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如何践行“走转改”

储著坤
【摘要】2011年8月,“走转改”被提出,这成为联系新闻工作者和老百姓之间的纽带与桥梁,促进了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纵观三年来广大新闻工作者对其践行状况,虽然整体情况较好,但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如何继续践行这一活动值得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去探讨。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走转改”进展问题
“走转改”在我国提出并实行至今已将近三年时间,经过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辛勤与努力,在新闻领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观其现状及案例,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那么,当下新闻工作者在其工作中又该如何更好地践行“走转改”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此略抒己见。
一、“走转改”及其提出
所谓“走转改”即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以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作为实施对象提出。
“走转改”的实施,体现了我们党一直所坚持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走转改”能更好的体现我们新闻工作者沉入到群众中去“抓活鱼”。为了这一观点和路线能够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被编辑和记者们更好的践行,以促进新闻单位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2011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等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在联合下发的《意见》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走转改”的意义在于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自觉站在群众当中,增进群众感情,贴近群众距离,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的语言来反映出群众心声,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及水平。一时间,“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的活动迅速的在新闻单位中开展起来,一批优秀的作品也开始涌现,这些都大大拉近了党委、政府和普通老百姓的距离。
二、“走转改”的实施进展及取得成效
“走转改”提出以来,我国的各地电视、报刊和网络、新媒体等积极贯彻落实,因此新闻宣传工作得到很大的加强和改进,新闻战线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下面的例子我们可以一起来见证:
2011年,北京电视台新闻栏目《北京新闻》,《晚间新闻报道》,《北京您早》同时推出了《我在基层》专栏,使普通群众成为镜头上的主角和焦点,主持人和记者同电工一起深入地下查看电缆通道,和农民一起到田间摘桃,如此“接地气”、“抓活鱼”的新方式,使电视栏目一经播出就广受群众好评,引起了受众的共鸣,成为“走转改”活动中的一个闪光点。
2012年,中央电视台策划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相继出动80多路、近200名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去发现、体验、挖掘最基层的民生新闻。时任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出席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作出了如此评价:“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做一个懂国情,对人民有感情的新闻工作者”。
“走转改”不仅在央视有所表现,各地方卫视、报纸、网络和新媒体也都有着大的改变和喜人的成就。如《法制晚报》策划的,记者扎根社区倾听民声;《经济日报》组建专栏,基层蹲点调研组;上海新闻界也全面启动“走转改”活动等等,无论是纸媒还是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体都开辟了专栏。
这些都代表着我们一线编辑记者对“走转改”践行的逐步深入及其取得的优良成绩,大大鼓舞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士气。
三、当前新闻工作者践行“走转改”遇到的问题
1、走基层不够深入
在“走转改”施行之初,从中央到地方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有些就仅是三分钟热度,活动也流于表面,流于形式。在相关的电视栏目、报纸版面中,更换“走基层”的栏头,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
还有少数的新闻工作者人是到了基层,但是没有沉下心,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没有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去挖掘基层的亮点。更有少数记者图省事,仅通过电话和网络等方式进行采访,截取只言片语,自己私下加工,坐在办公室编出一篇冗长空洞的文章来,这些压根就没有与基层的群众交流,更甭谈出思想的火花,因此这些不深入,胡任务的做法,都失去了“走基层”的意义。
2、编辑记者素养有待提升
作为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素养。有一部分记者自己的基本功不扎实,采访提问无法开口,写稿无处下手,当然这也就限制了其“走转改”的进一步落实。
比如:一般新闻单位会给记者下达每月多少篇的下基层任务,这与绩效挂钩,一些记者带着报社规定的任务下基层,目的只在于尽快交出稿件,丝毫不重视新闻质量和影响力,所采写的新闻稿件十分干巴,稿子中很少出现群众的心声。再如每年电视、报纸、网络上出现的许多假新闻,这是部分新闻工作者缺少新闻道德素养的有力佐证,他们在采访过程中自编自造,自导自演,没有真正了解基层民意、没有做调查研究,就写稿发稿。
