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尖塘鳢的立体养殖试验
罗诗敏 罗俊标
摘?要:采用工厂化立体养殖模式进行尖塘鳢(Oxyeleotris)杂交种养殖试验,试验为期177 d,通过测量各个试验池鱼的生长性状和生产性能,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束时三个试验池塘分别收获了533.6 kg、516.5 kg和481.4 kg成鱼,养殖成活率分别达到92.3%、94.5% 和94.3%。结果表明:在工厂化立体养殖模式下杂交尖塘鳢的生产性能得到了较好改良,采用立体养殖模式进行养殖生产是可行的。
关键词:杂交尖塘鳢(Oxyeleotris);立体养殖;生长性能
中图分类号:S964.9
文献标识码:A
尖塘鳢属(Oxyeleotris)鱼类,在我国俗称泰国笋壳鱼,其肉质较为鲜美且刺少,是名贵的食用鱼品种。在分类上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虾虎鱼亚目(Gobioidei)、塘鳢科(Eleotridae),是一种亚热带暖水性鱼类[1]。尖塘鳢属鱼类原产自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东南亚诸国,广泛分布在当地的江河湖泊等淡水水域,也可以在咸淡水中存活。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引进此鱼,在东莞试养成功后逐步推广,目前主要在珠三角、海南等地养殖[2]。我国从东南亚引进的尖塘鳢主要是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线纹尖塘鳢(Oxyeleotris lineolatus)则来自澳大利亚,两者在形态性状、生产性能、养殖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由于两者的杂交优势明显[3],杂交尖塘鳢已经成为我国南方诸省主要的育苗和养殖对象,且经济效益较好。目前国内有关尖塘鳢的研究报道大多集中在人工繁育技术和杂交选育[3-5]、生物学特性[6-7]以及分子生物学[8-9]方面,且该鱼类的养殖模式多为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报道仅见余伟暖等[10]介绍了泰国笋壳鱼工厂化养殖方法与病害防治的技术。由于尖塘鳢属于底栖集群性鱼类,养殖的产量相比其他经济鱼类较低,为了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的空间,提高产量,本课题开展了杂交尖塘鳢的立体养殖试验,以期探索出一个适宜尖塘鳢养殖的工厂化养殖模式,从而提高尖塘鳢养殖产量。
1?材料及方法
1.1?养殖地点及环境
试验于2018年5月3日~2018年10月28日在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耕管村水产养殖场内进行。在试验期间,最低水温23℃,最高水温30℃,pH值7.5~8.6,溶解氧5.5~7.8 mg/L。
1.2?養殖材料
试验所用的杂交尖塘鳢鱼种由本养殖场池塘挑选,是由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杂交获得;日常饲料来自广东越群海洋生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笋壳鱼专用饲料和当地购买的冰鲜杂鱼;微生物调剂乳酸菌来自江门市乐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喂篮为规格70 cm×70 cm×6 cm的正方形密网做成的篮子,四角系上绳子。
1.3?搭建立体养殖设施
养殖池为正方形水泥池,规格330 cm×330 cm,池深110 cm,在池底铺设多条充气管。在养殖池四周的三边放置三个不锈钢货架状的开放性设施,长等同池边,宽高分别是80 cm×80 cm,立体养殖设施共为四层,每层高20 cm,每层用带有网孔的塑料网片隔开,网孔直径大约为1 cm。另外一边和养殖池中间位置用作投喂料区域。养殖池顶部拉盖遮阳网,养殖过程中使用空气压缩机进行增氧。所有养殖设施均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洁消毒后投入再使用。
1.4?放苗情况与日常管理
于2018年5月3日,将杂交尖塘鳢鱼种按大小规格分别筛选后投放到3个规格设施相同的上述养殖池中,水深100 cm,每个养殖池放苗情况如表1。
日常管理:每天早上6点投喂饲料,每日投喂1次。总饲料中笋壳鱼专用人工饲料约占90%,冰鲜杂鱼约占10%,同时,拌少量鱼油、乳酸菌、维生素C于饲料中。当总饲料质地湿软后,放置在投喂篮中备用。投喂饲料时先慢慢排水,当水位降到6 cm左右时,将投喂篮放入靠近立体养殖设施的四个角落,每池放投喂篮4个,然后拉盖遮阳网,投喂总量为鱼体总重量的5%~8%,2 h后将投喂篮取出。之后将池中剩余的水排干净,用清水冲洗池内污物以及残饵,然后注入新鲜水到原来的水位,盖好遮阳网;为了避免由于规格大小差异而产生的生长不均衡,每隔20 d左右进行一次分筛调整,将试验鱼种过筛分级,分出的大中小不同规格分别在1#、2#、3#池中继续养殖,试验期间,共进行5次分筛。经5次分筛后,1#池减少203尾、2#增加了81尾、3#池增加122尾。
