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非《和声学大纲》分析研究




摘 要:以吴梦非编译的《和声学大纲》① 为对象,通过对史料的挖掘,结合教材的编撰背景、主要内容的分析,并将其与高寿田译述的《和声学》② 进行比较,进而对吴梦非《和声学大纲》的价值意义给予客观公允的评价,以此反映20世纪中國和声学理论建构的早期状态。
关键词:吴梦非;《和声学大纲》;《和声学》
中图分类号: J6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8)01 - 0115 - 07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8.01.014
A Study on Harmonics Syllabus
梦非是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音乐教育家,他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音乐教育实践、音乐创作及音乐理论研究等方面,他以切身的实际行动诠释出自己对音乐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1893年5月,吴梦非出生于浙江东阳一个农民家庭。东阳位于浙江中部,这里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优越的地理位置促使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独特的人文环境滋养出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吴梦非从小跟着父母、亲戚走街串巷,看戏文、吹笛子,深受东阳民间艺术的熏陶。1899年,吴梦非6岁便进入东阳私塾,跟随私塾先生学习传统文化,随后就读于东阳白坦小学、东阳官立高等小学堂,吴梦非接触到了新式学堂的相关课程,包括唱歌、图画及手工等,这些新鲜的艺术课深深地吸引着他,为其日后从事音乐艺术事业埋下了种子。1908年,吴梦非考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初级师范科,后因辛亥革命而辍学。他并没有灰心,而是坚持学习,终于在1912年考入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高等师范科③,随李叔同系统学习了乐理、和声学、视唱、合唱、风琴和图画等课程。此间,吴梦非深受老师李叔同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为师品德,并在后来几十年的艺术教育生涯中得以深刻显现。
吴梦非将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近现代中国音乐艺术事业,在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及美术、诗词创作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15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吴梦非先后到上海城东女校、中华职业教育社、江苏省第二师范学校、南洋女子师范学校、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上海大学、春晖中学等地担任乐理、声乐、钢琴、绘画等课程教师;1919年,吴梦非与丰子恺、刘质平在上海尚文门外黄家阙路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培养了缪天瑞、钱君匋、钱仁康、邱望湘、萧而化、唐学咏、陶元庆等艺术拔尖人才;同年,吴梦非、刘质平和丰子恺又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中华美育会,并于次年创办会刊《美育》,成为艺术教育研究与交流的主要平台,其对推动艺术学术研究、促进艺术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梦非为推行美育可谓是鞠躬尽瘁,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美术和诗词作品,并把很多作品编入自己的教材,用于发展学校艺术教育。他编撰的多部音乐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学校音乐教育教材匮乏等问题。
其中,《和声学大纲》是20世纪早期我国较有影响的和声学著作,在传播西方音乐文化、开拓学生学术视野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将通过相关史料的挖掘整理,就吴梦非《和声学大纲》的编撰背景、主要内容作出分析,并将其与高寿田译述的《和声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进行比较,进而对吴梦非《和声学大纲》的价值意义给予客观评价,以此反映20世纪中国和声学理论建设的早期雏形。
一、《和声学大纲》编撰背景
从学科意义上说,中国和声学理论体系是20世纪伴随“西学东渐”的潮流逐渐建构起来的。20世纪上半叶,一批先觉者深感“落后就要挨打”的困局,他们近采日本,远效德法,极力引入西方音乐文化,为国人了解西方音乐、推动中国音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西方和声理论也被引入国内,高寿田译述的《和声学》、萧友梅编的《和声学》{1}、戴逸青编的《和声与制曲》{2}、吴梦非编的《和声学大纲》、贺绿汀译的《和声学理论与实用》{3}、张洪岛译的《实用和声学》{1} 等和声学著作相继问世,成为中国和声学早期状态的代表,也为中国和声学理论建构提供了重要参照。
