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归因,收获成长

    〔关键词〕积极归因;考试;发展指导

    归因是一个人利用已有信息去生成因果解释的总体方式。归因理论创始人海德曾说过:每个人都是直觉心理学家,因为要试图全面理解社会存在,所以总在不断做出因果分析,这与专业心理学家的所作所为几乎一模一样。作为学生,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之后,不管考试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可避免地会进行自我归因,会在心里给自己一个关于成败的解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会呈现不同的归因方式,进而,不同的归因方式又会影响到学生后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并最终影响到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效果。为此,对学生进行积极归因指导应成为当前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考试是对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总结和反馈,在考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归因分析呢?有以下几个思考点需要关注。

    一、我习惯于做个人归因还是情境归因?——建议少做情境归因,多做个人归因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人在归因时有两类基本倾向,一是情境归因,二是个人归因。具体到考生来说,情境归因就是把考试的成败归结于试卷、教师、运气、考场、身体等外在和不可控的因素。个人归因则是把考试的成败归结于能力、努力、方法、心态等内在和可控因素。

    很显然,情境归因的作用仅在于转移责任,谅解自己,但在个人调整、改进方面作用不明显。而个人归因会更有利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社会心理学家们还研究发现,人们在归因时会产生自利性偏差,即在很多情境中,人们倾向于对成功做个人归因,对失败做情境归因。比如,很多学生在考试成功之后会说“我之所以考得好是因为我的能力强”,在考试失败之后又会说“我之所以没考好是因为这份试卷出的容易了,没能考出我的水平”,这些便是自利性偏差的表现。我们在指导学生做考后归因时要能有意识地避免自利性偏差,尤其是面临考试失败时,更建议多做个人归因,即从能力、努力、方法、心态等方面去思考自己考试失败的原因,这样更利于解决问题,下次考试转败为胜也才会成为可能。

    考试之后如何做积极的个人归因,学习心理学研究者郭召良博士总结提炼出了“考试成功三棱锥”理论模型,可供我们在做个人归因时作为参照。郭召良博士认为决定考试成功的关键不是考生的智力水平高低,而是努力程度、学习和考试方法、学习效率和心态调节这四个因素,这些因素构成考试成功三棱锥上面的四个顶点。四个顶点的高度最终决定这个三棱锥的体积,即四个方面的水平高低(高度)共同决定考试成绩(体积)。如果某个方面存在不足,则这个顶点的高度就低,从而三棱锥的体积就会大大缩小。换言之,如果考生在努力、方法、效率和心态的某个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他(她)的考试成绩就会比较差。

    因此,在考试之后,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建议从努力、方法、效率和心态四个方面做一个系统分析,这样的个人归因往往是更积极更有效的。

    二、我是优先做个人归因的,不过我却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能力了,这该怎么办?——建议少做个人能力消极归因,避免产生习得性无助

    随着个人内省特质的发展,大多高中学生能在考后优先做个人归因,而不是简单盲目地做情境归因,但这时也会出现另一个消极现象,即几次个人归因之后却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认为自己就是能力差。

    比如,一位高三学生在一模考后分析中写到“一次次的失败让我发现其实我没他们聪明,在考前我也没奢望自己能考好,所以这次一模失败只是对我智商和能力低的又一次证明”,这便是个人简单消极归因的结果。学习心理学研究发现,一直把考试的失败归因于自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慢慢会失去学习动力和进取心,最终走向学业失败。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它指在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塞利格曼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心理学家随后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现象在人类身上也会发生。

    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特定的目标或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认知缺失,动机水平下降,情绪不适应等心理现象。心理学家们指出,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客观环境和主体因素进行分析,对自己行为失败的结果进行归因,所以是否认为失败与自己的能力相关是影响一个人无助感产生的关键。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了。这便是那些一直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慢慢失去学习动力和进取心,最终学业失败的原因所在。

    减少来自成人世界的消极评价,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自我悦纳系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营造合适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成功;利用理性情绪疗法,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念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改变引起他们习得性无助的歪曲知觉;以上这些都是避免习得性无助的有效方法。

    三、我是优先做个人努力程度归因的,可是我怎么没有进步呢,我甚至怀疑自己到底需不需要再努力了?——建议在失败面前不要做简单因果连接,关键是要找准问题和症结

    在生活中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走进房间把开关按下去,灯亮了;有一天走进房间,把开关按下去之后灯竟然不亮了,你脑海中会如何进行归因呢?你会认为灯坏了还是认为开关坏了呢?有可能两个原因都不是,而是停电了。在生活中把“灯不亮”的原因简单归结为“灯坏了”或是“开关坏了”,这便是“简单因果连接”。

    学生在考后归因中也常常会出现简单因果连接的现象,因为教师和家长等外部强化与暗示使得学生常常会在考后做出“没考好——不努力”的因果连接,这样的因果连接既是简单无需伤脑细胞的,又是颇受家长和教师欢迎的。当这种屡试不爽的简单因果连接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时,如果你是努力了却没能考好,这时往往会陷入一种思维困境,正如一位高三學生在考后主诉中所说:“我一直都很努力,可一直效果都不明显,这次竟然考得这么差,看看身边那些没有我努力却比我考得好的同学,我觉得我还不如不努力了呢。”为此,在考后归因中不建议学生做“没考好——不努力”的简单因果连接,因为长期以往它可能会影响学生去洞察自己在努力之外的考试失败原因,甚至会使学生像上面这位高三学生一样在极度学习疲劳之后,在长期体验不到自己的学习成效之后产生放弃努力的想法。在考试失败面前不做简单因果连接,关键是要找准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找准问题呢?

    一是鼓励学生在考试之后带着试卷请教师帮助自己一起分析。分析自己在学习中是否有知识漏洞?问题出在哪一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课堂效率不高,还是疏于复习,或是训练量不够?怯于与教师沟通是限制学生成绩提升的重要瓶颈,教师由于丰富的教育经验往往能比学生自己更善于发现问题所在,因此学生每次考试之后带着试卷请教师帮助自己一起分析是发现问题的最好方法,问题发现之后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努力便更具有实效性。

    二是让学生有意识地提升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它既包括了结果期望,也包括了效能期望。前半辈子研究习得性无助的塞里格曼最终成为了积极心理学的开山鼻祖,他指出人与人在知识和能力之外的重要分水岭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期望值高,遇事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显示成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往往畏缩不前,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当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显示失败。塞里格曼的后续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至少受五种因素的影响:个人的成功经验(尤其是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功经验)、个人观察到与自己相仿的人的成功经验、个人想象的成功经验、周围人认为你能成功、个人的身体与情绪状态。因此,积累成功、积极暗示、身心调节,这些都是我们指导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努力方向。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公式:学习成绩=(动机,IQ,学习迁移能力)。培养积极的归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迁移能力,激发学习动机,进而提升学习成绩的重要方法。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方式进行细致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调节情绪,调控预期,指导行为。我相信,在积极归因习惯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美好,学生也会收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无锡,214101)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吕爱华摘 要:化学是一门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策略,将教材中

  • 音乐学习对幼儿学习品质的促进

    钱君【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有关幼儿学习品质的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有利于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