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挑战下的交通广播发展之路
窦钰萱
【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兴的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观念、生活和工作方式。在这一全新背景之下,本文对交通广播的优势环境进行了分析,以甘肃交通广播为例,通过分析交通广播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融合情况,梳理、总结出新媒体挑战下城市交通广播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交通广播新媒体甘肃交通广播媒介融合
一、交通广播的优势环境分析
1、政策环境对交通广播的影响
中国广播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政策的松动有利于让广播频率(道)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这样广播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活跃广播竞争,促进广播往更好更合理的方向发展。随着政策越来越开放,国际上的媒体集团就会慢慢涉入我国的媒体行业,这个当然也包括广播媒体。同时广播也可以利用广播媒体集团向电视、书报杂志等跨行业领域进行投资,并且媒体内部也可以实行股份制式,合作经营方式。
2、技术变革对交通广播的影响
广播的发展与IT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IT是信息技术的简称,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包含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这一技术的不断延伸使得交通广播的收听方式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终端,PC、手机、平板电脑都变成了收听交通广播的终端设备。受众的收听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随时随地收听,反复收听,都成为现实。
3G、4G技术的发展和全面覆盖对交通广播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该技术使客户在手机就可以完成下载音乐、观看电影、视频会话等。同时,提高了无线上网的便利,超快的上网体验使得异地实时收听广播变成了现实。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频率,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收听广播节目。这一技术的普及也使得传受双方的互动变得轻松,使得传统的广播节目有了向多媒体延伸的可能。
3、社会发展对交通广播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人们购车的热情日益膨胀,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近2.8亿人。“流动”也成为了现代人的常态,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是“在路上”,而交通广播正是在这种现状中产生并一举成为各个城市收听率首位的频率,凭借其丰富即时的交通资讯和极高的“伴随性”优势为广播媒体的二次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同时,当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信息在整个社会中就会呈现爆炸性、碎片化等特点。媒介要做的就不能仅仅是提供信息,还应该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提供不同的信息。一方面,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的受众会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收听的频率和节目;另一方面广播媒介也将会根据不同受众的需要,通过细分频率、改版等方式达到频率的细分化、专业化,达到“直接推送”的传播效果。交通广播主要针对的就是出行人群,这类人群对交通信息需求较为突出,为交通广播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交通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实证
1、网络广播
现在,移动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更为显著,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也更为迫切。赛立信在2013年对15城市媒介接触习惯与行为的研究表明,电视的接触率以绝对优势稳居第一,报纸则跌出前三,互联网和广播分别排行第二和第三。从传播媒介来看,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报纸逐渐式微,互联网迎头赶上,而广播在传统媒体中华丽转型,展现出新的活力。
广播节目的在线直播和点播是目前甘肃交通广播网络广播的主要呈现形式。受众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登录“飞天新传媒”和“广播收听大全”等网页在线同步收听广播节目、接收实时路况等信息;也可挑选自己喜欢的广播栏目点播甚至是重复收听,不受时间限制,24小时任意时段来进行收听;再如手机APP “蜻蜓FM”、“RadiON”等也可在任意地域直接搜索“甘肃省交通广播”在线收听。
2、广播电台的微博互动平台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促使大众的媒介接触进入“微时代”。微博效应是呈几何级数放大,瞬间就能聚集起巨大的言论能量,推进了“全民信息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广播电台也纷纷注册新浪官方微博,通过微博平台来提升自身在新媒体时代中的竞争力。
甘肃交通广播的官方微博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边听边聊的平台,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节目预告、实时新闻播报、新闻评论、主持人DJ微博等。听众可以随时通过手边的电脑,手机通过转发、评论的方式传播和参与正在播出或已经播出的广播节目。通过微博发布将《1035整点播报》、《1035气象达人》、《1035爱心发布》等整半点线性栏目呈现给微博客户端的用户和听众,借助微博这一新媒体找回了本来已经流失的听众。目前,广播微博已经成为了广播发展的一个新模式,为广播行业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