吴梦非在《和声学大纲》序言中表达了他编写这本教材的目的,在他看来,中国音乐虽然有东方旋律的特质,这是中国音乐的优势,但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中,也要积极地借鉴西方音乐手法来丰富中国音乐织体,吸收西方音乐理念来创造中国新音乐,为此,中国音乐才能接轨世界音乐,才能在世界音乐中取得应有的地位。他希望通过对《和声学大纲》的学习,用西方和声知识来改造中国音乐,以促进中国音乐更好地与世界音乐接轨。实际上,这就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家对中国音乐日后能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的殷切期盼和生动实践。
二、《和声学大纲》内容分析
吴梦非的《和声学大纲》以德国音乐理论家Salomon Jadassohn(1831—1902)、Ernst Friedrich Richter(1808—1879)的和声学理论为基础,也参照了其他音乐理论家的学说编译而成。吴梦非十分注重和声学习过程中的巩固练习,他认为和声学的学习最要紧的就是要勤做练习题,对于书中的每个知识点切不可随意读过就算了事,还需要通过大量练习题来巩固,并要求练习题不出错才算通过。因此,该教材设计了许多练习题,供学习者练习。而且,教材的文字说明部分,用极其浅显的话语解释深奥的和声知识,语言畅晓、通俗易懂。该教材于1919年出版,到1938年先后再版8次,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
吴梦非《和声学大纲》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序说,该部分对编译《和声学大纲》的目的作了明确介绍,不仅反映出吴梦非对待西方音乐的态度,而且流露出吴梦非对发展中国音乐的殷切希望。第二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学习和声之前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如西洋音乐的两大类别、和声学的意义、音阶和音程等,旨在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进入课程学习,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吴梦非在绪论中指出,学习研究和声学,首先当通晓音乐通论,即掌握基础音乐理论知识。于是其将西洋音乐的类型、音阶、音程等,置于第三部分“本论”之前。所谓本论,就是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吴梦非《和声学大纲》本论共十八章,包括“三和音、四声部、和音的连接、三和音的转位、反复进行、七和音、七和音的转位、副七和音、七和音的别种连接法、九和音十一和音与十三和音变化和音、转调、延留音、先现音、后延音、非和声音、定旋律的调和、三声部和二声部的乐曲、华彩伴音、终止法”等内容。这些内容安排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仅体现出完备的和声学知识体系,而且还彰显了吴梦非切合学生实际的编辑思想。
吴梦非对通常和声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枯燥感有明确的认知和深入的思考。他的《和声学大纲》多处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文字叙述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加上直观的谱例图式,更有利于学生对和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他在讲到“七属和音”时,相关“七属和音”的构成、终止作用、终止解决以及转位解决的论述都配有相应的谱例,文字简洁、谱例明晰。
而“隐伏五度”和“隐伏八度”是和声学学习中比较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吴梦非在该知识点的讲解中提供了大量的谱例,为学习者详细分析了可用、不可用的情况,甚至标记出在何种情况下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可以说,吴梦非《和声学大纲》作为一本专业的和声学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适合于具有一定乐理基础的音乐学习者。在该教材的知识点讲解上借用德国音乐理论家的相关学说,奠定了这套教材的专业性,这在当时中国西方音乐理论匮乏的年代显得弥足珍贵。而在内容编排上,教材由简至难,富有逻辑性,用词精准,通俗易懂却不乏专业性,配图清晰、图文并茂,丰富了中国新音乐发展的理论内容。
三、《和声学大纲》与《和声学》的比较
作为中国较早的和声学教材,《和声学大纲》与1914年出版的高寿田译述的《和声学》一样,虽然只是对西方和声学知识的译介,谈不上真正的学术研究,但在介绍西方和声理论方面却起到了相同的、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和声学研究的水准。通过对两部教材的比较,可发现两者在内容、课后练习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
(一)内容比较
1914年,高寿田译述、曾志忞校订的《和声学》是我国第一部和声学著作。高寿田早年曾就读于东京音乐学校及音乐院学习和声一科,他译述的《和声学》取材于美国爱梅利、日本福井直秋之著为多;而吴梦非的《和声学大纲》受德国和声理论影响较大。两本教材的作者都表明了自己的编辑用意,即立足于中国新音乐的发展,丰富中国音乐理论知识,推动中国音乐发展。他们的内容在安排上尽管略显不同,但还是有相似的地方。现将两本教材所编写的章节目录,列表如下:
从列表来看,《和声学》的章节内容比《和声学大纲》更为详细、丰富,两本教材都有绪论、本论,并且绪论都在为和声学学习提供基础性的乐理知识讲解,为学习者作前期知识点的铺垫。在文字表达方面,多力求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都是两部教材除去共同编辑要旨之后的相似性体现。
但仔细比较还可以发现,《和声学》在知识点的阐释上更加生动细致。例如在七和弦内容上,《和声学》分为七个章节来详细分析,而《和声学大纲》则在章节安排上比较笼统,只分四个章节。类似内容设置上详略的差异,体现在教材的诸多地方。此为两部教材在内容章节上的不同之处,也由于内容的不同,确立了各自的地位。
