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与人造之物》启幕,探讨自然与人造之物的有机互联

    

    “微风不仅能改变云的走向、塑造地形、地貌,还能吹动风帆产生无尽的能量。在人与风的互动中微风既是浪漫的想象也是动力的来源。从蒸汽机到风能与电能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自然之物融入了人的生活之中。而作为‘人造之物的生产材料随着生产能源的改变也经历了从不可再生、不可持续到可循环再生、自我生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从对立开发到可持续的有机互联。”

    

    

    2020年9月19日,展览《微风与人造之物》正式启幕于鸿坤美术馆。展览联合9组年轻艺术家与设计师,共同探讨人、自然以及人造之物的有机互联。除了在有形的物质空间中进行探索,很多艺术家、设计师已经将实验从“碳基空间”延伸到了“硅基空间”。从而打破了原有的时间与空间的边界、拓展了资源的物理限制,在非物质的虚拟空间中延伸了“可持续性”的多重可能。

    

    

    一层展厅中,展览随着张颖的《心轮》——一个有着66秒转数的透明风扇而拉开序幕。这个慢于秒针的转速反映着艺术家的一次真实的心跳记录,扇叶的蓝绿色的渐变烘托出暧昧不清的氛围。在扇叶的缓慢转动中,人的心跳律动物化成微风,人与自然的连接似乎由此打开。而艺术家王文婷、刘符洁、魏勤文则着眼于材料的语言与表达,通过不同材料组合实验在空间中探索材料研究的可能性。

    

    

    

    

    郭城、张画的作品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人机互动的探索,通过对植被与风的研究在自然与人造物之间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其中,张画的一系列作品将人与机器的互动置于审视的角度,在自然的场域与微风带来的变动中,机器探测着风速与风向,实时波动的天气数据,依据数据摆动着的机械臂画板,画板随之相应倾斜和摇摆,在人、机器与自然构建的这个充满着不稳定的场域中,艺术家尝试着与机器磨合、协调与合作,共同将自然中的风,转化为视觉图像。机器代表的冰冷的理性与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性亦在这样的合力创作中交织、对话、相互妥协。

    

    

    

    

    在地下的展厅中,陈娱与谢雨帆的作品根植于科幻小说《九城万未》,依托于3D打印技术,艺术家再现了小说中描绘的属于未来城市的超级形态。

    而在王涛的VR互动作品《虚构的集会——“首饰脱离肉身的视觉呈现,在虚拟现实语境下探讨首饰的边界”》中,“首饰”脱离了“被穿戴”的传统意义与功能,而人作为VR体验的主人公,被置于首饰包裹的虚拟环境中,人与首饰身份与位置的置换,拓宽了虚拟空间中蕴含的可持续性的探讨:由于展陈的局限,艺术家所做的创作虽是源于现实物象,却会使观者产生虚构的感受。而虚拟现实技术虽然是虚构的,但却是对于现实物象的再现,让观者感受到的则是一种“真实”。

    “我们1人类2在3火星?”策展团队则通过游戏体验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了线上展览的意义与可能性。艺术家假设了一个真实存在却从未体验的火星场景,在未来星际移民的环境中寻找并探讨自我意识、生存危机、制度更迭以及文明演变的可能性。观众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體验被置于火星场景中的诸多大型装置作品,如同探险一般的火星之旅,不经意之间的转场,彼此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极具交互体验的平台,汇集了众多在线下难以实现与共同展陈的作品,在虚拟与实体空间的不同转场与体验中,每个展览、每件作品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参与者在任何时候看到的景观既是过程也是结果,过程和结果不再有区别。从火星“看地球,从未来看现在,从危机看安定,从虚拟看现实,这是一面审视自我的镜子,好奇心是我们最后的浪漫。

    

    

    《微风与人造之物》展览现场

    

    微风与人造之物

    艺术家:陈娱、谢雨帆, 郭城, 刘符洁, 魏勤文, 王涛,王文婷, 张画, 张颖, 我们1人类2在3火星?策展团队

    策展人:李贝壳

    展期:2020.9.19- 2020.12.20

    地点:鸿坤美术馆

相关文章!
  • “在神不在貌——从任伯年到徐悲

    1895年,一位揭开艺术新格局的时代明星任伯年逝去;似乎带有一种宿命般的,接续其艺术、同样是一位引领艺术变革的璀璨明星徐悲鸿同年出生

  • “传统的复活”:寻觅中国当代艺

    2020这一年,无数复杂关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国际主义与民粹意识,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尤其是处在特殊的“后疫情”时期

  • 当代色底珐琅彩陶瓷工艺美术品

    王雪静摘要:当代色底珐琅彩工艺品在设计创作上借鉴了当代人的审美,同时又极好的还原了古朴之风,创作出很多寓意吉祥的珐琅彩陶瓷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