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厂中校”运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范凤美 郑小飞
摘要:高职院校的“厂中校、校中厂”的建设,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共同育人,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我院服装设计专业与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产学研中心——“厂中校”为载体,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从形成背景、“厂中校”运行管理实践、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厂中校;运行管理;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55-001
一、服装设计专业“厂中校”形成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着力推进以利益与共、文化相通、成果共享为基础的“校企共同体”建设。2013年底,我院在合作企业——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了产学研中心,即“厂中校”,主要目的是依托产学研中心,解决达利女装学院必须在企业开设课程的教学任务,进一步培养师生的职业素养。有效整合公司与女装学院的资源,促进企业、地方产业和学校的融合发展,“厂中校”成为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枢纽。
二、“厂中校”运行管理实践
“厂中校”合作办学,需以合作企业的需求为己任,应以合作企业的工作过程为参照,还要以提高学生技术水平为目的[2]。基于以上的考虑,在开展“厂中校”教学活动前,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运行管理模式,保障“厂中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完善“厂中校”的各项制度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分工。达利女装学院和达利(中国)有限公司进行多次磋商,联合成立中心领导小组和各产品研发部门,并对领导小组成员职责进行明确,领导小组组长由达利(中国)有限公司的总裁担任,副组长由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服装中心总经理和达利女装学院常务副院长担任,组员(各产品研发部门负责人)由达利女装学院各专业负责人担任,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
2.建立职责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厂中校的员工包括常驻于此的教师与学生,在多次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厂中校员工岗位工作职责(教师版)》和《厂中校员工岗位工作职责(学生版)》,固化岗位职责,使教师与学生明确目的,便于对照岗位使命,安心踏实工作。
3.完善奖惩机制,激发竞争意识。“厂中校”地处郊区,离学校较远,生活较为不便,为激发“厂中校”师生的积极性,根据实际,制定《厂中校员工奖惩办法》,通过奖惩机制,激发“厂中校”教师与学生参与产品研发的积极性,自觉按照岗位职责履行使命。
4.有效整合资源,聘任企业员工。“厂中校”充分挖掘人才,有效整合学校教师和企业优秀员工资源,把企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兼职教师队伍,由学校根据《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的规定发放聘书,进行相关教育教学的培训,并发放相应的报酬。
(二)“厂中校”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1.利用“厂”的优势,开展学生职业能力个性化培养
(1)科学岗位分工,专业能力个性培养。开展“厂中校”学生调研工作,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方向,根据意愿对学生进行岗位分工,在专业能力上进行个性化培养。其工作过程为先由企业方下发工作任务,教师以会议的形式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然后工作分解,再将分解后的任务派发给厂中校的学生员工,学生员工接受任务后,对自己要完成的工作进行思考分析,遇到问题,及时提出,教师针对不同的任务再个别针对性辅导。
(2)开展个性课程,工作岗位多元对接。开展与岗位相对应的个性课程;在工作岗位的对接中,服装设计专业跟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服装中心对接,一部分学生跟着香港设计师工作,一部分学生对接服装中心的天猫网店,还有一部分做外贸接单,工作岗位实现多元化。
2.发挥“校”的功能,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习惯,拓宽学生视野,改善知识结构;通过创业实训能力的培养,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通过“厂中校”的平台,运用校企结合的优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服装设计专业“厂中校”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生参与“厂中校”实践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在90后的大学生,很有活力,富有朝气,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学生,自主观念性强,家庭条件富足,对于过早进入企业工作学习兴趣不浓,针对这一现象,“厂中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多营造文化氛围,多开展有益于大学生的活动,让其多与在校同学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与同学相比,专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接触社会的机会进一步增多,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通过以上各种渠道的努力,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厂中校”实践的积极性。
(二)“厂中校”与企业的融合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应结合有利条件,开展与企业更为多元的对接,目前服装专业只与达利(中国)有限公司的服装中心对接,还可以开展与该公司的其他中心,如针织中心,印染中心的对接;在岗位的对接中亦是如此,不要局限于专业的中心岗位,其他的迁移岗位也可以尝试,如销售岗位、CAD排版岗位等等。“厂中校”的教师应多与企业相关部门及人员交流沟通,多发掘合作点,使“厂中校”的作用最大化。
(三)运行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服装设计专业的“厂中校”运行和管理模式需要形成一套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3]。“厂中校”是校企合作的一个平台,校企的主要领导不可能把精力都倾注于此,所以必须有一个常驻的负责人,来维护厂中校的日常运作,同时还需不断完善考核和运作管理制度,更应该明晰教学进程中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厂中校”良性运作,增强“厂中校”的可持续发展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服装设计专业‘厂中校运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编号:JG20140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z]
[2]范丽娟.“厂中校”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高职印刷类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2(12)
[3]何业军.“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