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准扶贫标准化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精准扶贫标准化调研组
按: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使命。用标准化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助力精准扶贫,充分发挥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标准化工作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支撑和服务作用,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对于探索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标准化支撑和服务精准扶贫的基础作用,用标准化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助力精准扶贫,提升精准扶贫质量和效益,2017年7月,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同志带队先后赴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专题调研精准扶贫标准化工作。
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四川、广西两省(区)领导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介绍,商讨了在当地开展精准扶贫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并深入贫困村和贫困户以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进行现场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当地对精准扶贫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运用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提高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四川、广西两地运用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规范精准识别和精准脱贫的制度与流程,使贫困对象识别做到了精准、规范,使脱贫退出工作做到了客观、公正。
为确保贫困户无遗漏,保证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广西出台了《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实施方案》,制定 “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评估方法,设置科学且可操作性强的《精准识别入户评估表》等表格,并根據不同县域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的贫困户认定分数,运用“两入户、两评议、两公示、两审核、一公告”的标准化流程,对全区贫困村所有农户、非贫困村在册贫困户和新申请贫困户的农户逐家逐户进行调查识别,全区贫困户精准识别数据准确率达98%以上。广西的精准识贫标准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的精准识贫标准。广西还制定了“八有一超”的脱贫标准。
凉山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贫困村退出标准与程序》,明确了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统筹考虑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等综合因素,实现“一低七有”,即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低于3%以下,有集体经济收入、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网络通信、有学前教育设施、有民俗文化活动坝子,2016年,凉山实现454个贫困村退出,11.35万人口脱贫。
(二)建立较完善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促进扶贫产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四川绵阳、凉山、广西百色注重以标准化为基础,通过建立标准综合体,将标准化贯穿于种植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促进扶贫产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四川绵阳市盐亭县制定了《盐亭无公害核桃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涵盖国家标准24项、行业标准10项、地方标准7项,包括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种苗、栽培技术、检测、标识、安全卫生、产品等8个部分。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提高了各方的标准化意识,实现了无公害核桃全产业链的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提升了核桃质量,增强了产品竞争力。从2013年到2016年,核桃标准化示范区产值由1.9亿元增加到6亿元,增长215%;亩产值由3700元增加到6000元,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2000元,平均年增幅11%以上。
凉山组织编制了《凉山清甜香优质烤烟综合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涵盖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13项,新制定(区域性)地方标准52项,企业标准16项,包括基础通用、烤烟种子、生产技术、产品收购、复烤加工、管理服务等6部分,覆盖了烤烟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三大环节。该标准体系的建立,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效益,真正实现了"建设一个标准化示范项目、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三)制定产业发展重点标准,促进产业做大、企业做强、产品做优。广西桂林阳朔县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探索“标准引领,品牌带动,技术支撑”的金桔产业发展道路,主导制定《金桔》国家标准,推进阳朔金桔的标准化生产,提升金桔品质,打造阳朔金桔区域品牌,推动金桔产业提档升级,全县金桔标准化栽培面积达18.6万亩,约占全国金桔面积的55%,年总产量达到27.9万吨,年产值达13亿元,已成为全国效益最好、品种最优、面积最大的金桔生产县。凉山坚持“区域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提高特色产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先后制定《凉山苦荞茶》《凉山苦荞茶生产工艺规范》等地方标准,改变了原先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及小散杂乱等现象,全州共20余家企业获得苦荞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权,促进了苦荞企业质量效益提升,产业规模扩大。凉山苦荞常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产量达1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全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凉山被誉为“中国苦荞麦之乡”。
(四)发挥标准化的创新引领作用,探索多元精准扶贫脱贫模式。四川、广西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结合企业、群众的需要,将精准扶贫与标准化融为一体,探索精准扶贫标准化的多种帮扶模式。
一是农业产业扶贫。百色芒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探索“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模式,引进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技术规程、农资供应、产品质量、品牌销售,规模化生产、专业化运营、一体化管理,促进了企业增收,贫困户脱贫致富。百色芒果产业覆盖208个贫困村,9.5万农户35.25万人。2016年,累计有6.8万户25.23万人通过种植芒果脱贫,占全年百色脱贫人口的31%。
二是资产收益扶贫。广西隆安县香蕉标准化示范区探索“租分包”“产业联盟”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租分包”是通过土地流转租赁村民土地,确保农户1000元/亩的稳定地租收入,除租金收入外,农民在企业务工再获得工资收入,企业对流转土地以80~120亩为基本单元进行标准化规划,采用统一的技术和管理,全面提升农作物品质和产值。“产业联盟”是由龙头企业制定管理标准并提供资金、设备、技术服务,引导、带动一批中小型农业公司加入香蕉产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复制推广“租分包”式。目前已带动全县香蕉种植企业24家、种植基地59个、家庭农场13个、种植户8010户。
