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追逐还是本位回归
刘 志 曾逸芸
“我所用的新闻就是在冰箱里放了一宿的隔夜饭,我要做的就是加点葱花加点蛋,把隔夜新闻做成蛋炒饭。常规的新闻就像新蒸的米饭,可以天天吃,我们的蛋炒饭,观众可以偶尔来一顿,不求饱肚,只图解馋。蛋炒饭的过程就是新闻娱乐化的过程。”①这段话引自央视《本周》节目制作人王阳的书《电视人侃策划——另类思维做节目》中的一段。其实,新闻的娱乐化并非《本周》节目的首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新闻娱乐化现象在我国大众媒介中已日渐兴盛。新闻娱乐化也不是若干个像《本周》等周播节目这样的“偶尔的蛋炒饭”。纵观大陆的电视新闻节目,从2004年开始,电视新闻节目进一步掀起了娱乐化的浪潮,比如湖南卫视的《晚间》、中央电视台的《今晚》、东方卫视的《东方夜谭》、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等。不可否认新闻节目的娱乐化促进了电视新闻的发展,满足了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新闻娱乐化容易使内容流于肤浅和表面,不能在整体上做到客观、实用,使得新闻舆论监督功能进一步弱化,削弱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降低了观众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影响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娱乐化并非天生就是不健康的东西,有些新闻在娱乐化过程中,因为把握得当,既赚了眼球又赚取了口碑。认识到这一点,关键是应该理性区分新闻娱乐化现象中的选材内容娱乐化和表达形式娱乐化两股支流。
新闻内容的获得,有的来自发现,有的来自策划。发现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在看似平常的细节和司空见惯的事情里看出新闻的价值来。新闻价值的发现,需要制作者的新闻敏感。然而,有的电视节目制作者,在新闻内容的挖掘上缺乏敏感,单纯为了娱乐而娱乐,由此犯了低级趣味的毛病。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有一只大难不死的猪,某博物馆的馆长表示要为它“养老送终”,要申报吉尼斯记录,并为其取名“朱坚强”。在媒体的大量报道下,这只猪声名大噪、身价倍增。如果说“朱坚强”的报道能够启示人们热爱生命,勇敢对待困难和挫折,那也应该算是好事一件。然而,如果只是为了哗众取宠,那么无形中也就削弱了面对地震灾害这一悲剧本身应有的严肃心情。同样,近两年对于民生新闻选材的争议也让人深思,在选题上,越来越多的奇闻趣事、明星花边新闻、暴力犯罪事件等成为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闻策划不同于策划新闻。前者是对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有效地、充分地利用,后者则全部在主观的预想和操作之中,新闻事件是人为策划的产物。新闻的娱乐化因素本应是新闻本身固有的或者已经发生的,可是有的娱乐新闻却是媒体为了迎合大众的好奇心策划出来的。李亚鹏面对媒体关于私生活的追问,厉声驳斥的“是你们关心我们的生活,还是观众真的关心呢?”戳中了媒体策划新闻的软肋。今年“两会”的报道,有的媒体不是从中发现社会焦点问题,而是热衷于围堵一些文化、体育明星等参会代表,甚至追问明星“新衣服多少钱?”媒体策划娱乐八卦的功底可见一斑。新闻记者以猎奇、窥私、炒作心理使当事人的隐私曝光,脆弱的情感被当成获取收视率的工具,这也触及了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线。
新闻表现形式的娱乐化首先表现在讲故事。讲故事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人物和事件的细节化、情节性。把新闻事实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大大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视性和贴近性,为新闻报道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可是如果刻意让新闻往故事化方向上靠,刻意追求硬新闻的软化,那么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因为讲故事最经常的做法就是将一些事物人格化,通过发挥想象力对报道对象做超常规的渲染,容易让人们只关注事件的情节和趣味性,忽略其间隐藏的深层次寓意。
娱乐化倾向的新闻报道更加注重电视手段、图像、文字说明、动画的运用,强调镜头的冲击力和现场同期声、效果声的表现力,比如将新闻加入悬念、“包袱”,并将曲艺等艺术引入其中等。真实和客观是新闻的生命。一些特效应用的出发点只能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中一些不易理解的内容,假如过分地依赖这种后期的效果处理来表达内容和中心思想,那么无形中就助长了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探寻真相的惰性,因为有其他的手段可以借助表达。原先该拍摄到的画面,现在可以用说来代替;有些需要取证的东西,可以依据人之常情来合理想像。此时,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将得不到保障。此外,娱乐化效果的添加,例如在新闻画面中添加音乐会改变新闻传播的情景。曾有国内某电视新闻节目在报道禽流感的新闻时,配上了音乐《我不想说我是鸡》,此时,娱乐大众的效果是达到了,而且利用歌词将鸡拟人化,似乎更直白地表达了鸡的艰难处境,但是搞笑的配乐和台词同时也冲淡了新闻本身严肃的主题,换来的是观众的一笑而已。
