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陶行知思想照亮小学诗词教学

    沈春燕

    摘要:陶行知思想博大精深,在小学诗词教学中,以陶行知思想为指导,引领学生积极涵泳、沉浸、吸纳,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积淀高度认同的民族文化基因,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诵读 体验 整合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是希望通过诗歌诵读来接续优秀的传统文化,立德树人,为一生的语文素养打好底子。借助陶行知教育思想,让小学诗教在课堂中落地,焕发蓬勃的生命力,才能对学生产生持之以恒的效果。

    一、在诵读中“声”临其境

    “诵读”一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古诗词的教学目标的阐释中频繁出现。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首先要熟背在心,让学生积累一些好的语言材料。诵读,是学习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就是熟读成诵的最好证明。

    陶行知在他的创造教育中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和嘴巴。古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其“音顿”和“义顿”必不可少。在多样的诵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对称之美、张弛之美,追求“声”临其境之效,是诗教的基本方法。以朱熹的“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为参照,引导学生做到读通读顺,关注课程标准提出的“朗读要自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陶行知还强调,要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诗教过程中,我们尽力遵循这一原则。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时,笔者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先初读感知,再读酿情,然后将自己的朗读通过手机录音传到班级群中。这样,学生有了“公开发表”的欲望,自然全身心地去努力读好,从心里默念到口頭练读,往往数十遍而不停。及至自己满意后,发到班级群,群里的家长和同学也会点评——表扬或建议,给予他更多的动力。笔者也会适时对传上来的朗读根据预习要求进行适当的评价。

    阅读交流时,笔者挑选群里读得比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再次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节奏、感情。这样,在一遍又一遍的示范读、展示读、对比读、感悟读中,学生对《宿建德江》中淡淡的愁绪的体会、对朗读语气轻缓悠长的选择,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天气骤变的朗读呈现,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喜”的朗读处理,都在入境入情中自悟自得。此时,教者再让他们注意处理好句子中的“音顿”和“义顿”,边念边试着用短斜线隔开。如此,在这畅快、轻松的反复朗读中,在广阔丰富的时空平台中,学生“声”临其境,清晰地触摸中华经典文化,体验语言的婉转、优美。

    二、在想象中活化体验

    陶行知非常重视“生活教育”,他提出,我们要读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总体说来就是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从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教学时有意识地搭建阅读、交流、鉴赏的平台,引领生生、生本积极对话,用诗歌内在的诗意、美性、情感等浇灌、陶冶儿童的心灵,培育学生的诗性思维。老师引导学生将诗歌读活,将朦胧变得清晰,让肤浅走向深刻,从而促发真切的感悟和体验。

    小学阶段统编版教材的古诗词,都相对呈现了一幅幅色彩和谐、动静相宜、人景交融的美丽画面,诗文后也常设计练习:“说说或写写诗歌描绘的景象”。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历练,将古诗词中的每个字所对应的景、物、人分别在脑海中呈现,再结合主题,根据诗人的情感,将它们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文字才能鲜活起来。这样,学生徜徉于诗与画之中,与诗人的心灵相通相融,生发丰富的体验。

    如《宿建德江》的教学,笔者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根据书后练习“体会相同月色下不同的情感”的编者意图,引领学生自由言说。

    师:读着《宿建德江》,你能用诗中的哪个词概括诗人此刻的心情?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一:我认为是“愁”。因为此时已是“日暮”,诗人孟浩然停靠在“烟渚”,暮色笼罩下,周围是一片旷野,他看到的,是无尽的天空,是水中的冷月,怎么不愁绪弥漫!

    生二:我读出的也是愁苦。当时孟浩然热心功名,但科举失利,仕途不畅,常常隐居和漫游。此时暮色昏沉,别人都回到温馨小家,他却远离亲人,孤零零寄宿在水边小船中。

    师:你们从诗中的“日暮”“野旷”“月近人”这些词,读到了一个愁绪难消的孟浩然。这样的画面想象、感情推断,非常合情合理。老师为你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点赞!然而,同样的月下,不同的作者,却有着不同的情感。你看,李白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们眼里的月,和孟浩然诗中的月,是不是都寄托一样的情感?

    (学生凝视诗行,陷入沉思,稍后陆续有人举手)

    生三:我觉得他们都借景抒情,借月亮寄托了一种思念之情。

    师:说得太对了!在很多古诗词里面,月亮都成了思念的象征。我们读到诗中的月,就自然能体会到作者的思念和惆怅。不过,也有特别的,后面我们将读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给人的感觉就不同。

    陶行知认为,小学生具有旺盛的想象力、真挚的情感、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在古诗词教学中,教者可选好切入点,通过师生、生生间对文本的切磋砥砺,释放儿童的情感,激发学生诗一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显现儿童的诗性。只有学诗,在诗教中活化体验,一步步明晰自己的浅认知,初体验,在想象、思辨、表达中熏陶心志,涵养气性,才能启迪智慧,开阔心智。

    三、在整合中厚实积淀

    陶行知的“读书十诀”提到了“博”“专”和“创”的问题。博,就是从精出发,博览群书;专,即专心致志,专一博广;创,是触类旁通,敢于创新。小学生的阅读需要广泛,而古诗词学习有一定难度,对他们而言构成了挑战,这时甚至可以不求甚解、连滚带爬地读,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这些幼时积累的东西自然就会被吸收了。因此,我们尝试整合相同主题的诗歌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博览群书。以一篇的阅读带动多篇的理解,以多篇的专题文本互读来促进本课阅读学习的深入,这未尝不是一个读诗的好办法。

    如阅读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后,笔者给学生概述了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真实生存状态,而后对照本词中蛙声成片、丰收在望、旧时茅店,学生由衷感觉到这片祥和的来之不易,继而感受到辛弃疾心中的那份对恬静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接着,笔者再让学生回忆、诵读辛弃疾的另一首词《村居》,对词中的白发翁媪,以及锄豆、织鸡笼、卧剥莲蓬三个儿子温馨画面的想象对照,加深对辛弃疾田园佳作的体悟。

    再如,在体会词中倒装句的理解时,笔者先让学生按照我们说话的顺序进行修正,而后在对比读中发现倒装的好处——突出、强调,节奏明快。接着,出示《村居》中的倒装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让学生认识到倒装又是为了押韵。如此,他们在教师的资源整合中,对倒装手法便有了相对完整的认知。

    更多时候,我们还会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不同作者的同题材作品进行分类整合,给学生带来更全面的认知体验,串联起更多的阅读积累,专一博广,触类旁通,厚实他们古诗文的积淀,不断追求陶行知读书之“专”和“创”的境界。

    积极运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把古诗词的精神带入日常生活中,能够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铸造民族精神。利用诗教,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心里生根,可以提升其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为他们的幸福人生打下精神的底本。学习古诗词,我们要言说意境,涵泳意蕴,让“诗心”萌发,“诗情”流淌,让陶行知思想照亮诗歌教育。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借助思维导图,消除习作“四无”

    顾文东 单红芳【摘? 要】思维导图契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借助不同种类的思维导图,可以治疗小学生无话可写、中心不集中、没有细节、详略不

  • 高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

    朱小军摘 要:流行音乐作为当前的社会趋势,传遍了大街小巷,但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实属创举,高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