3、广播电台的微信互动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五个类别的内容。
2012年12月3日,甘肃交通广播公众账号正式开通,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为电台建立了直接收听广播、参与互动的渠道,让电台的微信公众账号真正成为“微信电台”。截止2014年3月21日,甘肃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数量突破8万。根据甘肃交通广播官方微信平台的使用情况来看,微信主要有两方面的运用:一是路况以及新闻报料。甘肃交广拥有一定规模的微信粉丝,他们流动在整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哪里有交通拥堵,哪里畅通无阻,哪里有行车中的不文明行为,哪个路段发生了事故,听众都能够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主持人和其他听友共同分享;二是参与节目互动。现在的电台节目都非常注重与听众的互动,一般都采取设置话题的方式,比如“你的春天愿望”“2013最难忘的事”等,然后对参与节目的语音或文字信息经过筛选后播出。
4、广播电台的手机客户端
2013年年底,工信部发放4G网络牌照,预示着移动互联网将颠覆性地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改变传统的媒体竞争格局,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使人们进入到了流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参与开发智能手机客户端,抢占手机听众已成为交通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之一。
三、新媒体挑战下交通广播的创新与发展
1、节目设计的创新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创作和生产的多元化趋势,广播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地呈现模式化、流程化、产品化、品牌化等特征。一档广播节目能否受到听众的认可不仅依靠节目内容,还要在节目的形式、流程、环节、品牌、主持人等方面进行策划、包装和推广。
自2005年以来,甘肃交通广播秉承“走专业路,打服务牌”的办台宗旨进行了三次全面改版。经过一系列实践摸索,甘肃交通广播产生了一批新的节目形态。这些新的节目形态与传统的节目呈现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热线访谈、板块节目、直播节目、轮盘新闻等多元态势。在提供丰富海量的节目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电台节目的互动性、趣味性、贴近性。在2014年改版中,甘肃交通广播也新设置了不同类型、不同定位、不同内容的汽车节目,如《超级马力》、《Happy 帮子客》、《吃的“郑欢”》等。同时,又对《路况信息》这一属于交通广播的传统节目进行了全新的定位,目的就是构建一个颠覆全省的网络信息系统,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打赢“信息战”。现在,全省公路、铁路、民航、交通管理部门200多位工作人员成为甘肃交通的特约通讯员,每天为听众发布最新最全的路况信息。2、互动模式的创新
过去,听众与广播电台的互动主要是通过比较传统的电话、短信或书信的方式。这些方式不仅效果不理想,而且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在全媒体时代,随着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无线通讯工具的普及,配合广播的播出特点,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在有无线信号覆盖的任何角落,通过以上终端收听广播并通过微博、微信与直播间内的主持人互动。交通广播如果能更加积极主动与新媒体融合,可以令发展空间更为开阔,为听众提供更多样化的媒介服务。
目前,甘肃交通广播已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平台,并拥有了较高的关注度。以甘肃交通广播微信平台为例,每天都会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推送包括“1035最热点”“1035小喇叭”“1035早知道”等网罗了国内外重大新闻、城市道路限行情况、汽车年检、车辆违章查询、本地民生等信息,在提供与直播间主持人互动的同时,听众还可以通过微信的语音功能,在电波中曝光行车中的不文明行为、播报实时路况等。
3、移动终端应用的创新
传统广播移动终端应用的出现是广播形态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之一。目前,与广播相关的手机APP客户端数不胜数,迎合了听众多元化、碎片化的收听习惯。
其中,下载量较大的“蜻蜓fm收音机”、“喜马拉雅”等客户端都是通过对大量广播音视频资料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一个分门别类的强大声音库,听众可以通过在线收听、批量下载免费收听。其内容不仅包含了传统广播电台的常规节目,还囊括了有声小说、流行音乐、相声评书、儿童故事、个性电台等丰富的收听资源,满足了移动互联终端受众对内容的自由选择与组合。其中,个性电台更是为每一个听众提供了一个“耍录音、玩剪辑、秀节目”个人展示的平台,改变了传统的受传关系,拓展了受众群体。
由上述分析可知,交通广播实现跨平台传播、交叉营销已成为不可逆转趋势。交通广播如何快速、有效、共赢的与新媒体融合,如何利用新媒体拓宽节目和市场空间值得广播人认真地思考与进一步实践。□
参考文献
①潘力,《从专业化走向多元化——中国交通广播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J].《传媒》,2011(6)
②张学东,《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思考》[J].《科技传播》,2011(5)
③张申伟、顾燕玲,《手机广播系统建设》[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9)
④邓英武、赵军、孔健安、巫春池,《广播与新媒体应用播出营运平台》[J].《中国传媒科技》,2011(9)
