而割断相互之间的联系,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个地区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通过模型的分析,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区域划分的意义(如可以引导人们在湿润区选择种植一些需水量大的农作物,而在干旱区则需选择耐旱性的作物)。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可以让地理概念更为形象,理解起来更容易更深刻,也很能反映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中,主要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内容。自然地理的很多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用地理模型来表达就更加简洁,学生更容易接受。
如在讲述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发生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原因形成的。因此在分析海陆风、山谷风等成因时,我们只要先抓住近地面哪里冷哪里热,然后顺着这样一个模型去分析,就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3.利用概念模型来表述分析结果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中,在讲到《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这一节时,先是分析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得出了洪涝灾害频发、经济落后是这一地区的问题,但水能、矿产资源丰富是它的优势。接着,结合当地实际,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为核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和开发田纳西河,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鉴田纳西河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那么流域开发与治理的一般模式是什么?
通过以上流域治理的一般模式的建立,就可以让学生去尝试治理和开发自己家乡的一条河流。这样也就达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从单纯传授学生知识向传授学生方法的转变。
三、概念模型应用的一些问题
1.切忌生搬硬套,抽象化
模型是高于原型,是对原型的概括和总结。但并不是所有的地理事物都可以上升到一个统一的模型里。而且模型的应用也是为了我们表达地理事物更加简洁、形象、深刻。教材中有些地理事物的表述本已十分形象简洁,学生很容易接受,如果把这些也要概括成模型,那只能是使表达复杂化、抽象化,弄巧成拙。
2.切忌脱离实际,简单化
模型是去掉了一些非本质的东西,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由于地理事物的复杂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的存在,在用模型去分析具体个案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这些。
例如:前面讲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过程中,当我们得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模式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治理与开发家乡的一条河流。但在课后的作业中,碰到了塔里木河的治理与开发。由于塔里木河是一条内流河,在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过程中,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有些同学也会不假思索的把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大规模建设工业城市、航运的开发和水电站的建设等答案写上去,很明显这些同学是没有很好分析塔里木河当地的实际地理背景,盲目的运用流域治理和开发的一般模式,从而得到了错误的答案。
3.对模型做些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由于模型是对原型做了总结和概括,能够反映原型的实质,但毕竟不是原型的全部,所以有必要做些补充和说明。
例如:在前面我们讲到用建立干旱区和湿润区这样一个模型来说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从这个模型里我们可以看到区域是人们按一定指标(降水的差异)划分的。从模型里很容易让我们认为区域的划分只是一个指标,而实际上区域的划分可以是一个指标,也可以是多个指标。而讲到区域的界线时,我们更要补充说明界线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模糊的比如气候区;另外一种是明确的,如行政区。在讲区域的优势、特色和功能时,还可以用旅游区、矿区等进行说明则更容易理解。
总之,概念模型的确立有利于我们抓住地理事物的主干,领会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让我们了解的更加系统和全面。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