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香四溢飘满村
当漫山的果树还沉浸在花海绽放的愉悦中时,食用菌种植基地里的茶树菇已经乘着生长的“快车”,带着菇农夫妻向着致富出发……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江西省樟树市刘公庙镇枧桥村村民聂元根改造后的茶树菇大棚里,一朵朵饱含营养的小茶树菇从菌包中挤出,慢慢伸展开来,撑起了一把把“小伞”,一层层鲜丽的茶树菇长势喜人,几个菇农正忙着采摘,熟练地将茶树菇轻轻放到筐内。
采摘分类、烘干、装袋……当看着一包包干菇被打包入箱上车,聂元根夫妇心里乐开了花。
聂元根说,现在正是产菇的季节,这样的生活隔三差五重复一遍,累是累点,但心里踏实。
当被问起为什么会在这样“不寻常”的大棚里开始种植茶树菇时,聂元根笑了笑,向记者回忆起了他十五年前的养殖经历。
白手起家 夫妻一起当“猪倌”
1973年出生的聂元根,1995年与妻子宋雪花结婚后,靠着在周边城市打零工养家糊口。隨着儿女的降临,家里的生活开销逐渐增多,聂元根意识到,打零工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掌握技术,才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他用两年的时间,跟着村里人学习养猪养鱼。2003年初,他东拼西凑借了10万元建了一个简易的猪舍,带着妻子当起了“猪倌”。“养猪的头十年,我们真是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天天起早摸黑,没一件好衣服穿,没一个好觉睡。”宋雪花回忆起那段刚开始养猪的经历眼眶湿润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开始,聂元根的养猪致富路渐渐通畅起来,他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猪舍由原来的1000平方米扩大到6000多平方米,年出栏从500头增加到3000余头,而且他还一次性承包了15年的鱼塘,开始养鱼。2015年年初,他投入100多万元建设环保设施,准备引进香猪品种大干一场。
但好景不长,为解决生猪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2015年12月,樟树市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生猪养殖和水库水质污染专项整治是其中重要内容。聂元根了解到这一政策后,几夜辗转反侧没有合眼,白头发也多了起来,他说:“市里的政策是对的,我得积极响应,可这花了100多万元投进去的环保设备,还没用一年,猪场就得关停了,我和老婆都40多岁了,以后去做啥呢?想到这些,我真是愁啊!”
产业转型 “猪倌”变菇农
聂元根虽是愁白了头,但还是在2016年年初,待最后一栏猪出栏后,主动签订了生猪退养协议。之后的日子,他和妻子也没闲着,他们来到一位有30多年蘑菇种植经验的好友万友文的基地。经过一个星期的参观和思考,他们决定转型种茶树菇和竹荪。
2016年3月,在万友文的推荐下,聂元根带着妻子去福建宁德学习蘑菇、竹荪的种植技术,一待就是半年。同年10月,他租用本村和邻村东港村40亩山地种竹荪,考虑到废弃的猪舍大而空旷,他还请师傅当场检测种植环境,花费3万多元从保温、隔热、地面、墙面等多方面对闲置的猪舍进行改造,并投入18万元采购了两台热泵烘干机,专门用于烘干茶树菇。
去年10月,这个“不寻常”的茶树菇种植基地投入使用了,他从福建引进了28万棒菌包,随后选种、消毒、翻堆、装袋、发菌丝等等,夫妻俩天天往返于温棚和家之间,一丝不苟地做着记录。两人每天给菌袋浇水、测量温度和湿度、查看菌丝的长势,给蘑菇创造最有利的生长环境。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一簇簇茶树菇从菌袋里钻了出来,如同一朵朵绽放的花,聂元根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时不时地跑去基地里查看它们的生长情况。
村民取经 掀起“种菌”潮
眼下正是茶树菇的第一批丰产季,聂元根向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他说,一个茶树菇菌包可以产0.4公斤鲜菇,8公斤鲜菇烘干成1公斤干菇,这28万棒菌包可以产出1.4万公斤茶树菇,现在茶树菇的市场价比较稳定,至少能卖到120元一公斤,除去损耗和20万的人工费,那也有140多万元的收入。
村民们看着聂元根每日收获成果的喜悦,也“蠢蠢欲动”了起来,想来他这学技术。“看着老聂这么种菇效益好有奔头,比养猪风险小,对环境还没有什么污染,我农闲时就在老聂的基地里做事,如果能有这技术,我也想把我家废弃的猪舍利用起来。”该村村民付小明无比期待地说。
其实,聂元根在转型种菇的时候,就提前考虑到这个问题,在去年11月,他就注册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把周边的一些养猪户召集起来种菇。如今,他的想法已经实现了。
在合作社的引领下,今年,枧桥村3个昔日“猪倌”纷纷效仿当起了“菇农”,聂元根定期到村民家中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其他村民也以“散户”的形式纷纷加入种菇的队伍中来,枧桥村一时掀起了食用菌种植热潮。
作者简介:熊诚诚,江西省樟树市民政局。
责任编辑:余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