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支气管哮喘机械通气的个体化护理服务方式及效果分析
彭丽媛 赵婷 雷俊霞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支气管哮喘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采取个体化护理服务的作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科室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61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时间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两组治疗措施一致,对照组采取常规机械通气护理;研究组采取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前后肺功能情况。结果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6%,对照组为30.0%,组间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均改善,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重症支气管哮喘机械通气治疗中加入个体化护理干预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并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重症支气管哮喘;机械通气治疗;个体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1..01
重症支气管哮喘是指哮喘严重急性发作,常规治疗无明显效果并出现恶化,需要加深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是呼吸内科常见重症疾病,患者合并心肌缺血、呼吸性酸中毒等需要采取机械通气治疗。随着临床治疗模式改变,护理在治疗中占据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本次重点分析重症支气管哮喘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采取个体化护理服务的作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1例重症支气管哮喘需要采取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于2016年8月~2018年5月在我可时间接受治疗。样本纳入标准:经相关检查确诊为重症支气管哮喘;采取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家属同意本次护理干预措施;排除标准:认知障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不同意本次干预措施。按照收治时间先后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31例患者中男女比为19/12,年龄42~68岁,平均(55.3±7.2)岁;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女比为17/13,年龄41~69岁,平均(56.6±1.9)岁,两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开展数据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机械通气护理要点采取一般性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并发症状况。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1)档案建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疾病程度、治疗时间等信息,并归档,后续根据该档案信息进行个体化护理。(2)气管插管护理。机械通气治疗会有一定能刺激性,患者活动受限,不同患者对于舒适性要求不一致。根据患者舒适要求采取不同导管固定方法,调整导管松紧度,采取相应约束措施防止患者躁动导致导管脱落。(3)个体化心理护理。由于疾病干扰加上对于陌生环境排除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知识理解能力采取对应语言说明机械通气必要性,以及有效性,接触患者顾虑。日常护理中可采取肢体交流,如点头肯定、摇头否定等,并制作一些卡片、图片等对于加强交流。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态,要求家属参与心理护理中,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树立治疗信心。(4)体位护理。为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一般采取半卧位。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疾病状况、表情活动能力适当改变体位,提高患者舒适度。
1.3 观察项目
记录意外脱管、烦躁以及谵妄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前后测定1s用力呼吸容积(FEV1)、1s用力呼吸容积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數值,评价肺功能。
1.4 数据分析
相关数据均纳入统计分析学软件SPSS20.0中,x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数据比较后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30例患者中2例患者意外脱管,7例烦躁、谵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0%(9/30);研究组31例患者中无患者意外脱管,3例烦躁、谵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6%(3/3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显著(x2=3.16,P=0.025)。
2.2 护理前后肺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均改善,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结果如表1。
3 讨 论
个体化护理是一种建立在患者具体情况基础之上的新型护理模式,其主要中心为患者,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护理模式,使得护理更具有针对性。本次研究组患者中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首先建立患者档案,后续根据档案内容进行护理,使得护理有据可依。经过以上护理干预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且肺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因此我们认为:重症支气管哮喘机械通气治疗中加入个体化护理干预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并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洪摇青,励灵玉.人性化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期心理状态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32(6):646-648.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