1.5?数据测量
经过177 d养殖后,收获并测量各池总重,每个试验池各抽30尾鱼测量体质量、体长。日常记录试验池中的水温、pH、溶氧量,以及死亡的个体数。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并生成图表结果。
2?试验结果
经过177 d的养殖试验,三个池使用的饲料分别是976.5 kg、909.0 kg和808.5 kg,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各试验池鱼种具体生长情况见表2。
3?讨论
3.1?杂交尖塘鳢立体养殖的可行性分析
从表2所示的结果可见,工厂化立体养殖杂交尖塘鳢是可行的。在试验过程中投喂管理、病害防治和水质调控方面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整个养殖过程中无病害发生,水质保持良好且成活率较高。
目前,我国尖塘鳢养殖大多采用池塘或网箱养殖,无法提高养殖密度提高产量。本次试验受到黄伟卿等[11]报道的红膏蟹工厂化培育模式和陈永乐等[6]报道的泰国笋壳鱼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启发,根据杂交尖塘鳢营底栖群体生活的生物学特性,构建了4层的开放性的“池底”,提供了4倍的鱼体集群空间,充分利用了养殖水体。并且将大小规格相近的鱼种聚集在同一水泥池进行养殖,能够有效地避免群体内的竞争,减少了鱼体之间的互相擦伤,有效地减少养殖病害的发生,成活率相对于林炫锋[12]报道的云斑尖塘鳢集约化培育试验来说较高。不过这一点可能与所选的尖塘鳢品种、养殖季节和养殖管理方法有关,本试验选用的杂交尖塘鳢为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杂交获得,已有研究表明该种杂交尖塘鳢相对云斑尖塘鳢来说杂种优势较为明显,生产性能也更为优良[4]。但关于尖塘鳢工厂化立体养殖最适的养殖密度、养殖季节、养殖管理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2?使用人工配合饲料的可行性分析
尖塘鳢是肉食性鱼类,在自然环境中,其食物种类和大小会随着个体生长而发生变化[13]。目前的养殖生产中多使用鲜活饲料和冰鲜杂鱼进行投喂,尤其是云斑尖塘鳢目前仍然难于人工驯养吃人工饲料,这种饲养方法存在较多的弊端,例如:冰鲜杂鱼本身营养物质不均衡且容易携带大量的病原体,成本较高,利用率较低,运输不便利等。通过本次的试验结果(表2)可见,3#池的饲料系数低于1#和2#池,其原因可能是大规格鱼种摄食情况和饲料吸收转化的性能优于小规格鱼种,但三个池的养殖结果均表明使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杂交尖塘鳢是可行的。尖塘鳢使用人工饲料养殖试验仅见潘淦等[14]报道的关于全价浮性膨化饲料对线纹尖塘鳢生长和肌肉成分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全价浮性膨化饲料养殖线纹尖塘鳢能有效提高成活率、增重率、含肉率,增加线纹尖塘鳢的肌肉营养成分,降低养殖成本[14]。这一结论和本次试验结果相符。
本试验所采用的饲料为非浮性膨化饲料,在养殖过程中发现,前期直接喂食人工饲料后,鱼体出现排斥反应。投放饲料后,试验鱼长时间不摄食或者摄食后反复吐出。这一点可能与饲料口感有关。所以后续试验中对投喂的饲料进行改进,在人工饲料中添加少量冰鲜杂鱼糜、鱼油、乳酸菌、维生素C,搅拌均匀后使饲料湿软,从而改进饲料的口感。改进后,试验鱼摄食情况得到很大改善,多数情况下1 h之内完成进食。其余长时间不摄食的情况可能与投喂的时间和光照强度有关,鱼类的摄食节律会因响应温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和饲料种类及成分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如日摄食、潮汐摄食和年摄食[15]。大多数日摄食的水产动物可分为白昼型、夜间型、晨昏型和无规律 4种。研究表明,云斑尖塘鳢幼鱼阶段的摄食高峰期为19:00~01:00[16],仔鱼阶段的摄食高峰期为16:00~00:00[13],这都说明云斑尖塘鳢属于夜间摄食型。同时在养殖过程中我们也观察到夜间游在上层的鱼明显多于白天,所以对于杂交尖塘鳢最佳的投喂时间可能也在夜间,这是本试验有待改进的地方,具体的最佳投喂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3?养殖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尖塘鳢是一种惧光、底栖、喜居洞穴的热带亚热带鱼类,常躲藏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淡水水域的草丛或者岩石洞穴之中[17],且不喜欢远距离游动[18],所以一般就近摄食。根据此生物学特性,本次试验采用的降低养殖池水位后投喂的方法使尖塘鳢集中在池底摄食,提高了摄食速度,是一种工厂化养殖尖塘鳢较为高效的投喂方式。
