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讨论教学之方略
摘要:生态是现今高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热频词,它强调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以学生的自学—合学为主要方式。但部分教师仅注重学生讨论的形式,很少关注学生讨论的效果。对讨论的追求只停留在浅层次上,不能真正达到生态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态课堂;讨论教学法
参加教学观摩,发现一些青年教师喜欢运用讨论教学法。但是,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如下现象: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立即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的问题比较简单,甚至根本就没有讨论的必要;讨论之后的收束比较仓促,学生的学习收益不够明显。
针对此类问题,笔者认真思考,并且开展了讨论教学的尝试。
一、未雨绸缪,开展有准备的教学讨论
正如宇宙飞船的发射需要经过严密的检查一样,教学讨论也必须要有经得起考验的充足准备。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准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教师层面的,一是学生层面的。
从教师角度讲,讨论话题或议题的确定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在这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备课,要结合文本和学生实际,敲定适宜的讨论点。这个适宜的标准是:既要能让学生着手讨论,又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借助学生团队或师生协作的力量,对讨论的问题能生发思考并产生比较合理而且新颖的结论。教师更要注意控制好讨论的时机。课堂教学之初,由于教学内容处于导入这一基础阶段,自然是不适宜组织学生讨论的。课堂教学结束阶段,大多是教学内容的总结阶段,一般也不太适宜进行讨论。为此,笔者以为最适宜的时机应该固定在课堂教学中段。例如,在执教《山居秋暝》时,在梳理完诗歌文本字面内容之后,笔者提出一个问题:“诗人王维创作此诗的动机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议论纷纷,给出的答案也是多种多样。在这种背景下,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之内交流各自意见,并给出理由;继而再让各小组代表在全班范围之内交流,最终得出大家一致认可的答案:此地乐,甘愿归隐。
从学生层面讲,对于需要讨论的问题,必须有个心理和思想准备。为此,在教学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必须给足时间,让学生预先进行个性化理解和思考。然后,再带着各自的思考成果在小组乃至班级层面进行交流。
二、期待精彩,助推有交锋的教学讨论
在传统课堂中,“权威”的影子牢牢地控制与牵引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是权威,他们所讲的话就是金科玉律,不可违背,学生只能被动、默默承受。其实,这是有违教学生态的行为,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意识和思想。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以自主表现的舞台,助推他们借着讨论激荡与生成智慧。
讨论中,教师首先要有适度、美好的期待。从根本上讲,每一位学生都是期盼自己得到鼓励与肯定的,在教师善意而有耐心的期许之中,学生往往会有意料不到的精彩表现。例如,在执教“底层的光芒”这个单元时,我让学生对《品质》《老王》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鉴赏,并没有给出带有聚合性质的讨论问题,只是让他们进行比较阅读,之后就静静地等待学生的回答。没想到学生经过思考和交流之后的答案可谓异彩纷呈:有的学生发现这两篇课文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往往不被人看重;有的学生发现这些小人物都具有可贵的精神品质,他们用自己质朴的言行放出耀眼的人性之光;有的学生将这些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相联系,由此得出有些价值观是全世界都需要的,这样的讨论结果很精彩。
其次,教师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的思想争鸣。事实上,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来看,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是被纳入预期的。为此,聪慧的教师自然懂得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类问题进行探讨。例如,执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引领学生梳理完上下阕的主要内容之后,笔者就着重引导学生探讨两个问题:一是词人刻画周瑜形象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二是词人在这首词作中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讨论中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词人刻画周瑜形象,是以其少年英雄形象与词人自身的“早生华发”形成对照,继而凸显自身被贬到黄州的落寞与无奈。有的学生认为词作第一句就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风流人物总被滚滚大江之水淘尽,以至于在全词收束之时,词人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才有“一尊还酹江月”的举动。于是,在这些学生看来,写周瑜的少年得志并非单纯地赞美其英雄形象,而是感慨韶华易逝。因而在这些学生眼中,词人的心态也带有消沉的意味。
三、和融共生,注重讨论后的精进
在學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必须处于全程参与和监控状态中。一方面,教师要参与讨论,并且适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开展多向度评价。一是学生之间的评价,二是教师的评价。无论是哪一种评价,可以是肯定的评价,也可以是辩驳性的评价,它们都具有引发认知提升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评价的一方和被评价的一方都会有收获,或是知识性的,或是思维方式层面的,或是价值观角度的。可以这么讲,评价就是为了触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促动。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质很强的科学,讨论在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师者必须深入学习讨论教学之实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探寻最佳的讨论方略,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成为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2014,(8).
[2] 王颖.构建积极心理暗示,提高语文学习热忱[J].语文知识,2014,(2).
作者简介:姚平平(1979—),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