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生存之道

滕瀚++张双弜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可视化新闻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目前,国外一些主流媒体的可视化新闻发展与国内相比,无论是从观点理念、技术手段还是制作团队上都要更加成熟和完善。本文从英国《卫报》中可视化新闻的一些特点出发,分析国内可视化新闻报道存在的差距,初步地对新媒介环境下可视化新闻报道路径进行探究,以期为这一新的报道样式持续发展留下有益注脚。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卫报》生存之道
本文所定义的可视化新闻既包含了传统媒体中二维平面图表可视化新闻,也包括新媒体环境下,基于数据和可视化技术作支撑的多维网络可视化新闻。只有把两个方面都包括进来,才能够展现可视化新闻的全貌。
一、“三位一体”造就优质新闻
《卫报》始终以一个急先锋的形象对可视化新闻和数据新闻进行探索。2009年,《卫报》网站开设“数据商店”(data store)版块、下分“大数据”、“数据新闻”、“数据博客”等细分频道。同年3月,英国《卫报》成为全球第一个成立数字新闻部的报纸。此后,英国卫报专业记者制作出了“2012伦敦奥运会数据图表”、“你快乐吗?”、“BBC是如何开支的”、“英国人死亡的原因”、“中国人每年有多长时间度假”等大量高质量的视觉图表新闻。这些可视化的图示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让读者快捷、轻松地了解信息。《卫报》也成为了可视化新闻报道的领跑者。
1、公开数据支撑
可视化新闻是信息过载时代的信息过滤器,几乎所有可视化新闻制作的背后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对于某些报道来说,编辑手中所掌握的的数据远远不能满足甚至无法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英国《卫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将制作新闻所使用的数据完全公开,在“数据博客”页面上,所有数据新闻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均可以免费下载,供公众用来作进一步分析。①
公开数据平台,与其说是一种尝试,不如说是一种策略,英国《卫报》通过原始数据公开化,加强了公众的参与度,这种互动性带来的是可视化新闻内容极大丰富。
2、借力新媒体融合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新媒体所独有的特点和优势,探索与之融合与嫁接的新路子,成为了很多传统媒体的选择。
英国《卫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的发挥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即把新兴媒体的工具性价值发挥出来的同时,使其成为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利用社交媒体搜集信息。在《卫报》一个特色栏目“新闻博客”中,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采用滚动的方式,将读者在社交媒体上对事件的文字报道、图片、视频甚至通过电子邮件发来的评论全部整合到一处,成为报纸网络上不断更新的报道的一部分。而后,再据此进一步加工成印刷版的定稿内容。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分析新闻。在某些可视化新闻发布以后,《卫报》会利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介与数据新闻方面的专家进行互动,②以达到数据新闻价值的再生能力,力图将数据新闻对新闻事实的讲述展现得更加清晰明了。
3、出色的可视化团队
支撑着《卫报》引领可视化新闻报道最前沿的不仅仅是它先进的理念,公开的数据和高度的媒体融合,还得益于它有一个专业化、全方位的可视化新闻制作团队。2009年3月,英国《卫报》成为全球第一个成立数字新闻部的报纸。数据新闻团队由5人组成,其中Simon Rogers是数据新闻项目的创立者,编辑“数据博客”和“数据商店”等栏目;John Burn-Murdoch本人既是记者也是数据研究者。其他成员并非全职的数据新闻记者,同时还隶属于《卫报》的不同部门,从事其他新闻采编工作。《卫报》的数字新闻部针对新闻选题搜集分析海量数据,在收集、过滤、分析数据后,通过图表、地图或互动效果图等形式进行数据可视化转化,从而完成视觉化新闻叙事过程。
二、国内可视化新闻报道瓶颈
目前,国内的多家媒体都开始了可视化新闻探索的历程。尤其是最近几年,可视化新闻在和读者的良性互动中日益受到欢迎。2014年2月,一组关于“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漫画悄然走红,这也是一组成功的可视化新闻报道。单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这篇报道从主题设计到数据选用再到视觉呈现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然而,目前综合来看,国内可视化新闻报道在报道内容、传播效果和新闻生产上与国外的可视化新闻报道存在着一定差距。下面从三个方面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1、停留在平面可视化新闻阶段
纵观国内的传统媒体,新闻可视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报纸看重了新闻图表这一领域的发展空间,纷纷增加信息图表的呈现力度,各自推出图表专版,也努力使之成为报纸新闻的有益补充,如《钱江晚报》每周推出的“图视绘”专版、《京华时报》的“京华图解”专版、《新京报》的“新图纸”专版,《华商报》的“数之道”专版、《东方今报》的“有图有真相”专版、《烟台晚报》的“海国图志”大型图表策划等等都是一种制图创新的延续和发展。但是,这些版面和报道样式在内容上缺乏深度,同时二维可视化新闻占主体,这是目前国内可视化新闻急需改进的地方。
2、传统传受观念制约
可视化新闻除了传统的发布传递模式以外,在一些网络中的可视化新闻报道中,它更加注重受众参与其中的信息发布价值。一个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呈现,并不是这条新闻的终结,而恰恰是这篇新闻报道新的开始,广大受众可以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的信息或者是数据直接参与到这篇新闻的重构和完善过程中去,在这一过程中,传者和受者的关系是兼备和随时转换的,参与新闻制作的过程同时也是深入了解新闻事实的过程。
而在国内的可视化新闻报道中,这种传者和受众关系的转化体现得并不明显,很多的可视化新闻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传者对受众的基本模式中。在这一过程中,无法看到不同受众思维的轨迹和传达的态度,受众也无法相互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超出新闻本身的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
