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下的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康倩倩

    摘要:“倾听能力”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本文从小学生倾听现状、倾听的重要性角度分析,从教学设计中的倾听意识、学习小组中的倾听要求、课堂展示中的倾听训练、生活中的倾听实践,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倾听能力。

    关键词:倾听能力 倾听意识和习惯 倾听游戏和激励

    “倾听能力”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学生学会倾听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然而当下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倾听能力”培养现状如何呢?

    一、小学生倾听现状分析

    我们调查研究身边小学生的倾听现状时发现,78%的小学生不会倾听,注意力难以集中,哪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吸引他们去看看,从而将注意力转移;36%的小学生上课喜欢说说笑笑,碰到严厉的老师,他们就稍微收敛,在课堂上喜欢东张西望,望着某处发呆,遇到老师提问时,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只有12%的小学生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专注听讲,及时记笔记,并能够自信大方地表达。这些善于倾听的学生都是班级里最优秀的学生,那些不会倾听的学生自然也不会学习,成为家长和老师老大难的问题。

    笔者也观察到当下的教学常态,老师们只是要求学生注意“听讲”,但是对于怎样注意“听讲”,为什么注意听讲,怎样把“倾听能力”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缺乏鲜明的意识和有效的手段。时下一些教研课(包括比赛课),好多的评分标准就是看课堂氛围是否活跃,看教师的设计是否巧妙,即便有些把“注意学生的倾听”写进评分标准里,但实际操作往往因缺乏具体的抓手而流于形式,对小学生的“倾听能力”关注远远不够。

    二、学习共同体对“倾听”的要求

    什么是“学习共同体”呢?“学习共同体”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平台,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学习共同体”是由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教授倡导并在全世界推广实施的,形成了一股教育改革的新浪潮。关于教室,他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说:“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他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基于学生“倾听”“关联”“反思”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反思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跟我们的新课改不谋而合。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倾听”,不仅要求学生“听到”,还要求学生对听的内容进行欣赏、评价。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增强倾听意识,加强倾听锻炼,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使他们逐渐学会倾听,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三、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学习共同体的三大核心是倾听、串联、反刍,而倾听是串联、反刍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践行“学习共同体”建设中,需要格外重视小学生的倾听能力训练。

    (一)教学设计中的倾听意识和训练

    首先,老师要把“倾听”纳入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在教学目标中设置“听读目标”,如“仔细倾听,听出朗读中异样的地方”。在教学环节设计时要预留一定的交流倾听的时间,保证学生能从其他人的汇报中听出要点。在倾听范文时,能听出异样,注意到自己有可能读错的地方,还有示范者可能读得真的有问题的地方;在倾听同学朗读中,听出读错的字词,断句的不妥,语气的不适;在听老师讲解时,听明白重点和难点;在听别人发言时,听清楚要点和疑点。这些大量的倾听训练,让学生在听中享受课文之美,在听中学会辨识,在听中积累语感,在听中习得要点,逐渐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

    其次,教师要在作业设计上注重倾听训练。比如把要求“抄黑板上的作业”改为“听老师口述今天的作业”。对家庭作业、实践作业,由教师口述,明确口述的遍数,并告诫学生不能相互询问,这样学生都能静下心来听要求。久而久之,學生养成听的习惯,听的能力就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学习小组中的倾听要求和鼓励

    学习共同体特别强调成立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学生在领到任务单后一般先个人独学,再小组群学。小组群学是集思广益的过程,善于学习的学生在倾听伙伴的分享中发现新知识,收获新感悟,学习新表达,再串联自己的旧知识,反刍领悟,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智慧的教师总是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强化学生倾听训练,在同伴交流中夯实重难点。

    在小组群学中,教师需要格外关注小学生的倾听状态,看他们是否专注聆听、积极思考。在倾听过程中需要教师明确要求,倾听前,让学生耳到、眼到、心到,不插话;倾听中,让学生记录要点和疑点,并准备质疑;倾听后,学生可以复述,可以询问质疑,也可以评价鼓励。

    教师在巡视时,及时用眼神、微动作鼓励表扬那些认真倾听的同学,让他们得到肯定,成为倾听的榜样;对于不能按照要求专注倾听的同学微笑提醒,帮助他们找到身边的榜样,向榜样靠近。