⑤狄春华,《走专业路打服务牌——甘肃交通广播节目改版体会》[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0)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兴的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观念、生活和工作方式。在这一全新背景之下,本文对交通广播的优势环境进行了分析,以甘肃交通广播为例,通过分析交通广播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融合情况,梳理、总结出新媒体挑战下城市交通广播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交通广播新媒体甘肃交通广播媒介融合
一、交通广播的优势环境分析
1、政策环境对交通广播的影响
中国广播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政策的松动有利于让广播频率(道)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这样广播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活跃广播竞争,促进广播往更好更合理的方向发展。随着政策越来越开放,国际上的媒体集团就会慢慢涉入我国的媒体行业,这个当然也包括广播媒体。同时广播也可以利用广播媒体集团向电视、书报杂志等跨行业领域进行投资,并且媒体内部也可以实行股份制式,合作经营方式。
2、技术变革对交通广播的影响
广播的发展与IT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IT是信息技术的简称,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包含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这一技术的不断延伸使得交通广播的收听方式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终端,PC、手机、平板电脑都变成了收听交通广播的终端设备。受众的收听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随时随地收听,反复收听,都成为现实。
3G、4G技术的发展和全面覆盖对交通广播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该技术使客户在手机就可以完成下载音乐、观看电影、视频会话等。同时,提高了无线上网的便利,超快的上网体验使得异地实时收听广播变成了现实。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频率,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收听广播节目。这一技术的普及也使得传受双方的互动变得轻松,使得传统的广播节目有了向多媒体延伸的可能。
3、社会发展对交通广播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人们购车的热情日益膨胀,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近2.8亿人。“流动”也成为了现代人的常态,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是“在路上”,而交通广播正是在这种现状中产生并一举成为各个城市收听率首位的频率,凭借其丰富即时的交通资讯和极高的“伴随性”优势为广播媒体的二次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同时,当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信息在整个社会中就会呈现爆炸性、碎片化等特点。媒介要做的就不能仅仅是提供信息,还应该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提供不同的信息。一方面,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的受众会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收听的频率和节目;另一方面广播媒介也将会根据不同受众的需要,通过细分频率、改版等方式达到频率的细分化、专业化,达到“直接推送”的传播效果。交通广播主要针对的就是出行人群,这类人群对交通信息需求较为突出,为交通广播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交通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实证
1、网络广播
现在,移动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更为显著,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也更为迫切。赛立信在2013年对15城市媒介接触习惯与行为的研究表明,电视的接触率以绝对优势稳居第一,报纸则跌出前三,互联网和广播分别排行第二和第三。从传播媒介来看,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报纸逐渐式微,互联网迎头赶上,而广播在传统媒体中华丽转型,展现出新的活力。
广播节目的在线直播和点播是目前甘肃交通广播网络广播的主要呈现形式。受众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登录“飞天新传媒”和“广播收听大全”等网页在线同步收听广播节目、接收实时路况等信息;也可挑选自己喜欢的广播栏目点播甚至是重复收听,不受时间限制,24小时任意时段来进行收听;再如手机APP “蜻蜓FM”、“RadiON”等也可在任意地域直接搜索“甘肃省交通广播”在线收听。
2、广播电台的微博互动平台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促使大众的媒介接触进入“微时代”。微博效应是呈几何级数放大,瞬间就能聚集起巨大的言论能量,推进了“全民信息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广播电台也纷纷注册新浪官方微博,通过微博平台来提升自身在新媒体时代中的竞争力。
甘肃交通广播的官方微博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边听边聊的平台,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节目预告、实时新闻播报、新闻评论、主持人DJ微博等。听众可以随时通过手边的电脑,手机通过转发、评论的方式传播和参与正在播出或已经播出的广播节目。通过微博发布将《1035整点播报》、《1035气象达人》、《1035爱心发布》等整半点线性栏目呈现给微博客户端的用户和听众,借助微博这一新媒体找回了本来已经流失的听众。目前,广播微博已经成为了广播发展的一个新模式,为广播行业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
