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的培养路径研究
摘 要 高校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环境下对高职学生的开展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挑战巨大,本文认为只有通过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多方联动,全员参与对学生思想及行为的管控与引导,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的发生,促进学生成长与成才。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网络 法律意识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基于法治校园建设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中法律意识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5YJ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娇,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律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90
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文当前社会关注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設,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高职学生在网络安全和网络法律规范方面的意识相对缺乏,培养一定的法律意识,具有相当的法律素养,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于依法治国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公民觉醒的期待。
一、高职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一)依法治国下的法律意识分析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法律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等有密切联系。 当前高职学生群体中,具备法律意识或者愿意主动了解法律知识的学生人数比例较少,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例,在法律基础课上,120人上课的班级中仅有不到17%的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对网络法律知识的认知就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任重道远。
国家要实现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努力使法律的“规范”和“意识”深入人心,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二)法律意识与高职学生网络行为规范
互联网是社会基础设置,在保证经济与社会正常运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有积极作用。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与此同时,使用电视上网的网民比例也提高3.2个百分点,达28.2%;传统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 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主要平台和媒介,网络文化的建设显得愈加重要,公民网络行为中法律意识的培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最能体现公民的基本素养。
高职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生活的过程容易受到网络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比如校园贷、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人肉搜索、网络诈骗等,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念或扭曲的社会现象极易误导学生。由于在校学生缺乏法律基础知识,不具备法律意识,往往促使校园网络犯罪屡屡发生。
二、高职学生网络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探寻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是建立法治校园,推行依法治校的重要课题,在提升网络法律意识的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法律素养的过程,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内外结合才能全方位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让学生能主动知法懂法,真正做到守法用法。通过近两年来对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和研究,对于在校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的培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校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的法律意识培养仅仅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该课程课时有限(仅6课时)而且较为抽象,并不能把法治的基本精神和法律思维方式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学生往往认为法律枯燥无味、避之不及,因此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深入普法教育,敦促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形成法律思维。
1.在每个学习阶段开始相应法律课程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除了开设必修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外,随着学业的提升应配套开设相关《法律基础》系列公共课程。课程结合学生实际,可从人际关系、社会兼职、求职和面试等方面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真正学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并能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中。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除了专业教育之外更应注重学生道德意识的引导和培养,而法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规范学生的道德观念,从规范意识培养来讲,通过法制教育伴随学生的成长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规则意识的养成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学校安排的职业规划课程中增设法律基础专题,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结合行业现状开设专门的部门法律,应对不同行业法律知识的基本需求。
2. 把法律知识的掌握列入学生专业课程建设中
目前高职学校的法律课程没有统一的规划,高职培养模式更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各个专业开设的法律课程仅凭专业教师的社会经验泛泛而谈,很少安排法律专业的教师给学生上课,其授课无法深入到法律理念层面,更谈不上法律意识培养。以云南国土资源学院为例,全校13个教学院,开设有44个专业,其中一半以上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均专门设置和本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如《环境资源保护法》、《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经济法》、《会计法》、《旅游法律法规》等,但是这些课程的任课老师基本不具有法学背景,只能通过行业实践片面解释法律法规,在讲到专业内容的时候就略过不讲,学生并不明白法律运行的方式和立法真正的目的。基于此,学校应该整合这部分课程,分为法律理论基础和法律实践,理论基础设置为公共课程由具有法学教育背景的教师讲授,法律实践可以由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结合行业状况进行讲解。
3. 多渠道多方法进行普法教育
除基础课程中加入法律课程之外,可以在选修课、网络课程方面重点推荐法律相关课程并积极开展各种普法活动,包括:
(1)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推行和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包括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养及职业法律法规教育。
(2)法律课程授课教师要把握时代脉搏,灵活运用时事热点案例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学法的兴趣。
(3)在12·4宪法日举办普法活动,在学校团委组织下设置法律宣讲社团,定期面向全校进行法律宣传,敦促学生提升法律意识。
(4)依托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普法活动,与学生积极互动,收集校内外发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例,在第一时间进行警示教育,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5)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对于校内网以及学校的貼吧、论坛应加强监管,不仅学生自律组织要介入,教师也应积极介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以遏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 家长参与网络法律意识培养
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基础较差,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对于法律一类较为抽象的课程精力投入有限,而在依法治国的社会背景下又要求人人懂法、人人守法,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的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家庭情况,联动学生家长,一起努力营造法律氛围,建立全民普法的大环境。
