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犯罪的理论浅析

    刘芳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沉渣泛起,犯罪率呈上升趋势。本文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三维度对大学生犯罪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为解释大学生犯罪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生物-心理-社会维度

    0 前言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于大学生犯罪原因的解释颇多。本文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三维度对大学生犯罪的原因进行理论浅析。

    1 生物学解释"大学生犯罪"

    意大利著名法学家、监狱医师、精神病学家C.龙勃罗梭,认为犯罪的人是先天生就的,犯罪的原因在于他生来就具有遗传缺陷,犯罪会遗传某种生理反常和不体面的方面,如歪歪的胡子、痛感不灵敏、斜鼻歪眼、大嘴唇等,一个人拥有这些不体面越多,犯罪的可能性越大。此外,他认为犯罪行为与人的颅骨大小和形状有关,颅相的形状特征可以用来确认犯罪类型。

    谢尔顿持形态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可以区分为三种体格类型:肥胖型、肌肉型、瘦削型。他认为肌肉型的人犯罪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他热爱运动,精力旺盛,勇于冒险,更富有攻击性。

    生物学解释大学生犯罪显然不能令人信服,因为至今为止也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可以判定一个人的外貌、体格特征与犯罪有必然的联系,更无法从遗传学的角度来加以考证。

    2 心理学解释"大学生犯罪"

    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将犯罪的产生主要归结于人格的结构与成长中出现的偏差,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当三者之间出现失控和混乱状态,本我中反社会的原始冲动会导致反社会行为(犯罪)的发生。犯罪本质上就是人格的偏差所造成的。

    心智缺陷理论认为犯罪行为产生于"脆弱的心智",其损伤一个人获得道德、自觉或尊重法律意义的能力。

    吉登斯认为"一种非道德的、心理变态的人格会在一小部分个体中发展起来。心理变态者是具有冷漠性格的人,他们行为冲动,很少具有负罪感,有些心理变态者以暴力本身为乐。"

    人本主义理论代表罗杰斯,把人的自我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个部分。认为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人的行为就会出现混乱。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人生活的外部环境决定的。此理论启发我们要关注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学校、社区、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这也为预防大学生犯罪打下了理论基础。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学习,对他人行为进行模仿,其对于网络暴力犯罪,以及家庭成员暴力行为对大学生犯罪的影响具有一定解释力。

    心理学解释,显示出一定的解释力,犯罪行为的多样性让我们明白,认为所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人都具有某种共同的、特定的心理特征似乎是不合情理的。

    3 社会学解释"大学生犯罪"

    标签理论代表霍德华.贝克尔认为"越轨行为就是被人们贴上越轨行为标签的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认识自我并确定自我,他人的反应作为标签贴在我们身上,就形成了他人和社会对我的看法,这一标签会不断强化自己按照它生活下去。[1]标签不仅影响他人对某一人的看法,也影响该人的自我意识。违法犯罪并非一个人行为的固有性质,而是他人根据法律规范惩罚犯罪人所致;继发的犯罪行为是社会对一个初次犯罪行为贴上坏的标签的结果。

    失范理论,该理论最早由涂尔干提出,认为现有的社会结构不能控制日益增长的个人需要和欲望时就会产生社会失范状态。后来默顿进行了修正,其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是这样的:它的所有成员都可以用社会所认可的手段来取得社会所赞许的目标。""但一部分成员可能去寻求非法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理想的目标"。

    亚文化群体理论,米德提出"亚文化"概念。亚文化指的是某些人的观点和生活方式显著地不同于社会主流。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亚文化特点:意志高涨的自我文化;成群结队的党群文化;独树一帜的流行文化;幻想世界的虚拟文化;抽象难解的流行语文化等。这种亚文化总是在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部分大学生限于其中无法自拔。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犯罪的发生是犯罪行为的冲动与组织它的社会控制或身体控制之间不平衡的结果。(美)赫希斯奇认为人性本恶,犯罪不需要解释,而守法或不犯罪才需要解释。大多数人不犯罪是由于外在环境教养、陶冶和控制的结果,越轨者往往是自控能力低的人,而他们之所以自控能力低是由于在家里和学校社会化不充分的结果。

    新犯罪学说代表泰勒、沃尔顿等人在1973年发表《新犯罪学》标志着早期越轨理论的重大突破。该书认为,"越轨是被有意选择的,其本质经常是政治性的,个体积极的选择投身到越轨行为中去,是为了反抗资本主义的不平等。" "这一研究,对于把犯罪和越轨扩大到包括社会公正、权力和政治问题是重要的,他们强调犯罪发生在社会的所有层面上,只有在不平等和社会群体间的竞争的利益的背景下才能被理解" [2]这一理论,启发我们把大学生犯罪原因与社会公平公正机制和贫富分化现象联系起来。

    社会学角度解释大学生犯罪有一定积极意义。它使我们开始从关注个体的生理、心理进一步投射到社会大环境中,要求我们全面考察影响大学生犯罪的社会环境结构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4).

    [2]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齐心等校译.社会学(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