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谣言的传播特征和控制策略
石雅菲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产品的广泛应用,用户在享受信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受到其带来的副产品——谣言的影响。本文试以微博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谣言的传播特征,并对如何控制谣言传播提出对策。
【关键词】谣言微博特征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的谣言传播
谣言是扭曲事实真相的信息。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事件重要性与事件模糊性是决定谣言的两个因素,即:R(谣言)=i(事件重要性)×a,(事件模糊性),也就是说谣言的产生取决于它所负载信息的重要性与信息本身的传播状态,谣言所涉及信息越重要,并且有关该信息的背景传播越少,谣言产生的效应越大。
谣言自古就有,只是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谣言传播的范围大大延伸,因而如今的谣言所造成的影响更加广泛,更具杀伤力。当前谣言传播典型形态是最近几年热炒的微博传谣。如,“秦火火”诽谤寻衅滋事案的庭审让网络传谣这个话题再次进入公众的视线。其实,利用网络造谣之事屡见不鲜,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某些人因造谣而被警方调查的新闻见诸于各类媒体,只是之前大多是一些“小人物”,而没有引起大范围的关注与讨论。而对“网络大V”的庭审,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网络谣言无孔不入地充斥着整个网络,也就不奇怪会有“退微博保智商”的言论出现。一定程度上,微博传播谣言也成为今天谣言传播的最具杀伤性的典型形态。
二、微博谣言传播的特征
1、谣言借助微博传播的便利条件
我们正处于媒体融合时代,这是一个媒体技术加速革新,吸纳所有人参与传播的时代,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迫使我们面临一些无法规避的问题,比如新媒体缺乏监督和监管机制,给谣言传播提供了机会。
新媒体的一些特征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首先,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媒体融合时代,实现了新老媒体的融合,实现了媒体技术的高度融合,为立体传播、整合传播提供可能,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负面效应,如信息爆炸,受众逐渐迷失于信息海洋里,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信息,难以辨别信息真假。这就给谣言传播提供了条件。第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化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参与传播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幅提高,并且传播内容日趋个性化,为一些受众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谣言提供机会。第三,信息制作简便,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谣言的波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加快。最后,新媒体时代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信息的到达率高,受众容易接受各种信息。
微博作为新媒体社交工具,因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自身传播特点成为了传播谣言的平台之一。第一,发布速度快,技术门槛低,应用方便,降低了谣言生产的成本。第二,传播速度快。微博可以在短时间内触发雪崩式传播。第三,微博的内容多原创,语言生动,诙谐幽默,更贴近普通人生活,能引起共鸣。一条谣言得到不同人的反复转发,则大大增加了谣言的“可信度”。再加上微博上的名人效应,这就为受众辨别信息源的真伪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微博传播谣言的主要特征
微博传谣的过程其实与传统媒介的传谣过程是一致的,也都遵循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 W”模式,即传播者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但是微博自身特性对谣言的传播又有特殊的影响。微博具有较高的互动性、分享性、到达率高,它的这些特性符合谣言传播者的需要,为谣言传播插上了无形的“翅膀”。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它的个性化与社群化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那么微博传谣有什么规律呢?以下四点总结了微博的传谣规律及特征。
(1)微博谣言频发,且涉及领域不断增加,主要分布于社会、名人及科普等领域。通过数据统计与分类,我们发现谣言主要集中于民生、名人、科普等多个领域,并且微博谣言数量在不断增加,覆盖范围在不断拓广。
微博谣言为何多发于社会、名人、科普这三方面呢?原因在于:一是谣言本身就偏爱于社会、名人、科普这三类。前两者一直是大众平日谈论的热门话题,而科普,造谣者利用其高门槛的特性,认为一般受众无法在第一时间准确辨别,因而造谣成功率高,极易达到目的。二是普通用户的大量存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草根”用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民生、社会生活等话题会得到广泛关注。三是源于微博实现了阶层融合。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够在微博里拓展自己的社交范围。微博中既有加V的用户,也存在大量普通用户。通过微博,普通民众与加V的名人之间的距离拉近,更多的人毫无芥蒂地共同讨论同一话题。同时,名人话题的火热,也与大量普通用户的存在息息相关,因为大众对于名人八卦类的信息总有强烈的好奇心。比如文章“出轨”事件在微博上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四是微博内容来源不确切,由于微博的“平民化”社交模式,使得微博平台权威性弱,娱乐性强,内容来源庞杂而可信度差。