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还表现在新闻播报方式的转变。从播新闻到如今的说新闻、聊新闻、评新闻,主持人在播报方式上采用了人性化传播策略,播报方式更加口语化、平民化,甚至在播新闻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给观众创造了亲切感和愉悦感,缩短了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这样的新闻播报方式效果直接取决于主持人的个人素质。主持人播报、评论新闻时流露的情感应以社会文化为规范。赵普因为播报汶川地震灾情时一洒男儿泪而使得观众的支持率节节攀升,黄健翔却因为解说比赛时不当的激情呐喊而黯然离开央视。归根结底,媒体人的责任首先在于新闻事件的真实传播。“当一个事件存在情感信息时,应该分析你体验到的信息与事件本身的情感信息方向是否相符,是否有偏颇”。②赵普表达出了公众的感情和利益,而黄健翔在主持人的舞台上表达的是自己对球队的好恶评价,这与观众接受这个节目时的集体情感相背离,与观众收看该节目的内容无关,自然不能获得观众的支持。
可以看出,电视新闻娱乐化裹挟着民意、技术、生存等趋势而来,完全放弃娱乐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放弃了,那反而是电视新闻发展上的倒退。笔者将新闻娱乐化倾向区分为表现形式的娱乐化和内容的娱乐化,是为了对新闻娱乐化倾向有个更为清晰的梳理。很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娱乐化要有“度”,然而“度”毕竟是个需要主观判断的东西,它有没有一个标准?新闻从业者如何在娱乐化与健康之间寻得一种平衡?
答案可以从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中得出。目前传播学界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信息的功能,即守望和监视环境;二是协调和管理的功能,即推动政策制定和执行,反映社会舆论,促进社会机制的运转;三是教育功能,即教育社会成员,传播文化知识、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四是娱乐功能,即摆脱工作和现实的烦扰等等。其中信息功能是媒介的本位功能,其他三项是它的延伸功能和附属功能。本位功能的变异或转化或削弱,必然导致媒介功能的变异。具有娱乐化倾向的新闻节目,往往过分关注的是第四项功能,因此把握新闻娱乐化倾向的“度”其实就是两点,一是在新闻节目的功能判断和表现上,看它是将报道重点放在体现新闻的何种社会功能上;二是在坚持娱乐化的道路上,如何兼顾其他新闻传播社会功能的发挥,从而让节目取得社会效果的最大值。
首先,媒体从业人员要培养自身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正确的新闻观念,是进行新闻选择的基础。从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来分析,他们是沟通信息的桥梁,是社会民众信息判断的引导者,他们的价值判断决定了受众对新闻的接触内容和解读状况,由此也会对新闻传播的效果产生影响。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新闻学。在具体的新闻采写制作过程中,如何把握得当,与是否能坚持这些核心理念密切相关。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好新闻的制作就有了保证,新闻的各种传播功能也就得到了更大限度的发挥。
其次,对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处理要在准确定位节目的基础上,找出独特的卖点。新闻节目的娱乐化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一项有效措施,但是所有的新闻节目都走娱乐化的道路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因此新闻节目的娱乐化要寻求独特的卖点,这里所谓的独特的卖点就是努力摸索高尚、有益的娱乐化方式,而不是低俗的、哗众取宠式的。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曾被《南方周末》评为“年度致敬电视栏目”,南方周末的致敬理由是“作为一档以摘要播报报刊资讯为主要内容的节目,《有报天天读》体现了强烈的个性,对政治和社会的敏感,同情心与批判精神的结合,加上在电视媒体上难得一见的真性情的流露。《有报天天读》不仅提供了别样的解释方式,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富有幽默、机智,具有洞察力,充满激情。”③其概括可谓一语中的。如果一条新闻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能提供包括教育民众、批判现实、舆论监督等功能,那么,这样的娱乐是高尚、有益的。
第三,加强对节目的监管。“社会责任理论”认为,新闻自由是一种主张有限制的自由。新闻从业者具有采写新闻的自由,但是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唯有对社会承担义务、负有“责任”的自由才是有实效的“积极的自由”。特别是在电视媒体的商业化运作体制下,完全依靠新闻从业者的主观自律是靠不住的,对电视节目的适当干预与监管是对自律不足的一种有效补充。正如歌德所言,“对待群众,如果你是激起他们想要的情感,而不是激起他们应有的情感,那就是个错误的让步。”激起应有的情感,也便是避免纯粹的娱乐,兼具节目的引导等功能的发挥。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 栏目责编:陈道生
参考文献:
①王 阳:《电视人侃策划——另类思维做节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②刘 辉,卜希霆:《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主题的情感管理》,《现代传播》,2008(6)。
③《致敬!2003年中国传媒》,《南方周末》,2003-12-31。
