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技术类通识教育 网络选修课程开设研究

    蹇孝玉 黄威荣 刘军 陈涛

    

    

    摘要: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三所高师院校当前已开设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发现存在“课程数量太少,不能满足技术素养培养需求;课程不成体系,未形成模块化技术类课程系列;课程开设随意,缺少教育信息技术方面课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对高师院校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的开设进行反思,并为高师院校开设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师范生;技术类通识教育;技术类网络选修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19-0109-04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需要高师院校培养出具备一定技术理论基础、能够运用科学技术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人才。但在以往的通识教育中,高师院校大多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理论性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技术方面知识的培养。针对高师院校通识教育不能满足新的人才培养要求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开设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以期对通识教育做一个补充与完善,促进全人教育的教育目标达成。笔者认为,高师院校不仅要在课程中加入对学生技术知识传授,强调技术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技术素养的养成性教育。[1]

    ● 技术类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对师范生教育的影响

    1.技术类通识教育的内涵

    技术类通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技术素养的教育,教授学生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了适应互联网络的发展,众多高校都通过开设网络选修课程的形式来大力开展技术类通识教育,形成了相应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其课程由专业必修课程和其他形式的选修课程组成,设置方向主要是技术类知识、技术技能学习,其目标是培养师范生技术素养。

    2.对师范生教育的影响

    (1)更新人才培养的理念

    技术类通识教育是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的客观要求,技术类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是一种人才培养理念,通识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开展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教育,而技术类通识教育则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技术能力。更新教育理念是提高技术类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高等师范类院校针对师范生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目标要与基础教育领域需求以及社会需求一致,从教师培养根源出发,培养具有前瞻性、融通见识以及博雅精神的高素质教师人才。

    (2)丰富通识教育的内容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发展,高校的通识教育日趋成熟,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技术与教育的不断深入融合,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强调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培养的通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要求,技术类通识教育登上高师教育舞台,技术类通识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必要补充,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通识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技术素养的教育。

    (3)优化师范生知识结构

    师范生的知识结构是其从事教育科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基础教育领域中素质教育能否切实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的知识素质及其结构状况[2],因而师范生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技术类通识教育的开展,能够优化师范生知识结构,为师范生提供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为其从事教育科学工作打下基础。

    (4)促进师范生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是指理解、使用和评估、接受和选择技术的态度[3],它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技术发展而发展,不同技术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征[4],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技术素养的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在基礎教育领域,由于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校园教育信息化设施已由原来的多媒体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等逐渐演变为可触摸设备、智慧教学系统、人工智能、VR/AR/MR等产品,教师已掌握的技术与当下技术发展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因而教师的技术素养养成教育需要不断加强。作为培养教师的机构,高师院校开展技术类通识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师范生技术素养的养成教育,从而为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输送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

    ● 三所高校开设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对比

    1.分析维度

    本文主要聚焦A、B、C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师院校。A校地处省会城市,属省级重点师范院校;B校地处省会城市,属于省属师范院校;C校在地区城市,属于地属师范院校。对三所高师院校2017—2018学年开设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采用文本分析法进行分析,整理出开设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的几点问题,以期改进高师院校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的开设。研究中的相关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高校教务部门,各校开设学时都为32学时,三所院校开设的技术类网络选修课程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2.几点问题

    通过对A校、B校和C校已开设的技术类网络选修课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针对师范生所开设的技术类网络选修课程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课程数量太少,不能满足技术素养培养需求

    在表1中可以看到,A校开设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有15门,B校开设的课程有13门,C校仅有2门,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开设数量过少,不能满足当前师范生技术类通识教育特别是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需求。

    (2)课程不成体系,未形成模块化技术类课程系列

    从上页表2可以看出,三所高师院校开设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缺乏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痕迹,各门技术类课程之间关联性不强,未形成模块化课程。

