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历史教学 培养初中生的历史意识
陈清
【内容摘要】历史意识是人类对自然、人类自己在时间长河中发展变化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而正确的历史意识是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把握历史知识联系、运用历史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历史评析能力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意识 培养 路径
一、引言
历史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形成历史意识,发展历史能力。其中,历史意识作为一种潜在的思维方式,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历史意识也是学生的一种认识能力,逐步发展成对历史的继承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了解历史事件,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并注意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优良革命传统;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历史表达能力,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等。这样,可提高学生历史认知能力、观察与思维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历史角度来分析与解决问题。
二、深化历史教学,培养初中生的历史意识
1.把握历史知识联系
由广义上讲,历史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包括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由狭义上看,历史是人类社会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在历史学科中,主要是通过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记载,对现代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若想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则需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不仅要了解历史事件,还需认识到历史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对当前的启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既要生动地讲解历史知识,更应把握历史知识的纵横关系,注意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等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以突显历史学科本身的系统性与关联性特点,让学生学会跨时空地联系和类比所学历史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现实问题,从而发掘与把握历史规律,把握科学认识方法,促进学生历史意识的有效形成。如教学《新文化运动》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思想、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状况,思考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以及两者的关系,使其对比与联系学习,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发掘历史发展规律。
2.运用历史教学,加强思想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教授历史知识,还需渗透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历史意识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每章节知识都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教育内容,譬如民族意识、民主意识、爱国意识、创新意识等,这就为历史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内容与素材。如教学《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抗战英勇事迹的学习,唤起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并使其学会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同时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场残酷的侵略战争。尤其是通过学习南京大屠杀,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了解军国主义的本质与危害,形成争取和平与反对战争的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呈现《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材料与地图,并联系所学地理知识,探究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思考为何日军进攻卢沟桥?而后播放卢沟桥事变影像资料,对历史真实进行再现,合作探究:佟麟阁生前激励将士们说:“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从这段话中可反映出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接着教师可呈现展示南京大屠杀的图片与相关录像资料。讨论思考:南京大屠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当前一些日本右翼势力试图抹杀该历史事实的目的是?作为中国人,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这样,既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了学生民族意识,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留下的启示,促进学习历史意识的提高。
3.提高历史评析能力
在新课标中,要求教师能够将社会生活热点、重大问题等与了历史教学有机联系起来,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评析历史,学会关注生活,认识现实,并从历史角度来对过去加以审视,对现实加以正视,对未来进行展望,从而促进历史意识的形成。这就意味着学生不可局限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知识的记忆,而应借助学习活动,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并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加以联系等,以形成良好的历史观念与意识。其次,立足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拓宽历史意识培养途径。在当前历史教材中,融合了思想意识与历史社会科学、人文地理等知识,是学生认识历史发展,把握历史和实际的联系,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这为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并依托教材,引入生活实例。如引导学生注意课本中的“导入框”,然后要求学生围绕其中的内容回顾平时所闻所见;亦或教师呈现相关的影视作品、图片、文字资料等,巧设启发性、探究性问题等;或者通过“活动与探索”、“练一练”等栏目,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另外,则是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学习活动,以拓宽培养渠道,将历史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深化学生历史意识。如参观历史纪念馆;“寻找历史遗迹”活动;利用日历,引导学生想想历史上的今天有何事件,如节庆日、纪念日,比如“9月18日”、“7月7日”等。然后利用调查访问、上网查阅等形式来认识这些历史事件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以及意义,并写写自己的体会与感受。这样,有助于拓宽了学生历史知识面,增强学生历史意识。
【参考文献】
[1] 莫宏雨. 试论中学生的历史感的培养,《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5期.
[2] 丁松泉. 历史意识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1年06期.
[3] 徐玉萍.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策,《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02期.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第二中学)
【内容摘要】历史意识是人类对自然、人类自己在时间长河中发展变化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而正确的历史意识是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把握历史知识联系、运用历史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历史评析能力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意识 培养 路径
一、引言
历史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形成历史意识,发展历史能力。其中,历史意识作为一种潜在的思维方式,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历史意识也是学生的一种认识能力,逐步发展成对历史的继承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了解历史事件,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并注意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优良革命传统;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历史表达能力,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等。这样,可提高学生历史认知能力、观察与思维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历史角度来分析与解决问题。
二、深化历史教学,培养初中生的历史意识
1.把握历史知识联系
由广义上讲,历史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包括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由狭义上看,历史是人类社会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在历史学科中,主要是通过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记载,对现代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若想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则需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不仅要了解历史事件,还需认识到历史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对当前的启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既要生动地讲解历史知识,更应把握历史知识的纵横关系,注意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等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以突显历史学科本身的系统性与关联性特点,让学生学会跨时空地联系和类比所学历史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现实问题,从而发掘与把握历史规律,把握科学认识方法,促进学生历史意识的有效形成。如教学《新文化运动》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思想、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状况,思考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以及两者的关系,使其对比与联系学习,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发掘历史发展规律。
2.运用历史教学,加强思想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教授历史知识,还需渗透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历史意识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每章节知识都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教育内容,譬如民族意识、民主意识、爱国意识、创新意识等,这就为历史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内容与素材。如教学《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抗战英勇事迹的学习,唤起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并使其学会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同时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场残酷的侵略战争。尤其是通过学习南京大屠杀,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了解军国主义的本质与危害,形成争取和平与反对战争的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呈现《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材料与地图,并联系所学地理知识,探究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思考为何日军进攻卢沟桥?而后播放卢沟桥事变影像资料,对历史真实进行再现,合作探究:佟麟阁生前激励将士们说:“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从这段话中可反映出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接着教师可呈现展示南京大屠杀的图片与相关录像资料。讨论思考:南京大屠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当前一些日本右翼势力试图抹杀该历史事实的目的是?作为中国人,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这样,既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了学生民族意识,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留下的启示,促进学习历史意识的提高。
3.提高历史评析能力
在新课标中,要求教师能够将社会生活热点、重大问题等与了历史教学有机联系起来,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评析历史,学会关注生活,认识现实,并从历史角度来对过去加以审视,对现实加以正视,对未来进行展望,从而促进历史意识的形成。这就意味着学生不可局限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知识的记忆,而应借助学习活动,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并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加以联系等,以形成良好的历史观念与意识。其次,立足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拓宽历史意识培养途径。在当前历史教材中,融合了思想意识与历史社会科学、人文地理等知识,是学生认识历史发展,把握历史和实际的联系,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这为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并依托教材,引入生活实例。如引导学生注意课本中的“导入框”,然后要求学生围绕其中的内容回顾平时所闻所见;亦或教师呈现相关的影视作品、图片、文字资料等,巧设启发性、探究性问题等;或者通过“活动与探索”、“练一练”等栏目,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另外,则是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学习活动,以拓宽培养渠道,将历史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深化学生历史意识。如参观历史纪念馆;“寻找历史遗迹”活动;利用日历,引导学生想想历史上的今天有何事件,如节庆日、纪念日,比如“9月18日”、“7月7日”等。然后利用调查访问、上网查阅等形式来认识这些历史事件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以及意义,并写写自己的体会与感受。这样,有助于拓宽了学生历史知识面,增强学生历史意识。
【参考文献】
[1] 莫宏雨. 试论中学生的历史感的培养,《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5期.
[2] 丁松泉. 历史意识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1年06期.
[3] 徐玉萍.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策,《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02期.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