(2)意见领袖(大V)参与谣言传播。被开庭审理的“秦火火”便是微博平台的大V,在微博平台上常发布一些信息混淆视听,其自身的影响力使得其发布的谣言被采纳度极高,造成的影响极坏。秦火火造谣在“7·23”事故中遇难的意大利籍旅客获赔三千万欧元,引起网民的愤怒,还有造谣诽谤张海迪女士,说张海迪已改了国籍。因其在微博平台上的影响力,其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比较大。
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即大V参与谣言传播的案例并不鲜见。他们利用自身话语权影响着自己的粉丝,影响着普通用户,因其大V身份的认证降低了普通用户的防备心理,加速了谣言的传播。
(3)微博信息在传播中容易发生失真现象。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微博上不断地出现谣言,一小时前得到的信息短短一小时后就被证伪。马航官方刚刚发布一条不排除飞机可能遭遇恐怖袭击的消息,在微博平台上就被转发者篡改成确切信息的模样,丝毫不顾及信息的未加证实。这种传播者在传播谣言的过程自动筛选和扭曲信息的倾向,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
(4)微博自身具备辟谣机制。微博自身具备辟谣机制。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澄清就是因为微博自身的辟谣特性。微博自身的公开性与交互性,使任何进入公众视线的事件都具有公开性,有人传谣就会有知情者辟谣。微博汇聚了大量新闻媒体,能够第一时间与各方沟通,获取事件真相。微博平台具有辟谣机制,各大微博平台均有辟谣账号,专门负责澄清事实真相。
三、微博谣言传播的控制
1、官方微博积极辟谣,确保信息公开
谣言信息很多都会涉及政府职能范围,所以政府部门有必要及时出面澄清。政府及官方微博必须发挥自身职能,树立权威形象,第一时间辟谣,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2、微博平台加强自我监管
第一,应当对微博使用者的发布行为,对微博发布内容进行把关和引导。第二,微博平台应当加强自我监管力度。积极利用辟谣账号粉碎谣言,还微博一个朗朗风清的环境。
3、微博用户应当加强自律
在微博平台上,用户既为内容生产者同时也是受众。作为内容生产者,应当为自己所原创、转发的内容负责,做到不造谣、不传谣。用户作为受众,应当保持警惕,对接收到的信息应当注意辨别内容真伪,以免为谣言所害甚至不自觉地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总之,应担负起一个自媒体人应尽之责,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参考文献
①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③慕夏溪,《论新媒体时代谣言传播的控制策略》[J].《榆林学院学报》,2012(5)
(作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产品的广泛应用,用户在享受信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受到其带来的副产品——谣言的影响。本文试以微博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谣言的传播特征,并对如何控制谣言传播提出对策。
【关键词】谣言微博特征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的谣言传播
谣言是扭曲事实真相的信息。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事件重要性与事件模糊性是决定谣言的两个因素,即:R(谣言)=i(事件重要性)×a,(事件模糊性),也就是说谣言的产生取决于它所负载信息的重要性与信息本身的传播状态,谣言所涉及信息越重要,并且有关该信息的背景传播越少,谣言产生的效应越大。
谣言自古就有,只是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谣言传播的范围大大延伸,因而如今的谣言所造成的影响更加广泛,更具杀伤力。当前谣言传播典型形态是最近几年热炒的微博传谣。如,“秦火火”诽谤寻衅滋事案的庭审让网络传谣这个话题再次进入公众的视线。其实,利用网络造谣之事屡见不鲜,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某些人因造谣而被警方调查的新闻见诸于各类媒体,只是之前大多是一些“小人物”,而没有引起大范围的关注与讨论。而对“网络大V”的庭审,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网络谣言无孔不入地充斥着整个网络,也就不奇怪会有“退微博保智商”的言论出现。一定程度上,微博传播谣言也成为今天谣言传播的最具杀伤性的典型形态。
二、微博谣言传播的特征
1、谣言借助微博传播的便利条件
我们正处于媒体融合时代,这是一个媒体技术加速革新,吸纳所有人参与传播的时代,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迫使我们面临一些无法规避的问题,比如新媒体缺乏监督和监管机制,给谣言传播提供了机会。
新媒体的一些特征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首先,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媒体融合时代,实现了新老媒体的融合,实现了媒体技术的高度融合,为立体传播、整合传播提供可能,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负面效应,如信息爆炸,受众逐渐迷失于信息海洋里,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信息,难以辨别信息真假。这就给谣言传播提供了条件。第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化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参与传播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幅提高,并且传播内容日趋个性化,为一些受众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谣言提供机会。第三,信息制作简便,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谣言的波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加快。最后,新媒体时代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信息的到达率高,受众容易接受各种信息。