    (3)课程开设随意,缺少教育信息技术方面课程

    在表2中可以看到,A校开设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最多,偏向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及影像媒体技术,B校主要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C校一门为3D打印技术,另一门为新媒体技术,三所高师院校中均缺少师范生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

    ● 师范生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推进建议

    1.学校层面:完善课程开设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技术类通识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不断完善和强化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是保障技术类通识选修课程在高校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高校应通过技术类通识选修课程改革使技术类通识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最大化地发挥作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作为培养师范生技术素养的重要课程,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都要与当前的技术发展一致,避免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开设走向随意化。高师院校可以参照国内外先进大学的经验[5],对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的开设进行全局性、持续性的改进。

    师范生的技术类通识教育有别于一般的技术类通识教育,其课程的开设也需要应时顺变,高师院校在开设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时,应当以教育教学中的相关技术为主,其他技术类课程为辅,应针对技术类课程进行模块化分类,分别建设课程的核心课程与支撑课程,并重点开设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目标应明确并统一制定,内容要具体化,支撑课程根据核心课程的基础要求合理设置,并建立专门的课程团队。

    2.教师层面:提高教学效率

    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教师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操作技术。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也要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作为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树立正确的技术理念,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学生对技术知识的掌握应当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首先是掌握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以便能够进行准确的操作,从操作过程中找到不足,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技术知识,有效地促进理论的学习,最终全面促进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状态,对教学时间要有全局性的把握。此外,教师对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有别于其他课程,技术类通识课程重点在于对师范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课程考核应以提交作品为主,以实际操作为重点。

    3.学生层面:优化学习选择

    在学校开设的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中,师范生应结合自身的需要、兴趣进行网络选课,在选课之前,应对自身能力、素质、需求等有详细的了解。师范生选择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时,应遵循“连续性”和“系统性”原則。

    “连续性”原则是指师范生选择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时,应有长期规划,在选定某一方向以后,要连续学习两到三个学期,从初级知识学到高级知识,直到把该技术知识学通、学透。以摄影摄像技术为例,该课程内容广泛,包括摄影摄像的基本原理、技巧、操作、后期制作等,若是只学习一个学期,明显是不够的。技术类通识教育要求师范生在了解技术领域知识的情况下,熟练掌握常用的技术,并能够将其运用到生活与工作中,所以在此过程中,师范生应连续不断地学习某一技术领域的知识,并最终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系统性”原则是指师范生在选择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时要有系统的规划,在选定感兴趣的课程以后,进行该类课程的系统、全面的学习。“系统性”原则和“连续性”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师范生按照“系统性”原则来选择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能够对该类技术有全面的了解,知识脉络会很清楚,便于对相关技术类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的,相应的课程设置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顺应时代的潮流。因此,高师院校要不断探索,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任课教师也要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认真学习最新的技术,以便更好地进行技术类通识教育的教学活动,师范生应认识到技术类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选课时有一个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整体规划。

    ● 结语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要求变革学习方式,这也对教师的技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在技术融合的环境中创新教学,从而引领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因此,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高师院校应当建立一种未雨绸缪型的技术类通识教育,有前瞻性地开设相关的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

    高师院校以往开设的技术类课程较少,课程分布不均匀,不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技术素养,更不利于师范生学习信心的增强。高师院校针对师范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应当根据技术类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以及师范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开设合理的课程,建立一支专门的师资队伍,在教学上由简到难、深入浅出,不仅要使技术类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程开设落到实处,还应评测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这样才能使师范生的技术素养得到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雯雯,夏建国.技术素养:一个值得关注的高等技术教育领域的问题[J].职教论坛,2011(34):38-41.

    [2]张爱群.试论师范生知识结构的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369-371.

    [3]杨国海,张增常.技术素养的内涵及测评框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0(02):149-152.

    [4]陈迪.我国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5]张玥.医学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合理性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3):246-248.

    作者简介:蹇孝玉(1995—),女,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化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师范生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混合式培养研究”(编号:2015SSD20);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构体系研究”(编号:2015A056);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度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2016ZZ1)。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