1.对学生家长普法宣传
对于互联网下的信息化、数字化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来宣传网络安全。学校每个学期可以通过新媒体方式用微信或者校园网、短信推送等,向学生家长推送网络违法犯罪相关的案例进行普法宣传,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接触社会以后可能面临的各类法律风险,提高警惕,同时也可以提醒家长敦促学生规范自我行为,遵守校纪校规,杜绝违法犯罪。
2.完善家校联系体系
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完善的家校联系体系,辅导员要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虽然大部分学生入学后均已成年,但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情况对于学校管理具有积极作用。特别在虚拟、模糊的网络空间中,学校及家长适当介入是必要的。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学生被电信诈骗案为例,多名学生被骗金额巨大(均超过万元),这些钱其实就是学生的学费,如果家长能多敦促、多提醒学生及时缴纳学费,可能损失就不会如此惨重,家长监管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 社会加强网络监管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占领网络宣传阵地以来,国家针对网络环境的净化采取了很多措施,不论从技术上还是制度建设上,都全面进行了深化改革,为建设民主文明的社会奠定基础。
1.从技术上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网络安全的保障、风险的规避,也包括有害信息的治理等,其内容建设首先在于建构一系列的规范和规则体系,使互联网的各个参与方,包括政府部门、企业、个人在进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活动时做到有章可循、有规范可以去遵守。例如,实行互联网内容提供主体资格的审查,取缔越权的非法网站。 从国家层面规范网络环境,净化网络空间,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的,学校局域网管理应严格执行国家法律规章及政策,不惜投入资金构建安全的网络信息体系,保障学校网络的安全运行。
2.从立法上不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除了技术保障之外,国家在法律规范方面也进一步完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6年11月)、《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2017年8月)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刑法修正案(九)中增加了治理网络造谣方面相关内容,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发布了司法解释,利用互联网进行诽谤等行为被纳入依法治理的范围,在实践中也按照这些司法解释进行执法。高职学生在网络行为中需要关注这些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颁布,做到知法懂法、不违法不犯罪。
伴随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的界线将变得越来越模糊,互联网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难舍难分。与此同时,用户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的痕迹都会被数据库所记录,成为网络空间数据的组成部分,网络空间将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基于此,在高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网络的治理工作、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让网络空间充满正能量。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实践性和操作性培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观念方面的发展。在互联网加时代下,对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更应依托网络本身来深入发掘,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法治宣传,积极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关注,把学生从虚拟的网络引导回现实,构建线上线下统一阵营,让学生能真正建立起全面的法治观念,让依法治国深入人心。
注释:
杜红梅.论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制与社会.2011(35).
张晓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民主与法制时报.2018-02-06(004).
王四新.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如何构建.法制日报.2017-10-25(005).
参考文献:
[1]唐新华.网络背景下当代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困境及提升路径探究.学园.2013(30).
[2]陈习知.网络视域下高职大学生公民意识之现状及其成因.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2).
[3]杨笑.增强现代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探究.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18(1).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网络 法律意识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基于法治校园建设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中法律意识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5YJ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娇,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律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90
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文当前社会关注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設,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高职学生在网络安全和网络法律规范方面的意识相对缺乏,培养一定的法律意识,具有相当的法律素养,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于依法治国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公民觉醒的期待。
一、高职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一)依法治国下的法律意识分析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法律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等有密切联系。 当前高职学生群体中,具备法律意识或者愿意主动了解法律知识的学生人数比例较少,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例,在法律基础课上,120人上课的班级中仅有不到17%的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对网络法律知识的认知就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任重道远。
国家要实现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努力使法律的“规范”和“意识”深入人心,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二)法律意识与高职学生网络行为规范
互联网是社会基础设置,在保证经济与社会正常运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有积极作用。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与此同时,使用电视上网的网民比例也提高3.2个百分点,达28.2%;传统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 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主要平台和媒介,网络文化的建设显得愈加重要,公民网络行为中法律意识的培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最能体现公民的基本素养。
高职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生活的过程容易受到网络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比如校园贷、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人肉搜索、网络诈骗等,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念或扭曲的社会现象极易误导学生。由于在校学生缺乏法律基础知识,不具备法律意识,往往促使校园网络犯罪屡屡发生。
二、高职学生网络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探寻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是建立法治校园,推行依法治校的重要课题,在提升网络法律意识的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法律素养的过程,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内外结合才能全方位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让学生能主动知法懂法,真正做到守法用法。通过近两年来对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和研究,对于在校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的培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校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的法律意识培养仅仅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该课程课时有限(仅6课时)而且较为抽象,并不能把法治的基本精神和法律思维方式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学生往往认为法律枯燥无味、避之不及,因此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深入普法教育,敦促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形成法律思维。