微博作为新媒体社交工具,因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自身传播特点成为了传播谣言的平台之一。第一,发布速度快,技术门槛低,应用方便,降低了谣言生产的成本。第二,传播速度快。微博可以在短时间内触发雪崩式传播。第三,微博的内容多原创,语言生动,诙谐幽默,更贴近普通人生活,能引起共鸣。一条谣言得到不同人的反复转发,则大大增加了谣言的“可信度”。再加上微博上的名人效应,这就为受众辨别信息源的真伪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微博传播谣言的主要特征
微博传谣的过程其实与传统媒介的传谣过程是一致的,也都遵循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 W”模式,即传播者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但是微博自身特性对谣言的传播又有特殊的影响。微博具有较高的互动性、分享性、到达率高,它的这些特性符合谣言传播者的需要,为谣言传播插上了无形的“翅膀”。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它的个性化与社群化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那么微博传谣有什么规律呢?以下四点总结了微博的传谣规律及特征。
(1)微博谣言频发,且涉及领域不断增加,主要分布于社会、名人及科普等领域。通过数据统计与分类,我们发现谣言主要集中于民生、名人、科普等多个领域,并且微博谣言数量在不断增加,覆盖范围在不断拓广。
微博谣言为何多发于社会、名人、科普这三方面呢?原因在于:一是谣言本身就偏爱于社会、名人、科普这三类。前两者一直是大众平日谈论的热门话题,而科普,造谣者利用其高门槛的特性,认为一般受众无法在第一时间准确辨别,因而造谣成功率高,极易达到目的。二是普通用户的大量存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草根”用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民生、社会生活等话题会得到广泛关注。三是源于微博实现了阶层融合。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够在微博里拓展自己的社交范围。微博中既有加V的用户,也存在大量普通用户。通过微博,普通民众与加V的名人之间的距离拉近,更多的人毫无芥蒂地共同讨论同一话题。同时,名人话题的火热,也与大量普通用户的存在息息相关,因为大众对于名人八卦类的信息总有强烈的好奇心。比如文章“出轨”事件在微博上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四是微博内容来源不确切,由于微博的“平民化”社交模式,使得微博平台权威性弱,娱乐性强,内容来源庞杂而可信度差。
(2)意见领袖(大V)参与谣言传播。被开庭审理的“秦火火”便是微博平台的大V,在微博平台上常发布一些信息混淆视听,其自身的影响力使得其发布的谣言被采纳度极高,造成的影响极坏。秦火火造谣在“7·23”事故中遇难的意大利籍旅客获赔三千万欧元,引起网民的愤怒,还有造谣诽谤张海迪女士,说张海迪已改了国籍。因其在微博平台上的影响力,其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比较大。
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即大V参与谣言传播的案例并不鲜见。他们利用自身话语权影响着自己的粉丝,影响着普通用户,因其大V身份的认证降低了普通用户的防备心理,加速了谣言的传播。
(3)微博信息在传播中容易发生失真现象。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微博上不断地出现谣言,一小时前得到的信息短短一小时后就被证伪。马航官方刚刚发布一条不排除飞机可能遭遇恐怖袭击的消息,在微博平台上就被转发者篡改成确切信息的模样,丝毫不顾及信息的未加证实。这种传播者在传播谣言的过程自动筛选和扭曲信息的倾向,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
(4)微博自身具备辟谣机制。微博自身具备辟谣机制。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澄清就是因为微博自身的辟谣特性。微博自身的公开性与交互性,使任何进入公众视线的事件都具有公开性,有人传谣就会有知情者辟谣。微博汇聚了大量新闻媒体,能够第一时间与各方沟通,获取事件真相。微博平台具有辟谣机制,各大微博平台均有辟谣账号,专门负责澄清事实真相。
三、微博谣言传播的控制
1、官方微博积极辟谣,确保信息公开
谣言信息很多都会涉及政府职能范围,所以政府部门有必要及时出面澄清。政府及官方微博必须发挥自身职能,树立权威形象,第一时间辟谣,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2、微博平台加强自我监管
第一,应当对微博使用者的发布行为,对微博发布内容进行把关和引导。第二,微博平台应当加强自我监管力度。积极利用辟谣账号粉碎谣言,还微博一个朗朗风清的环境。
3、微博用户应当加强自律
在微博平台上,用户既为内容生产者同时也是受众。作为内容生产者,应当为自己所原创、转发的内容负责,做到不造谣、不传谣。用户作为受众,应当保持警惕,对接收到的信息应当注意辨别内容真伪,以免为谣言所害甚至不自觉地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总之,应担负起一个自媒体人应尽之责,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参考文献
①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③慕夏溪,《论新媒体时代谣言传播的控制策略》[J].《榆林学院学报》,2012(5)
(作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