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进后的抢救护理措施对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
黄林林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急症中改进后的抢救护理措施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接诊的老年高血压急症病患48例为对象,采用奇偶数字分组分划分成试验和对照组(n=24)。当中,试验组采用改进后的抢救护理措施,对照着采取常规抢救护理措施。分析对比两组的急救护理效果。结果 试验组急救护理效果的总有效率为95.83%,比对照组的79.19%高,P<0.05。结论 于老年高血压急症中积极采用改进后的抢救护理措施,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急救护理效果,建议推广。
【关键词】改进后的抢救护理;老年;应用价值;高血压急症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1..02
在心血管疾病当中,高血压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且其患病群体也以老年人为主,可引起血压骤然升高的情况,并伴有肾脏、脑和心等重要器官功能的损害,危害性非常大。相关资料中提及,老年高血压急症则具有病情进展迅速以及发病急等特点,为急危重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能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双重损害[1]。本文旨在分析改进后的抢救护理措施运用于老年高血压急症中的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接诊的老年高血压急症病患48例,根据奇偶数字分组原理划分成两组,各24例。试验组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为60~85岁,平均(69.52±4.29)岁;病程为5~23年,平均(11.25±1.79)年。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为60~84岁,平均(69.18±4.07)岁;病程为5-24年,平均(11.79±1.82)年。患者病历信息完整,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病程与性别等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实行改进后的抢救护理:(1)将患者置于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当中,使其能够卧床休息,待血压稳定后,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其血压骤然升高的原因,并对其病情作出准确的评估。(2)安全送患者入监护室当中,同时与氧气面罩高流量吸氧治疗。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电图以及血氧饱和度,控制血氧饱和度在95%左右的范围之内。连续测量患者的心率以及血压,需以5min为周期,对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水平进行1次测量。(3)询问患者治疗前的用药情况,做好记录工作,同时将之上报给相关医师。于最短的时间之内,指导患者完善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和心电图等检查。予以患者降压护理,首先,需要明确降压目标,通常情况下,需量血压降低至150/90 mmHg以下的范围之内,若患者存在合并症,需设置降压目标在140/90 mmHg以下的范围之内。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对患者应用降压药物,若患者存在急性心力衰竭症状,需予以静滴硝酸甘油亦或者是口服卡托普利治疗。(4)严密监测患者各体征变化,注意观察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若患者存在呼吸困难的症状,要立即予以气管插管处理。对于颅内压明显增高的病患,需予以静注甘露醇治疗。对于惊厥者,需予以苯巴比妥钠治疗。
对照组实行常规抢救护理:体征监测,确保呼吸道通畅,开通静脉通路,嘱多卧床休息等。
1.3 评价指标[2]
按照下述标准对2组的急救效果作出判定:(1)显效,收缩压的降低幅度为40 mmHg以上,舒张压的降低幅度为20 mmHg以上。(2)有效,收缩压的降低幅度为15 mmHg以上,舒张压的降低幅度为7.5 mmHg以上。(3)无效,血压未改善。对总有效的计算以1-(无效/例数)*100.0为准。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SPSS 20.0软件分析,t检验计量资料(x±s),且x2检验计数资料[n(%)],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试验组急救护理效果的总有效率为95.83%,比对照组的79.19%高,P<0.05。如表1。
3 讨 论
临床上,老年高血压急症具有病情凶险等特点,能够对患者的器官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并有可能会危及患者的性命。现阶段,积极降压为临床医师对老年高血压急症病患进行急救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盲目降压能够引起急性降压的情况,使得动脉血压迅速降低,从而对血栓的形成造成了刺激。而改进后的抢救护理措施则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同时根据靶器官损伤的程度,制定出一种最适的降压方案,以对患者的降压速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此研究中,试验组的抢救护理效果比对照组好,P<0.05。
综上,通过改进后的抢救护理,能够有效提升老年高血压急症病患的急救护理效果,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 彭玲俐.用改进后的抢救护理措施对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7):70-71.
[2] 杜 敏.改進后抢救护理措施对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226-227.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