(二)两本教材课后习题的比较
《和声学大纲》与《和声学》都强调练习的重要性,均在每个知识点的内容后面有针对性地设置了相应的练习题。吴梦非在《和声学大纲》中指出:“学和声学最要紧的事,便是要勤作实际的练习……每逢读了一段,必须把所列的练习题个个作好,使它不至有错误,然后再可继续读下段。”[1] 吴梦非对学生在学习和声学同样提出了殷切希望,强调扎实学好知识,而不是草草了事。教材在每个练习之前都会有相应的例题,学生在经过例题的讲解后方可进行习题的练习,吴梦非的《和声学大纲》以实际操作题为主。高寿田在《和声学》每个章节后也设置了练习部分,但练习题数量较之《和声学大纲》而言,显得较少,只是略有涉及。
四、《和声学大纲》的价值评价
通过对《和声学大纲》的分析、研读,以及与《和声学》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和声学大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整体内容富有逻辑
《和声学大纲》整体逻辑清晰、内容充实、排版有序、印刷清晰,从出版角度来看非常正规。全书在结构安排上也非常具有逻辑性。该书在序说部分首先介绍了编写的目的,陈述了自身对西方音乐的态度以及对国人学习西方音乐理论的初衷,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音乐发展的期望;接着在绪论部分介绍学习和声学必备的音乐通论知识,为和声学本论的学习打下基础;最后进入到和声学内容的学习,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不论是教材整体的布局,还是教材内容的安排,都富有较强的逻辑性。
(二)立足中国音乐发展
和声学属于西方“舶来”的学科,在20世纪初的中国,西方和声理论教材在中国的传播非常罕见,吴梦非等音乐家能够看到中国传统音乐的不足,开始译介西方音乐体系来创造中国新音乐是具有创新性的。通过他们思想的引导和行动的付出,才有了和声学教材的相继涌现。这些教材的目的,如吴梦非在《和声学大纲》中所言,用所学知识去改造中国音乐,使其能够发展壮大,与世界接轨。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和声学是作曲家和声技术经验的总结,它依托于作曲家的实践运用经验,呈现为理论家的理论凝练。如江定仙所说,学习和声学一定要多做练习,最好要在键盘上练习,以掌握所学和声的音响效果,不然练习就变成了纸上做填空题。[2] 吴梦非也十分注重和声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练习,他曾说音乐的本质是给人听的,学习和声必须懂得和声的技法,也必须掌握和声的音响效果,否则,和声学习和练习都将成为纸上谈兵,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然而,怎样才能掌握所学和声的音响效果呢?吴梦非认为学习者首先将练习题做好,并在乐器上反复视奏,依据自身的听觉感性体验来判断和声的音响效果是否达到良好;也可以是学习者先在乐器上进行和声视奏和连接,将具有良好音响效果的和声誊写到乐谱上去。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统一的方法理念,切中了音乐学知识学习的本质所在,不仅在当时的和声教学中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之于今天的音乐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动荡不断,中国传统音乐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发展十分困难,以吴梦非为代表的音乐家们意识到中国音乐必须要接受西方和声的作法,才能重新将中国音乐光大起来。《和声学大纲》的出版,也反映出我国早期音乐家已经意识到了和声学的重要性,并希求在专业音乐院校教育中积极开展和声学的教育。通过对吴梦非音乐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教材总体上遵循了教育性原则、学生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實践性原则。吴梦非的这些音乐教材大多编写于20世纪20、30年代,至今已有大半个世纪,尽管在现在看来教材并非完美无缺,但能够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和声学知识体系,意识到学生学习和声时练习的重要性,着实难能可贵。吴梦非的艺术实践活动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追寻吴梦非的足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在艺术教育领域扬帆起航的身影。
本篇责任编辑 杨迪瑞
参考文献:
[1]吴梦非.和声学大纲[M].上海:开明书店,1930.
[2]江定仙.学习和声学的几个问题[J].人民音乐,1954(1).
收稿日期:2017-10-25
作者简介:刘畅(1976— ),男,硕士,宁波大学音乐学院讲师(浙江宁波 315010)。
相关文章!
  • 美国超级英雄电影的影像元素解

    梁锐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上首部超级英雄电影《超人》就在美国上映并取得巨大成功,其在当时就受到了各国观众的普遍关注。在随后的

  • 琴键上绽放的法兰西玫瑰

    戴菲【摘 要】夏米娜德是法国著名的女钢琴家、作曲家,在她的钢琴作品中具有某些固定的风格特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作品的曲式

  • 吴冠南绘画艺术风格探析

    刘璠摘要:吴冠南的绘画作品闲趣自然,清新灵动,自成一派,他是当代花鸟画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传统、构成、重彩三种类型的作品都带有浓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