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赵益维 杜延庆 霍黎
摘? ? 要:当前,高校需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策略。文章从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发展脉络出发,对“文献检索”课程思政改革进行探索,并分析“文献检索”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文献检索”课程思政的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文献检索
中图分类号:G642.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4-0042-02
一、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课堂育人是重要手段,课程思政旨在形成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同向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其总体思路是在各类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与课程内容相融合,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当前,国内学者充分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强调高校教育应形成全方位德育“大熔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者相互融合,形成新的高校思政课体系[1],在此过程中,需要将思政课堂的显性教育和在其他课堂上的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协同育人, 思政课教师、其他课程教师全过程、全方位协同才能达到教育目的[2],课程思政的开展有所侧重,关键是要处理好思政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和专业课价值三者相互渗透的依赖关联,构建形成切实产生效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3],并且根据学生在专业学习时具有的阶梯式成长特点,成体系性地探究出德育的递进式教学路径[4],哲学社会科学和思政教育能够同向而行,共同构成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前者为后者提供学科支撑和学术资源,是对思政课程的有益、有力的补充,二者相互促进,为彼此的协同发展提供助力[5]。高校“课程思政”的短板和难点主要在理工科课程上[6]。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恰当引领需要认真思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更加广泛的协同育人“大思政”体系,为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思路。
综上所述,虽然有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當前的研究主要从宏观指导层面进行分析,即使涉及到个别的课程,但结合到具体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还很少,需要思考如何在课程的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上产生的同频共振。
二、“文献检索”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上,“文献检索”课从崭新的视角,将传统与现代的检索工具深入融合,不仅在理论上使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种类文献的特征和分布形式,掌握传统文献检索工具的编排组织规则和使用方法,在实践上能够掌握电子文献检索技术,了解国内外著名的题录、文摘或索引数据库、引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的文献特点,掌握具体的使用方法,能够对文献进行合理使用。同时,通过研习高水平科研论文,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撰写方法和投稿技巧等。经过多年的发展,“文献检索”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在检索形式上从传统的手工检索已发展到当前以网络检索为主,并且随着慕课、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文献检索”课程从内容到形式都发展迅速,有些高校甚至将“文献检索”课纳入到金课建设的序列中。
当前,“文献检索”课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深度不够,而课程大纲则明确提出要利用实践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以保障教学质量。大多数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程教材仅仅针对方法进行介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不够,在有限学时的约束下,教师会选择先上理论课再开展实践,而这种教学安排容易造成学生感性认识不充足、学习兴趣不浓厚,而课程思政则提供了良好的结合途径,在“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一方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理念、精神和信仰,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文献检索的科学史,为学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科学思想基础。充分探索将“文献检索”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相融合,对加深大学生的学科认知、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献检索”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一门与信息采集密切相关的课程,在“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过程和考核环境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在实践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文献检索,那么检索什么文献更为合适呢?依笔者的经验,当前的检索内容主要是和学生的专业方向密切结合,例如笔者所教授的学生是电子商务专业,那么在“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和考核环境的实践中会引导学生开展对电子商务理论相关文献的检索,考虑到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遵循课程自身的建设规律,基于此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在价值观上引领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引领,让教师在讲台上传递大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教化学生。 故此,笔者在专业理论知识检索的基础上加入思政课程的相关内容,使二者同向同行,以努力达到协同育人的效应,通过在“文献检索”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加入思政的内容,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一是结合学生的专业开展课程思政,例如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结合电子商务行业发展中诚信和敬业会促进社会在公正、法治等方面的进步,从而进一步推动国家的富强、和谐发展,因此在课程中增加电子商务立法、电子商务伦理、电子商务宏观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使学生通过相关文献检索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电子商务。二是考虑到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类别,需要了解当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供给侧结构改革”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观政策,引导学生对其加深了解,帮助学生建立国家经济和战略层面的价值判断体系。三是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探索“世界怎么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是教育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指导体系,使学生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付诸实践。在“文献检索”课程思政中,针对“马原”课的相关理论进行检索,并分析其应用。2018年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四是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背景、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多加了解,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
四、“文献检索”课程思政的困惑与应对策略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对课程思政持欢迎态度,也希望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来加深对专业课内容的理解,当前的困惑在于如何更好地构建专业课和思政课理论教学之间的合作机制,从而推进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开展。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并不是很丰富,只有在专业课和思政理论之间进行充分的融合才能形成课程思政的工作合力。鉴于此,有必要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之间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形成常态化的教学交流机制、开展智库资源共享。一方面,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建立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以高校教务处为纽带,通过思政课程观摩、思政理论研讨等途径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联合起来,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另一方面,通过专业课课程群建设,建立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及教学激励制度,各专业课教师之间形成工作合力,取长补短,将课程思政的应用和心得体会通过课程群的互动进行传播和扩散,提升同类型专业课教学的课程思政效果。
“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培养大学生查阅信息以及使用信息能力的技能类课程,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检索获取文献和信息的能力对构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十分重要,同时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形成重要支撑。笔者在“文献检索”课中进行了课程思政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为“文献检索”课程的实践注入了新的动能,而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多方协作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其教学效果,实现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构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交流与合作平台,多途径组合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才能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2]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
[3]朱漪.高校实施“课程思政”若干问题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學院学报,2018,(2).
[4]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
[5]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6]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