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缪黎清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板块,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促进我国国学文化的良好传承。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提升阅读教学质量。主要分析和探讨了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才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为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不同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真正促进个性化阅读教育的推进和落实,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表现形式
1.自主性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是非常关键的,构建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开展阅读活动。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监督以及指导,而阅读是一个轻松自主的过程,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开展阅读活动[1]。
2.创造性
个性化阅读本身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对学生又更多的吸引,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思维更加开拓,对阅读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发表感想,将更多创新的阅读方式应用到初中阅读教学中,让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势真正凸显出来。
二、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环境,调动学生自主性阅读
构建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环境,调动学生自主性阅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比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这一内容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将整个故事展示出来,直观的动画更能刺激学生感官。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动画自主阅读整个故事,更加深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2]。通过教师创设的动画情境,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中,结合整个故事有了更多的想象,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夸张、想象的描写方法续写故事,充分凸显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构建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
语文与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需要从生活实际入手,构建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比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背影》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分享或者演讲的形式,将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描绘出来,有没有哪个背影感动过你?在你心目中,你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从生活实际入手,学生自身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分享,将自己对父亲的情感表达出来,为课文阅读铺垫基础。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自身的感受去理解课文,更加深刻地感悟文中父亲的这种爱。联系生活实际构建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模式更符合初中生的实际发展,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培养个性化的学生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构建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遵循素质教育观的理念要求。同一个班级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和性格发展都是有差异的,在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对阅读的文本有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教師应该耐心接受每一位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不同理解,并且针对性的解答他们的问题,这为学生之后的个性化阅读奠定了基础。比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并提出问题: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为了表达此情感写了哪些事?是谁给了作者活下去的勇气?学生阅读之后回答肯定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精度课文,帮助学生检验答案。这种阅读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培养了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提升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应用。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得比较多的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与初中学生的实际发展是相符合的。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给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会读书”“读好书”,促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箫.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构建运用[J].汉字文化,2017(13).
[2]吴辉.论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构建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