2、缺乏专业化制作团队
虽然国内的一些媒体已经构建了自己的可视化新闻团队,比如新华社专门的图表制作团队——图表新闻编辑室,《南方都市报》于2012年5月建立数读版面,设计团队由现职、外约设计师一共8人组成等都是对于专业团队构建的有益探索。然而,国内报纸视觉团队的视觉产品生产与内部团队设置不匹配,视觉团队的分工不明,人员配备不齐,尤其缺少数据编辑和电脑制图编辑这样的岗位设置。有的报社甚至缩减专业的视觉工作人员,让非专业人员来做视觉专业的工作。
从国内外的对比中就不难发现,我国的新闻可视化专业制作团队仍然处于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就单个媒体来看,国内的可视化团队的人数较少,专业化技术化程度较低,岗位不够齐全。从总体来看,国内的媒体可视化团队较少,有待于完善。这就造成了国内可视化新闻生产和制作缺乏有力的支撑。同时,很多的媒体仍然只是把可视化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有益补充,并没有意识到可视化新闻的制作是需要一个团队来策划完成的。这些都给国内可视化新闻团队的发展壮大造成了困境。
三、可视化新闻生存之道
目前,国内媒介都在有意识无意识积极运用可视化新闻的报道样式进行新闻报道。凡是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的媒体,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收到了读者的好评。通过上面对于《卫报》可视化新闻的特点探究和国内可视化新闻的现状分析,现就国内可视化新闻发展方向和基本路径做一个简要的探究。
1、平面向立体转化
要想使得国内可视化新闻进一步发展,首先必须更新观念。从思想上意识到可视化新闻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报道模式,它必定引领一场新闻报道样式的革命。目前,国内的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仍然把可视化新闻视作新闻报道的一个有益补充,并狭义的把可视化新闻等同于图表新闻,表格化新闻。这显然都在思想根基上存在问题。新闻可视化改变了以往新闻报道的基本模式,这种传受者之间随时转换的模式必定是一场新闻报道的革命。同时,可视化新闻除了二维平面呈现方式以外,还可以分为2加N维可视化新闻和网络可视化新闻。这是可视化新闻利用通用的视觉语言,对纷杂的信息进行富有想象力的设计。在这种设计方式中,空间时间化,时间空间化,逻辑节点化,三者之间互相共生又互相作用,共同体现信息的价值,使得原本平面的新闻立体起来,这才是可视化新闻发展的高级阶段。而国内新闻要想吸引更多的受众,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从思想观念上纠正一些错误的做法,把单纯的平面可视化新闻转为立体可视化新闻,才是正确的选择。
2、独家向众包转变
2009 年英国议员花销的调查性报道(MPsexpenses ),6月,英国国会下议院公布了5500个PDF文档, 其中包括议会所有646名成员四年间的花销报账单。《卫报》为此开展了众包新闻的尝试,设立专题将这些数据公布给用户,邀请用户帮忙查找账单中是否有可疑或可议之处。数万名用户参与了这一数据新闻的制作,帮《卫报》挖出大量新闻。这是众包新闻的一个典型例子。国内可视化新闻在跨越了平面可视化阶段之后直接面临着对于大数据新闻事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时候光靠专业化的制作团队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受众的力量来解决。
《卫报》为了使更多的受众参与到可视化新闻报道和制作过程中来,卫报网站为用户提供培训课程,教授用户制作数据新闻的方法。③对数据感兴趣的用户可以自己查证新闻中的数据源头,从中发现隐藏的新闻,媒体数据团队和用户之间搭建了合作平台,集体协作生产新闻。
在这个信息发布速度以毫秒计算的时代,在这个事件发生时当事人就可以现场直播的时代,要想实现传统报道理念上事件独家和报道媒体的独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独家新闻”在当前媒体环境下式微,那么“众包”化的新闻就显出了它的优势,即通过受众广泛参与到新闻制作过程中来,赢得受众对于新闻本身的关注和进一步诠释。
3、发展专业化团队
构建专业化的团队,这一点重要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一家报纸在将信息转换成可视化的新闻图表时,需要有新闻素养、技术素养与艺术素养的人员协力合作。欧美知名报纸通常拥有一个得力的视觉团队,一个相对完整的视觉团队大致包括选题策划、文字摄影摄像记者、数据编辑、美术设计、电脑制图、版面编辑和网页设计等层面的人员。
就我国目前而言,在团队构建方面需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加强可视化新闻专业制作团队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不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只有在加强人才的培养之后才能避免。其次,加大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可视化制作很多时候是一件费时、费力、费钱的苦差事。因此,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①田加刚,《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J].《青年记者》,2013(7)
②郑蔚雯、姜青青,《大数据时代,外媒大报如何构建可视化数据新闻团队?——〈卫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实践操作分析》[J].《中国记者》,2003(11)
③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6)
(作者:均为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文章!
  • 用填色图书形式,提升读者绘画

    杨帆刘佳琦【摘要】图书产品集艺术性、思想性、文化性于一体,是一种传播媒介。其中,填色书作为绘画艺术与图书产品的新结合形式,受到广泛关

  • 电视戏剧真人秀的创新姿态

    荆丽娜<br />
    《谢天谢地,你来啦》是央视一套今年4月推出的一档大型戏剧表演节目,标榜为“全新智慧型文化栏目”,是央视引进的首个喜剧类

  • 《启功对我说》

    《启功对我说》作者:陈荣琚 著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定价:28.00元提要:启功先生书法名满天下,读者从本书可以得窥启先生的深厚书学思想,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