3、自身业务水平不高
在多媒体、新媒体等快速发展的今天,编辑记者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更加需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多学、多看、多问。有些新闻工作者一进入工作,就一心扑到采编上去,不去观看其他兄弟单位策划的优秀栏目,编辑的优秀版面,不去慢慢学习,从而在新闻行业中,干了几年甚至是十几年,专业水平依然没有得到提高,无任何的新闻获奖作品。
4、缺乏创新
纵观“走转改”的大量报道,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存在重复,没有新意。例如,一个基层点多次被记者重复采访,三天两头都去同一个地点,不仅给基层增添许多不便,也可能造成报道内容的重复和片面。这种状态如果不及时打破,“走转改”将会深深陷入同一种模式。
四、敢于直面并解决“走转改”践行问题
我们既然明确了问题所在,问题的症结,就要勇于面对并很好地解决它,避免在“走转改”过程中走弯路,出现不和谐的一面。针对新闻工作者在践行“走转改”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
1、提高新闻工作者素养
大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坚持政治家办报、企业家办报、思想家办报理念,从思想意识上践行“走转改”,要有吃苦耐劳和服务人民的精神,每个月到群众中去多待几天,多吃几顿农家饭,多干些农活,这样群众才能把你当朋友,才会和你掏心窝子。总之,以群众语言和自己的亲身感受,才能深刻的反映基层变化,才能更好地关注群众心声。
作为一线编辑记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这就需要平时的刻苦学习,多多参加新闻工作者继续教育培训,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不断地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在平时多积累素材、总结经验、多储备“货物”,通过“再学习”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方能做好本职工作。
最后,还要尽可能的对工作投入诚挚的情感,尤其是在走基层的过程中,所接触的都是朴实善良的老百姓,所以,新闻记者要带着群众的语言,群众的作风,才能更好地与他们沟通。
2、媒体求真务实进行多样化活动
在“走转改”中,很多媒体一窝蜂的冲进某地,电视前面报道之后,报纸跟着上,然后网络又插手,或者三种媒体组团,报道角度大致雷同,千篇一律的问着大致相同的问题,这样没什么意义。如何摆脱报道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困境,一直是困扰众多地方媒体的难题。
笔者认为如果新闻媒体通过多样化的视角来践行“走转改”,就能更全面、更深刻的反映群众的观点态度,同时也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作为新闻单位,可以尝试着制定严格的采编制度和考察监督措施,避免记者没有到基层、没有深入采访就抢着发稿的现象,“让百姓说话”让普通群众自己讲述心声,反映问题,媒体在进行多样化活动的同时,也要经常组织对下基层的新闻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邀请知名的新闻界人士进行专题讲座,让编辑记者们多看一看,多听一听如何进行多样化的报道。
3、完善新闻相关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完整的新闻法律,只有《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等行业规范,新闻工作人员没有详备有力的法律约束,法律监督,以致出现一些剽窃作品、制作虚假新闻、失实报道等作风不正的现象,因此,进一步完善新闻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制度,这样才能促使新闻工作者转作风、改文风。另外,如果新闻工作者有了法律依据,就可以更好地开展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在走基层时,揭开一些不为人知的黑幕,曝光一些不好的现象,引来麻烦时,也能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得到维护。
4、建设“走转改”大环境
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上台以来,更加注重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体恤民情,新闻领域的“走转改”活动,让以往普通百姓觉得离自己很遥远的时政新闻与自己的生活更加贴近,电视越来越好看了,报纸新闻也越来越有味道了,“走转改”让许多新闻工作者重拾新闻职业幸福感。
除了新闻单位,如果我们的各级党委、政府能够在政治上、新闻上都营造出一种亲民、爱民的氛围,都能为记者走基层提供便利,努力解决记者在基层中采访中发现的问题,那将会更利于“走转改”得到践行。
总而言之,“走转改”是新闻行业的一道活水,一缕清风,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地将它发展和深化,才能促进新闻界的健康发展。当然,最重要的是离不开广大新闻工作者将它身体力行到实践中去。□
(作者:皖西日报社助理编辑)
责编:周蕾
相关文章!
  • 《黄金战略:重建全球经济格局》

    《黄金战略:重建全球经济格局》作者:[美]凯利·米切尔 著,付稳 译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定价:58.00元提要:该书为我们展现了整个西方

  • 对台传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杨松<br />
    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也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和谐与国家统一

  • 《觉醒的力量》

    《觉醒的力量》作者:周国平 著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定价:39.80元提要:本书是周国平先生的最新散文集,收入2011年至2014年所写的文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