杂交尖塘鳢目前养殖模式多为池塘养殖,产量相对不高,市场需求量大,所以价格昂贵。从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经过177 d养殖,1#池最小规格为100.2 g,3#池最大规格达到478.6 g,养殖后期鱼体重差异很大,大小相差近5倍,同样的现象池塘养殖模式也存在。这可能是由于不同规格的尖塘鳢群体内的竞争剧烈,致使大规格愈大,小规格愈小。所以每隔一个月左右对养殖池内的鱼体进行分筛调整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由于池塘养殖面积较大,捕捞后进行分筛调整的难度较大,难以实现。所以将不同规格的鱼养殖在一起,造成互相残杀是池塘养殖尖塘鳢产量偏低的原因之一。在本试验的工厂化立体养殖模式中,定期进行分筛调整的操作较为方便,三个池成活率均在92.3%以上。这一点和黄林波等[19]报道的养殖尖塘鳢需要每2~3个月需拉网起捕一次,把超大、超小的鱼分别放养到网箱或各自集中分塘饲养的结论一致。而对于杂交尖塘鳢工厂化立体式养殖模式更多的先进管理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降低养殖池水位后投喂的方法和养殖过程中的分筛是具有科学性的。
参考文献:
[1] Smith H M. The freshwater fishes of Siam or Thailand[M]. Washington:Bulletin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1945, 188: 506-508.
[2] 朱新平,韦其锋.尖塘鳢的形态生物学与细胞核型[J].中国水产科学,2003,10(1):85-86.
[3] 李敏,李春枝,黄永强,等.云斑尖塘鳢和线纹尖塘鳢自交与杂交子一代幼鱼生长性状及杂交优势分析[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2,32(1):64-67.
[4] 骆明飞,罗俊标,张建东,等.不同杂交组合尖塘鳢形态性状和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J].河北渔业,2016(8):1-9.
[5] 宋长江,骆明飞.杂交尖塘鳢土池规模化苗种培育关键技术[J].海洋与渔业,2015(6):41-41.
[6] 陈永乐,刘毅辉,朱新平,等.泰国尖塘鳢的生物学及其养殖[J].淡水渔业,2005,35(1):59-62.
[7] 李启亮.云斑尖塘鳢幼鱼饲料筛选和补偿生长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8] 朱晓平,骆剑,尹绍武,等.线纹尖塘鳢(♀)、云斑尖塘鳢(♂)及其杂交、回交子代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7):147-153.
[9] 朱曉平.云斑尖塘鳢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初步应用[D].海南大学,2012.
[10] 余伟暖,林明辉,黄志斌.泰国笋壳鱼工厂化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J].科学养鱼,2007(12):29-29.
[11] 黄伟卿,张艺,叶海辉,等.“蟹公寓”培育红膏蟹养殖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2017(1):35-36.
[12] 林炫锋.云斑尖塘鳢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2007(4):33-33.
[13] 廖志红,林小涛,王春,等.云斑尖塘鳢仔鱼摄食节律的研究[J].生态科学,2005,24(3):240-242.
[14] 潘淦,许爱娱.全价浮性膨化饲料对线纹尖塘鳢生长和肌肉成分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1):123-125.
[15] 王华,李勇,陈康,等.水产养殖动物摄食节律与投喂模式的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08,29(24):17-21.
[16] 魏成清,陈永乐,朱新平,等.云斑尖塘鳢幼鱼摄食特性的初步研究[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29(6):83-86.
[17] 吴光明,方奕波,徐先龙.云斑尖塘鳢(笋壳鱼)的养殖[J].淡水渔业,2001,31(4):18-19.
[18] 张邦杰,陆昌胜,李春枝,等.云斑尖塘鳢池塘育苗研究[J].淡水渔业,2007,37(4):76-79.
[19] 黄林波,张邦杰,李春枝,等.尖塘鳢的池塘全人工养殖[J].水产养殖,2007,28(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