    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所以要求小学生在课上40分钟都全神贯注地倾听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个成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也不同,40分钟全神贯注是很难做到的。都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是“倾听”对于那些调皮好动的小学生,无疑又是“无趣”的。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倾听”中寻找别样的倾听乐趣,变换方式吸引孩子,比如开展“寻找金耳朵”的听力游戏,在课上比一比哪些同学听得认真,听得信息量多;看一看哪些同学坐姿端正,尊重并善于学习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游戏可以极大地调动小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倾听成为一种乐趣。

    (三)课堂展示中的倾听要求和示范

    在学生自学、群学之后,教师指导汇报同学有序地进行汇报。既要能说,又要控制音量,让每一个人都能听得清楚。比如面向同桌时说悄悄话,两人能听清即可;面向小组时轻声慢语,让四个人能听清,不打扰到其他小组;面向全班交流时声音洪亮,让教室对角线最远处的同学也可以听清楚。

    在课堂展示时,倾听同学的发言,眼看同学,记好要点,如果有疑问,可以等同学发言结束后举手补充、辩疑。在补充、辩疑时,可以结合前面同学的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我刚才听到了……,我想补充的是……”这是培养倾听礼貌的黄金时间,在同学发言时,不出声,不打断;在辩疑时,即使不同意他人的观点,也要尊重他人。可以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因为……”不仅要言之有理,还要言之有“礼”。

    中国古人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更要做好倾听的示范和引导。在与学生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微笑目视,侧耳倾听,频频点头,及时鼓励。

    “你真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孩子!”

    “老师非常喜欢礼貌倾听的同学!”

    “孩子们,请等一下,耐心听,这位同学下面的发言更精彩呢。”

    “咱们比一比。看谁能安静地听完别人的发言,看谁听到的信息最多。”

    在学生讨论和汇报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班的倾听状态。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还需要随机抽取学生来复述倾听内容。这样既能照顾到全体,又能检测学生倾听情况,还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加深学习的效果。

    如果观察到没有认真倾听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对他(她)提问:“你能再复述一遍吗?”如果他(她)不能复述清楚,教师也不用着急,再找一名认真倾听的同学复述,然后再请他(她)来讲一遍。答对了,鼓励:“你看,你这一次注意听了,就会回答了。”并顺势提醒大家向认真倾听的同学学习。

    在激励方面,班级每周可以评选若干善于倾听的“金耳朵”,及时树立榜样,请他们分享倾听经验;对于进步明显的学生,要及时表扬,让全体学生可以意识到“倾听并不难,只要稍微专注一点就行了”,让全班学生都能品嘗到“认真倾听”的快乐和幸福。

    (四)居家生活中的倾听和实践

    自然赋予每个人一张嘴和两只耳朵,这要求我们多听少说。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孩子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孩子成长进步的阶梯。而这种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多角度地训练并持之以恒。

    因此,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外注重培养和训练倾听能力,还要家长和孩子在生活中增加倾听的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听爸爸妈妈讲民间故事,然后复述给家长听;听“喜马拉雅”读名著经典,说故事梗概;听“学习强国”播报社会新闻,给家长播报;让孩子代替接打电话,再加以转述……家长应多跟孩子听音乐,如在吃饭、散步时听一首适合孩子的歌曲,让居家变成有意识的训练,让生活变得诗情画意。这样既能扩大学习视野,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又能锻炼孩子捕捉信息的能力,还增强了亲子间、同学间的交际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对孩子的倾听能力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孩子情商和审美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培养小学生的倾听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播种一个行动就会收获一个习惯,当倾听成为老师的好习惯,并且老师付诸精心、耐心、恒心,让学生在听中生疑、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学生学会了倾听,提高了学习效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佐藤学著.李季湄泽.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许肖辉.倾听是一种艺术[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让音乐课堂百花齐放

    韩婧雯摘 要:处在信息时代的中小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大,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对音乐课本上大量的民歌不太感兴趣,但对流行歌曲却十分

  • 论课堂影音导入的有效性

    毛惠【摘? 要】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或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很多时候不像我们的母语学习般接近生活,同时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学习的难度。历年来