3、广播电台的微信互动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五个类别的内容。
2012年12月3日,甘肃交通广播公众账号正式开通,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为电台建立了直接收听广播、参与互动的渠道,让电台的微信公众账号真正成为“微信电台”。截止2014年3月21日,甘肃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数量突破8万。根据甘肃交通广播官方微信平台的使用情况来看,微信主要有两方面的运用:一是路况以及新闻报料。甘肃交广拥有一定规模的微信粉丝,他们流动在整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哪里有交通拥堵,哪里畅通无阻,哪里有行车中的不文明行为,哪个路段发生了事故,听众都能够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主持人和其他听友共同分享;二是参与节目互动。现在的电台节目都非常注重与听众的互动,一般都采取设置话题的方式,比如“你的春天愿望”“2013最难忘的事”等,然后对参与节目的语音或文字信息经过筛选后播出。
4、广播电台的手机客户端
2013年年底,工信部发放4G网络牌照,预示着移动互联网将颠覆性地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改变传统的媒体竞争格局,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使人们进入到了流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参与开发智能手机客户端,抢占手机听众已成为交通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之一。
三、新媒体挑战下交通广播的创新与发展
1、节目设计的创新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创作和生产的多元化趋势,广播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地呈现模式化、流程化、产品化、品牌化等特征。一档广播节目能否受到听众的认可不仅依靠节目内容,还要在节目的形式、流程、环节、品牌、主持人等方面进行策划、包装和推广。
自2005年以来,甘肃交通广播秉承“走专业路,打服务牌”的办台宗旨进行了三次全面改版。经过一系列实践摸索,甘肃交通广播产生了一批新的节目形态。这些新的节目形态与传统的节目呈现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热线访谈、板块节目、直播节目、轮盘新闻等多元态势。在提供丰富海量的节目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电台节目的互动性、趣味性、贴近性。在2014年改版中,甘肃交通广播也新设置了不同类型、不同定位、不同内容的汽车节目,如《超级马力》、《Happy 帮子客》、《吃的“郑欢”》等。同时,又对《路况信息》这一属于交通广播的传统节目进行了全新的定位,目的就是构建一个颠覆全省的网络信息系统,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打赢“信息战”。现在,全省公路、铁路、民航、交通管理部门200多位工作人员成为甘肃交通的特约通讯员,每天为听众发布最新最全的路况信息。2、互动模式的创新
过去,听众与广播电台的互动主要是通过比较传统的电话、短信或书信的方式。这些方式不仅效果不理想,而且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在全媒体时代,随着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无线通讯工具的普及,配合广播的播出特点,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在有无线信号覆盖的任何角落,通过以上终端收听广播并通过微博、微信与直播间内的主持人互动。交通广播如果能更加积极主动与新媒体融合,可以令发展空间更为开阔,为听众提供更多样化的媒介服务。
目前,甘肃交通广播已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平台,并拥有了较高的关注度。以甘肃交通广播微信平台为例,每天都会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推送包括“1035最热点”“1035小喇叭”“1035早知道”等网罗了国内外重大新闻、城市道路限行情况、汽车年检、车辆违章查询、本地民生等信息,在提供与直播间主持人互动的同时,听众还可以通过微信的语音功能,在电波中曝光行车中的不文明行为、播报实时路况等。
3、移动终端应用的创新
传统广播移动终端应用的出现是广播形态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之一。目前,与广播相关的手机APP客户端数不胜数,迎合了听众多元化、碎片化的收听习惯。
其中,下载量较大的“蜻蜓fm收音机”、“喜马拉雅”等客户端都是通过对大量广播音视频资料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一个分门别类的强大声音库,听众可以通过在线收听、批量下载免费收听。其内容不仅包含了传统广播电台的常规节目,还囊括了有声小说、流行音乐、相声评书、儿童故事、个性电台等丰富的收听资源,满足了移动互联终端受众对内容的自由选择与组合。其中,个性电台更是为每一个听众提供了一个“耍录音、玩剪辑、秀节目”个人展示的平台,改变了传统的受传关系,拓展了受众群体。
由上述分析可知,交通广播实现跨平台传播、交叉营销已成为不可逆转趋势。交通广播如何快速、有效、共赢的与新媒体融合,如何利用新媒体拓宽节目和市场空间值得广播人认真地思考与进一步实践。□
参考文献
①潘力,《从专业化走向多元化——中国交通广播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J].《传媒》,2011(6)
②张学东,《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思考》[J].《科技传播》,2011(5)
③张申伟、顾燕玲,《手机广播系统建设》[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9)
④邓英武、赵军、孔健安、巫春池,《广播与新媒体应用播出营运平台》[J].《中国传媒科技》,2011(9)
⑤狄春华,《走专业路打服务牌——甘肃交通广播节目改版体会》[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0)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