三是电商扶贫。广西组织制定了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百色芒果》,为百色芒果触网发展奠定基础。百色芒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创新“互联网+百色芒果”扶贫模式,发挥互联网在贫困地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扩大了销售规模,增加了销售产值,提升了脱贫带贫效果。2016年,通过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售芒果4.5万吨,销售额约4.5亿元,占百色芒果销售额的15%。
四是基本公共服务扶贫。凉山把教育治贫作为根本,把健康扶贫作为重点,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有保障。在义务教育上,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等政策,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资助标准體系。在医疗扶贫上,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机制,实施贫困人口免费健康体检,落实医疗扶贫“十免四补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八个100%”和分级诊疗等政策,确保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农村基本公共设施建设,凉山州深入落实"脱贫攻坚,交通先行"战略部署,全速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通村通达公路要在2017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实现100%建制村通公路。
二、成效和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有关地区在脱贫攻坚中已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了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提升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升了精准扶贫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致富。
通过调研发现在当前精准扶贫标准化工作中还存在下列问题:
一是对精准扶贫标准化普遍认识不足。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在精准扶贫中虽然自然而然地运用了标准化理念和方法,但对标准化的知识还不甚了解,将精准扶贫和标准化有机融合的认识还不到位,不能把标准化工作与扶贫有机融合起来。一些地方在精准扶贫中制定了大量的制度文件,但缺乏标准化的支撑,缺乏操作性。一些地方虽然对精准扶贫和标准化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未能为标准化助推精准扶贫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政策支持,没有形成标准化与扶贫结合的机制。
二是精准扶贫标准体系与精准扶贫工作任务极其不匹配。精准扶贫工作任务重、覆盖领域广、要求标准高,但适应其需求的标准体系并不完善,范围窄、数量少、比较凌乱,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效益。一些地方虽有少量标准,但仅集中在产业扶贫领域,且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标准体系。扶贫对象识别、扶贫保障、扶贫成效评价和脱贫退出等方面的标准数量极少,部分领域甚至是标准“真空”地带。
三是精准扶贫标准化人才严重匮乏。部分贫困地区标准化机构人员配备力量不足,行业主管部门没有专职标准化工作人员,没有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越往基层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标准化人才越是缺乏,懂标准化的精准扶贫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不能满足当前扶贫标准化工作的需要。
四是质检系统内部还未形成合力。标准化助力扶贫应该是工作的开始,应该以标准化工作为切入点,实施标准化后,应该跟进地理标志保护、品牌评价、有机产品认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才能发挥出质监系统整体优势,实现扶贫工作效果的优化。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建立精准扶贫标准化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精准扶贫标准化技术组织。商请国务院扶贫办和我委牵头组建全国精准扶贫标准化工作推进组,负责研究确定精准扶贫标准化工作总体思路,协调解决工作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审议精准扶贫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研制工作重点。二是建立精准扶贫标准化专家库。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牵头建立精准扶贫标准化专家库,整合管理、技术、金融等方面专家以及农业标准化试点单位专家的力量,为重点标准制定以及各地精准扶贫标准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相关省标准化院牵头建立各地专家库。三是建立宣传推广机制。总结好各地精准扶贫标准化工作的经验,调动各种媒介的积极性,加大精准扶贫标准化工作及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对精准扶贫标准化工作的认识。
(二)建立精准扶贫标准体系。一是联合扶贫办印发《关于开展精准扶贫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构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标准化体系。二是召开精准扶贫标准体系建设电视电话会,安排部署各地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开展重点标准制修订工作。三是构建精准扶贫重点标准综合体。根据精准识别需要,协调扶贫办总结好各地精准识别经验,形成动态识别贫困的标准。根据产业扶贫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央企,推动经济价值较高,扶贫成效较好的村级光伏电站、金鸡帮扶、中药材种植、蜂产品等10类产业扶贫标准的制修订。推动旅游、电商、家政服务等第三产业精准扶贫标准的制定。研究制定贫困地区生态、节能、环保和安全等方面标准,为扶贫项目的准入与评价提供标准支撑,推动扶贫工作高标准、高水平发展。会同扶贫办及有关省份制定扶贫保障标准根据制定扶贫成效评估和脱贫评价需要,协调扶贫办和中科院制定《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技术指南》和《贫困县脱贫退出第三方评估技术指南》等国家标准,研究制定覆盖 "自评-互评-第三方评价"脱贫退出全流程的标准。同时,指导地方制定精准扶贫识别、扶贫开发、扶贫保障、扶贫评价等领域重点标准。
(三)建立精准扶贫标准化标杆。一是总结好各省推荐的精准扶贫标准化典型案例。从以往的农业和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中筛选出一批扶贫效果突出、高附加值的产业,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转发各地,指导有关地区适时召开精准扶贫标准化典型案例交流推广会。二是扩大精准扶贫标准化试点。商国务院扶贫办,围绕扶贫识别、扶贫开发、扶贫保障和脱贫成效评估与退出等建设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标准化试点,边试点边研制相关标准。
(四)建立质检系统扶贫联动机制。一是在总局负责的三个定点扶贫县建设精准扶贫标准化示范点,全面开展标准化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率先探索标准化助力精准扶贫的经验。二是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以及品牌价值评价等质检系统整体优势,在实施标准化扶贫的基础上开展地理标志保护、品牌培育、有机产品认证和出口农产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三是加强精准扶贫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按照各地需要举办精准扶贫标准化示范培训班,各地按照示范培训班模式举办各类精准扶贫标准化培训班。同时加大质检系统干部上挂和下派力度,强化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标准化工作力量。
(五)建立中国精准扶贫标准“走出去”路径。一是开展精准扶贫标准化国际交流。积极争取在ISO大会的发展中国家论坛上分享我国精准扶贫标准化工作经验,同时与其他国际扶贫组织开展合作交流。二是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中国扶贫标准“走出去”,从而促进扶贫工作走出去,推动我国扶贫标准在“一带一路”国家取得互认,同时积极推动光伏扶贫等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三是开展精准扶贫标准化国际培训。探索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精准帮扶产业标准化培训基地,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精准扶贫标准化人才。将精准扶贫标准化内容加入到已有国际标准化培训课程体系中,同时筹备精准扶贫标准化国际培训,分享我国精准扶贫标准化经验,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精准扶贫标准化人才。
责任编辑:于龙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