1.在每个学习阶段开始相应法律课程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除了开设必修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外,随着学业的提升应配套开设相关《法律基础》系列公共课程。课程结合学生实际,可从人际关系、社会兼职、求职和面试等方面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真正学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并能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中。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除了专业教育之外更应注重学生道德意识的引导和培养,而法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规范学生的道德观念,从规范意识培养来讲,通过法制教育伴随学生的成长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规则意识的养成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学校安排的职业规划课程中增设法律基础专题,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结合行业现状开设专门的部门法律,应对不同行业法律知识的基本需求。
2. 把法律知识的掌握列入学生专业课程建设中
目前高职学校的法律课程没有统一的规划,高职培养模式更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各个专业开设的法律课程仅凭专业教师的社会经验泛泛而谈,很少安排法律专业的教师给学生上课,其授课无法深入到法律理念层面,更谈不上法律意识培养。以云南国土资源学院为例,全校13个教学院,开设有44个专业,其中一半以上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均专门设置和本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如《环境资源保护法》、《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经济法》、《会计法》、《旅游法律法规》等,但是这些课程的任课老师基本不具有法学背景,只能通过行业实践片面解释法律法规,在讲到专业内容的时候就略过不讲,学生并不明白法律运行的方式和立法真正的目的。基于此,学校应该整合这部分课程,分为法律理论基础和法律实践,理论基础设置为公共课程由具有法学教育背景的教师讲授,法律实践可以由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结合行业状况进行讲解。
3. 多渠道多方法进行普法教育
除基础课程中加入法律课程之外,可以在选修课、网络课程方面重点推荐法律相关课程并积极开展各种普法活动,包括:
(1)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推行和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包括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养及职业法律法规教育。
(2)法律课程授课教师要把握时代脉搏,灵活运用时事热点案例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学法的兴趣。
(3)在12·4宪法日举办普法活动,在学校团委组织下设置法律宣讲社团,定期面向全校进行法律宣传,敦促学生提升法律意识。
(4)依托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普法活动,与学生积极互动,收集校内外发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例,在第一时间进行警示教育,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5)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对于校内网以及学校的貼吧、论坛应加强监管,不仅学生自律组织要介入,教师也应积极介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以遏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 家长参与网络法律意识培养
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基础较差,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对于法律一类较为抽象的课程精力投入有限,而在依法治国的社会背景下又要求人人懂法、人人守法,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的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家庭情况,联动学生家长,一起努力营造法律氛围,建立全民普法的大环境。
1.对学生家长普法宣传
对于互联网下的信息化、数字化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来宣传网络安全。学校每个学期可以通过新媒体方式用微信或者校园网、短信推送等,向学生家长推送网络违法犯罪相关的案例进行普法宣传,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接触社会以后可能面临的各类法律风险,提高警惕,同时也可以提醒家长敦促学生规范自我行为,遵守校纪校规,杜绝违法犯罪。
2.完善家校联系体系
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完善的家校联系体系,辅导员要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虽然大部分学生入学后均已成年,但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情况对于学校管理具有积极作用。特别在虚拟、模糊的网络空间中,学校及家长适当介入是必要的。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学生被电信诈骗案为例,多名学生被骗金额巨大(均超过万元),这些钱其实就是学生的学费,如果家长能多敦促、多提醒学生及时缴纳学费,可能损失就不会如此惨重,家长监管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 社会加强网络监管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占领网络宣传阵地以来,国家针对网络环境的净化采取了很多措施,不论从技术上还是制度建设上,都全面进行了深化改革,为建设民主文明的社会奠定基础。
1.从技术上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网络安全的保障、风险的规避,也包括有害信息的治理等,其内容建设首先在于建构一系列的规范和规则体系,使互联网的各个参与方,包括政府部门、企业、个人在进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活动时做到有章可循、有规范可以去遵守。例如,实行互联网内容提供主体资格的审查,取缔越权的非法网站。 从国家层面规范网络环境,净化网络空间,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的,学校局域网管理应严格执行国家法律规章及政策,不惜投入资金构建安全的网络信息体系,保障学校网络的安全运行。
2.从立法上不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除了技术保障之外,国家在法律规范方面也进一步完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6年11月)、《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2017年8月)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刑法修正案(九)中增加了治理网络造谣方面相关内容,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发布了司法解释,利用互联网进行诽谤等行为被纳入依法治理的范围,在实践中也按照这些司法解释进行执法。高职学生在网络行为中需要关注这些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颁布,做到知法懂法、不违法不犯罪。
伴随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的界线将变得越来越模糊,互联网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难舍难分。与此同时,用户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的痕迹都会被数据库所记录,成为网络空间数据的组成部分,网络空间将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基于此,在高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网络的治理工作、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让网络空间充满正能量。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实践性和操作性培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观念方面的发展。在互联网加时代下,对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更应依托网络本身来深入发掘,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法治宣传,积极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关注,把学生从虚拟的网络引导回现实,构建线上线下统一阵营,让学生能真正建立起全面的法治观念,让依法治国深入人心。
注释:
杜红梅.论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制与社会.2011(35).
张晓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民主与法制时报.2018-02-06(004).
王四新.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如何构建.法制日报.2017-10-25(005).
参考文献:
[1]唐新华.网络背景下当代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困境及提升路径探究.学园.2013(30).
[2]陈习知.网络视域下高职大学生公民意识之现状及其成因.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2).
[3]杨笑.增强现代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探究.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