“我所用的新闻就是在冰箱里放了一宿的隔夜饭,我要做的就是加点葱花加点蛋,把隔夜新闻做成蛋炒饭。常规的新闻就像新蒸的米饭,可以天天吃,我们的蛋炒饭,观众可以偶尔来一顿,不求饱肚,只图解馋。蛋炒饭的过程就是新闻娱乐化的过程。”①这段话引自央视《本周》节目制作人王阳的书《电视人侃策划——另类思维做节目》中的一段。其实,新闻的娱乐化并非《本周》节目的首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新闻娱乐化现象在我国大众媒介中已日渐兴盛。新闻娱乐化也不是若干个像《本周》等周播节目这样的“偶尔的蛋炒饭”。纵观大陆的电视新闻节目,从2004年开始,电视新闻节目进一步掀起了娱乐化的浪潮,比如湖南卫视的《晚间》、中央电视台的《今晚》、东方卫视的《东方夜谭》、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等。不可否认新闻节目的娱乐化促进了电视新闻的发展,满足了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新闻娱乐化容易使内容流于肤浅和表面,不能在整体上做到客观、实用,使得新闻舆论监督功能进一步弱化,削弱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降低了观众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影响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娱乐化并非天生就是不健康的东西,有些新闻在娱乐化过程中,因为把握得当,既赚了眼球又赚取了口碑。认识到这一点,关键是应该理性区分新闻娱乐化现象中的选材内容娱乐化和表达形式娱乐化两股支流。
新闻内容的获得,有的来自发现,有的来自策划。发现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在看似平常的细节和司空见惯的事情里看出新闻的价值来。新闻价值的发现,需要制作者的新闻敏感。然而,有的电视节目制作者,在新闻内容的挖掘上缺乏敏感,单纯为了娱乐而娱乐,由此犯了低级趣味的毛病。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有一只大难不死的猪,某博物馆的馆长表示要为它“养老送终”,要申报吉尼斯记录,并为其取名“朱坚强”。在媒体的大量报道下,这只猪声名大噪、身价倍增。如果说“朱坚强”的报道能够启示人们热爱生命,勇敢对待困难和挫折,那也应该算是好事一件。然而,如果只是为了哗众取宠,那么无形中也就削弱了面对地震灾害这一悲剧本身应有的严肃心情。同样,近两年对于民生新闻选材的争议也让人深思,在选题上,越来越多的奇闻趣事、明星花边新闻、暴力犯罪事件等成为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闻策划不同于策划新闻。前者是对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有效地、充分地利用,后者则全部在主观的预想和操作之中,新闻事件是人为策划的产物。新闻的娱乐化因素本应是新闻本身固有的或者已经发生的,可是有的娱乐新闻却是媒体为了迎合大众的好奇心策划出来的。李亚鹏面对媒体关于私生活的追问,厉声驳斥的“是你们关心我们的生活,还是观众真的关心呢?”戳中了媒体策划新闻的软肋。今年“两会”的报道,有的媒体不是从中发现社会焦点问题,而是热衷于围堵一些文化、体育明星等参会代表,甚至追问明星“新衣服多少钱?”媒体策划娱乐八卦的功底可见一斑。新闻记者以猎奇、窥私、炒作心理使当事人的隐私曝光,脆弱的情感被当成获取收视率的工具,这也触及了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线。
新闻表现形式的娱乐化首先表现在讲故事。讲故事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人物和事件的细节化、情节性。把新闻事实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大大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视性和贴近性,为新闻报道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可是如果刻意让新闻往故事化方向上靠,刻意追求硬新闻的软化,那么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因为讲故事最经常的做法就是将一些事物人格化,通过发挥想象力对报道对象做超常规的渲染,容易让人们只关注事件的情节和趣味性,忽略其间隐藏的深层次寓意。
娱乐化倾向的新闻报道更加注重电视手段、图像、文字说明、动画的运用,强调镜头的冲击力和现场同期声、效果声的表现力,比如将新闻加入悬念、“包袱”,并将曲艺等艺术引入其中等。真实和客观是新闻的生命。一些特效应用的出发点只能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中一些不易理解的内容,假如过分地依赖这种后期的效果处理来表达内容和中心思想,那么无形中就助长了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探寻真相的惰性,因为有其他的手段可以借助表达。原先该拍摄到的画面,现在可以用说来代替;有些需要取证的东西,可以依据人之常情来合理想像。此时,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将得不到保障。此外,娱乐化效果的添加,例如在新闻画面中添加音乐会改变新闻传播的情景。曾有国内某电视新闻节目在报道禽流感的新闻时,配上了音乐《我不想说我是鸡》,此时,娱乐大众的效果是达到了,而且利用歌词将鸡拟人化,似乎更直白地表达了鸡的艰难处境,但是搞笑的配乐和台词同时也冲淡了新闻本身严肃的主题,换来的是观众的一笑而已。
