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名到有名:北航校徽的嬗变

    田贵双+吴维皓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校史馆的实物展陈区,一枚瓶盖大小的徽章静静地躺在明亮的展柜中。走近一看,两个洁白的箭头叠加在一条闪电之上,线条刚直,转角锋利,仿佛能带出风雨雷电。柔和的弧形轮廓与波折的内部线条原本应该形成鲜明对比,可交叠在一起却出奇地相得益彰,呈現出“激波双翼在广阔天空飞翔”的意境。这枚只有图样、没有字样的徽章,便是北航的首枚校徽。荏苒间,这枚略有褪色的校徽仿佛要娓娓道来一个关于北航的故事。

    苦恼:没有校徽的遗憾

    1952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开展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并建立了北京“八大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北京航空学院便是其中之一。

    1953年,北京航空学院首次大规模招生,由于学校基础设施尚在建设中,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北航的900多名新同学都挤在仅有的两栋刚交工的、学生宿舍内。对于简陋的条件,同学们全然不在意:教学楼没有盖好,就在工棚里上课;没有食堂,就在空地上吃饭;没有澡堂,就步行去别的学校洗澡;夜里没有电灯,就去路灯下读书……但是有一件事却让师生们感到遗憾——那个时候的北航没有校徽!

    当时,北京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徽,一般是长方形,横写校名,学生的校徽白底黑字,教职员工的为红底。据北航1953级学生回忆,看着同届高中毕业的同学胸前佩戴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医学院”等字样的校徽,北航的同学心里都痒痒的,分外羡慕。有时候,北航的学生去别的高校找同学,门卫也会拦住问:“你是哪个单位的?”这样的遭遇更令北航学生们对自己学校的标志充满期待。

    北航当时没有校徽是有原因的,北航是国防院校,保密要求十分严格,大事小节都需谨慎,北航师生不能随便向外人暴露身份。师生进入北航校门时需要向门卫出示相关证件,如果是校外人员想进入北航,一般需要在门卫处进行登记,说清楚要找谁、有何事,才可入校。

    解决:无名校徽的诞生

    后来,学校也考虑到没有校徽的确不便,于是学校考虑设计一个没有校名的标志性校徽,既给学校一个标志,又满足保密要求。于是,1953年底,北航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校徽设计图案,要求不能出现“北京航空学院”的校名,也不能出现“北航”的简称,只能用一个简洁的图案或标志作为北航的象征。

    许多有美工特长的师生踊跃应征,航空发动机设计专业的学生谢础上中学时就喜欢美术,高中毕业时也设计过毕业纪念章,听说学校在征集校徽设计,便主动应征。可是如何才能不写出北航的名称,又体现出北航的航空航天特色呢?直接画飞机是不够简洁的,谢础思前想后,从“航空航天”联想到“飞翔”,进而联想到“飞雁”的意象……他拿起画笔把脑海中的画面一笔笔勾勒出来,笔下如有春风。最终,他设计了这样一个图案:构图总体是圆形,直径2.5厘米,下方截去四分之一。有两只大雁剪影,叠加在闪电划过的大半圆上,寓意“在广阔的天空飞翔”。按这样的图案设计,谢础做了多份不同的配色,一并向学校投了稿。

    投出设计稿没过多久,负责老师便找到谢础,说他设计的图案已被选中,不过要做些改动。正好另一位同学的投稿中有激波形双翼的造型,看起来比大雁剪影更有力道,便让他据此修改,拿出一个两人共同合作的方案,于是便有了这一枚“激波双翼在广阔天空飞翔”的校徽。

    1954年,校徽制作完成,发给全校师生员工每人一枚,学生的是红底白翼,教职工是红底黄翼,自此,北航师生即可凭校徽进入学校。不少北航学生骄傲地把新校徽别在胸前,向其他高校的同学展示。和其他高校校徽“只有校名字样、没有图案”的设计相比,这一枚图案式的校徽显得格外突出,虽然没有校名,但是很快全北京的高校都知道,这就是北航的标志。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政策和学校发展战略的调整,“北京航空学院”的校名使用不再严格保密,北航也制作了带有北航校名的纯字样长方形校徽,供师生佩戴使用。后来,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北航也曾制作一系列样式各异、带有北航校名字样的纪念徽章。虽然现在北航校史馆仍珍藏了十余枚北航纪念章,但只有首枚校徽采用了“没有校名”的设计,这枚“无名”的校徽也在北航校史上留下了一道特别的印记。