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还表现在新闻播报方式的转变。从播新闻到如今的说新闻、聊新闻、评新闻,主持人在播报方式上采用了人性化传播策略,播报方式更加口语化、平民化,甚至在播新闻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给观众创造了亲切感和愉悦感,缩短了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这样的新闻播报方式效果直接取决于主持人的个人素质。主持人播报、评论新闻时流露的情感应以社会文化为规范。赵普因为播报汶川地震灾情时一洒男儿泪而使得观众的支持率节节攀升,黄健翔却因为解说比赛时不当的激情呐喊而黯然离开央视。归根结底,媒体人的责任首先在于新闻事件的真实传播。“当一个事件存在情感信息时,应该分析你体验到的信息与事件本身的情感信息方向是否相符,是否有偏颇”。②赵普表达出了公众的感情和利益,而黄健翔在主持人的舞台上表达的是自己对球队的好恶评价,这与观众接受这个节目时的集体情感相背离,与观众收看该节目的内容无关,自然不能获得观众的支持。
可以看出,电视新闻娱乐化裹挟着民意、技术、生存等趋势而来,完全放弃娱乐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放弃了,那反而是电视新闻发展上的倒退。笔者将新闻娱乐化倾向区分为表现形式的娱乐化和内容的娱乐化,是为了对新闻娱乐化倾向有个更为清晰的梳理。很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娱乐化要有“度”,然而“度”毕竟是个需要主观判断的东西,它有没有一个标准?新闻从业者如何在娱乐化与健康之间寻得一种平衡?
答案可以从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中得出。目前传播学界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信息的功能,即守望和监视环境;二是协调和管理的功能,即推动政策制定和执行,反映社会舆论,促进社会机制的运转;三是教育功能,即教育社会成员,传播文化知识、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四是娱乐功能,即摆脱工作和现实的烦扰等等。其中信息功能是媒介的本位功能,其他三项是它的延伸功能和附属功能。本位功能的变异或转化或削弱,必然导致媒介功能的变异。具有娱乐化倾向的新闻节目,往往过分关注的是第四项功能,因此把握新闻娱乐化倾向的“度”其实就是两点,一是在新闻节目的功能判断和表现上,看它是将报道重点放在体现新闻的何种社会功能上;二是在坚持娱乐化的道路上,如何兼顾其他新闻传播社会功能的发挥,从而让节目取得社会效果的最大值。
首先,媒体从业人员要培养自身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正确的新闻观念,是进行新闻选择的基础。从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来分析,他们是沟通信息的桥梁,是社会民众信息判断的引导者,他们的价值判断决定了受众对新闻的接触内容和解读状况,由此也会对新闻传播的效果产生影响。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新闻学。在具体的新闻采写制作过程中,如何把握得当,与是否能坚持这些核心理念密切相关。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好新闻的制作就有了保证,新闻的各种传播功能也就得到了更大限度的发挥。
其次,对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处理要在准确定位节目的基础上,找出独特的卖点。新闻节目的娱乐化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一项有效措施,但是所有的新闻节目都走娱乐化的道路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因此新闻节目的娱乐化要寻求独特的卖点,这里所谓的独特的卖点就是努力摸索高尚、有益的娱乐化方式,而不是低俗的、哗众取宠式的。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曾被《南方周末》评为“年度致敬电视栏目”,南方周末的致敬理由是“作为一档以摘要播报报刊资讯为主要内容的节目,《有报天天读》体现了强烈的个性,对政治和社会的敏感,同情心与批判精神的结合,加上在电视媒体上难得一见的真性情的流露。《有报天天读》不仅提供了别样的解释方式,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富有幽默、机智,具有洞察力,充满激情。”③其概括可谓一语中的。如果一条新闻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能提供包括教育民众、批判现实、舆论监督等功能,那么,这样的娱乐是高尚、有益的。
第三,加强对节目的监管。“社会责任理论”认为,新闻自由是一种主张有限制的自由。新闻从业者具有采写新闻的自由,但是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唯有对社会承担义务、负有“责任”的自由才是有实效的“积极的自由”。特别是在电视媒体的商业化运作体制下,完全依靠新闻从业者的主观自律是靠不住的,对电视节目的适当干预与监管是对自律不足的一种有效补充。正如歌德所言,“对待群众,如果你是激起他们想要的情感,而不是激起他们应有的情感,那就是个错误的让步。”激起应有的情感,也便是避免纯粹的娱乐,兼具节目的引导等功能的发挥。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 栏目责编:陈道生
参考文献:
①王 阳:《电视人侃策划——另类思维做节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②刘 辉,卜希霆:《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主题的情感管理》,《现代传播》,2008(6)。
③《致敬!2003年中国传媒》,《南方周末》,200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