    经国家教委批复,北航于1988年正式启用新校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标志着北航已从单一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相结合,多层次、多规格办学的综合性科技大学。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学校的发展,北航的校徽也进行了重新设计和相应调整。如今的北航校徽,整个标志的外部为内外两层的同心圆形,和谐而自然,象征宇宙的无限深远、时空浑一而又参差多态的多层次结构。两个半圆形的卫星轨道和上方的星星共同构成了星座闪烁的太空,突出了北航的航空航天高新技术特色。

    校徽的核心图案即昂扬向上的双箭头乃是航空器和航天器的抽象图形,同时也形似两个大写字母“A”和两个数字“1”。双“A”代表航空和航天的英文单词Aero? nautics和Astronautics的首字母,交叠的两个“1”则揭示了北航人在先辈们的基础上前赴后继,取得了四十多项国内乃至世界第一的科研成果。

    这四十多项第一的成果,可以追溯到建校之初。大跃进时期,北航时任院长武光提出,我们“宁可要一百面白旗,也必须拿到教学、科研这面红旗。”因此北航发出“大战一百昼夜,送三个号上天,向国庆献礼”的号召。在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下,在100天之内,完成了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和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的研制,并分别于1958年9月24日、9月22日和9月25日试飞、试验成功。

    展望:蕴含北航精神的校徽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十五”规划以来,北航共获得国家三大科技奖励60余项,其中,近12年获得11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得国家高等级科技奖的纪录,被社会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北航模式”下,学校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科研团队,例如:王华明教授及其团队,在世界上率先突破飞机钛合金大型主承力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技术,以3D打印实现了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增材制造,突破了中国飞机自主制造的瓶颈;宫声凯教授及其团队,在高温/超高温涂层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我国最新研制生产的多型号发动机,为自主打造飞机的“中国心”做出了突出贡献。北航师生以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实现了中国人一个又一个的飞天梦,也为“北航”这个名字增添了更多诠释。

    校徽图案下方的两条横线象征展开的书卷,展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北航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唯一连续14届捧得“优胜杯”的高校;进入新世纪以来,北航涌现出了以“北航1号”“北航2号”和“北航3号”探空火箭为代表的一大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2009年以来,共有近80名北航研究生成为国家科技奖的署名完成人,其中有20余名研究生成为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的署名完成人;建校以来,北航向社会输送了近18万名优秀人才,近6年有18名校友當选为院士。

    校徽中的“1952”字样,不仅是北航的建校年代,更从特殊的历史角度突出了北航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国家的重托和一个千年民族的殷切希望。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书法的文化意蕴,显示了北航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英文校名则展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北航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决心。校徽的基础色调为科技蓝,具有开放、严谨、稳重、进取的内涵,呈现出北航文化中独有的志在蓝天、勇于探索的特质,也是北航人倾注特殊感情的一种色彩。

    以北航校徽为图案的北航校旗,曾于2003年搭乘“神舟”四号飞船,随飞船一起遨游太空,绕地球108圈后返回地球;2012年6月“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北航校旗再次随行;2017年5月5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进行首飞,北航校旗也与C919一起飞上蓝天并凯旋。北航伴随着国家和民族的骄傲,频繁地走进中国人民的关注目光中,“北航”也成为了更多人耳熟能详的名字。

    校徽是北航的一个外在符号,而一代代北航师生则用“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行动为这个符号逐渐注入了灵魂。从无名到有名,北航校徽的嬗变是北航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见证,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创新发展的积淀,也是我国航空航天科研事业腾飞的缩影。今年是北航建校65周年,随着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启动,北航校徽中的两个“1”也寓意着北航将在双一流高校的建设道路上昂首挺进,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持续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档案馆

相关文章!
  • 基层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深度

    李峰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152-01摘 要 为了推动现阶段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开展,必须提高基层

  • 浅谈普光气田进口设备及备件国

    姚爱国+孟祥涛+李艳敏普光气田进口设备和备件的国产化使大型高含硫净化装置设备国产化迈向新台阶,并已成功推广到元坝天然气净化厂和

  • 一“名”惊人

    这个卖东西啊,品牌名很重要,得先起个好名字。先上几个好名字:可口可乐、飘柔、饿了么、奔驰;再来几个不好的名字:俏江南(看不出是饭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